太子晋的归宿
姬晋博学贤达,深受周灵王宠爱而立为太子,世称太子晋。十五岁治理朝政,使诸侯国臣服。周灵王二十二年,谷、洛水泛,危及王宫,王欲壅之,太子晋直谏,提出疏道之法治理,灵王未纳仍壅之,见父王固执己见料难融洽,加之当时周朝王室衰微,诸侯争雄,诗乐不闻,干戈不息。因厌倦了这兵乱之世,经常跑出深宫,他喜吹笙,作凤凰鸣,在田野上吹着笙歌游玩。后来讬学修道,遇到浮丘公,“归而亡”。灵王甚痛之,使人发其冢,惟空棺耳,随后派人在嵩山一带找寻。为了躲避灵王找寻而影响学道修炼,便离开了嵩山,云游各地。
我在查看祖籍地《光绪凤阳府志•卷十五,古迹考》时,发现宿州相山有个小仙洞,在相山东岭外,药井印月,露灶吹风,为阍浮異境。小仙即王子晋。小仙洞前有一石台,高1、5米左右,洞口狭窄,洞内呈方形。西壁有一摩崖浮雕,一佛两侍一金刚。佛像下方的文字已经漫漶不清。北壁有一洞,洞口在1米高的石崖上。并有丹灶、药井,传说是王子晋修炼处。明•徐拱杓题诗一首:
相山小仙洞 明•徐拱杓
春烟缥缈万山晴, 仙洞凌风屐齿轻。
金鼎丹成曾跨鹤, 碧桃花烂洞啼營。
杯沉岚影连山醉, 歌散云端落涧鸣
一飯胡麻天已暮, 归来恍惚悟浮生。
位于安徽亳州涡阳县的丹城鎮,据《宿州志》载:“周朝太子晋炼丹于此,故名丹城”。
隆庆年间侯一元修篡的《乐清县志》说:“乐清,盖以王子晋吹箫名也”。 南宋著名政治家王十朋曾称乐清为“子晋江山”。 王十朋说:“子晋亊迹在温有三,二在乐清、一在温州”。乐清的二处指箫台山和北阖仙桥,温州一处指今温州与瑞安之间,渚浦之南的吹台山。《东瓯遗亊》载:“雁荡山北阖有仙亭、锨桥、仙洞、吹箫峰;水有仙溪及丹灶、石棋坪等”。 故老相传,都是因为王子晋跨鹤吹箫而得名。
关于太子晋身后亊,很多地方的人文风物都与他联系在一起。江西南昌市南“八大山人纪念馆” 的地方,相传王子晋在此开基炼丹;江西庐山有鹤岭,也说是王子乔控鹤之处;又说王子晋曾修道于王屋山;安徽巢湖市北郊石龙山下有一个紫薇洞景区,有一个王乔洞,也说是他当年栖身修炼得道成仙的地方。总之,神仙传闻,随处都有,不一而足。
王子晋从辅佐父王治国的良才,到被人们衍化为养生家,最后升华为一个地地道道的神仙,他的仙化历程,是早期道教发展的集中反映,也是先民们英雄即神而崇拜的产物。浙江天台山胜迹把王子晋捧为佛家之神而出现。南朝陈太建七年(575),中国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入天台山,将王子晋为天台宗的佛法护法伽蓝神。据《天台山志》载:“天台山西北的桐柏山是王子晋的治所”。 司马承祯的《上清伺帝晨桐柏真人真图赞》说:王子晋做了神仙后,得到的头銜是“桐柏真人” 伺帝晨,于是,“车羽盖,仙灵伺从,旌节异引,龙鹤飞翔,从天而降,来到桐柏山的金庭洞宫中,做起了逍遥的神仙”。 今天台山国清寺伽蓝殿王子晋神像,却是一身道装打扮。从王子晋的这种佛道睦居,佛道共仰现象中,足可窥见了王子晋在中国佛道界之影响。非但如此,王子晋还远渡重洋,成为日本的奉神。唐贞元二十年(804),日本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最澄入天台山求法,把天台宗王子晋信仰带回日本,形成“天台神道”, 王子晋即为奉神之一。王子晋一度在日本朝野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因王子晋极负盛名,不但道家赋予其尊号,历代皇帝也曾多次敇封。武则天行幸缑山,亲号王子晋为“升仙太子”, 并改子晋祠为“升仙太子庙”。 五代时受封为“元弼真君”, 宋徽宗又封王子晋为“元应真人”, 宋高宗绍兴年间又加封“善利广济真人”, 元代缑山道观“先天宫” 的庙号为元世祖忽必烈敇封,清代乾隆帝又题诗《登缑山》:“缑岭茏苁嵩岳连,传闻子晋此升仙”。各地也建庙立号纪念王子晋。
《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引《列仙传》说:“灵王二十二年,谷洛水斗,将毁王宫,王欲壅之,晋累谏不听,遂居别宫,斋戒悟道”。“居别宫,斋戒悟道”,是说王子晋采用“存思”和“內视”的养生方术修练,以祛病強身。屈原在《楚辞•远游》篇中说:“春秋忽其不淹兮,奚久畄此故居?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娛戏。歺六气而飲沆瀣兮,嫰正阳而吸朝霞。保神明之清兮,清气入而粗秽除。顺风而从游兮,至南巢而壹息。见王子而宿之兮,审壹气而和德”。诗人意思是:我将跟着王子乔嬉娱游赏,呑食六精之气而啜饮清露,漱着正阳之气,含着朝霞之光。保持精神心灵清明澄沏。将精气吸入,将浊气扫荡。跟随和畅的南风出游,休息在南方神鸟的巢穴之旁。见了王子乔就在那里畄宿。询一元之气纯和之德之祥。诗人向谁请教远游的道理呢?第一位远游导师,便是王子乔。这实则是对王子乔养生术的赞誉,屈原约晚王子晋二百年,王子晋谏灵王壅谷水堪称当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屈原对周太子王子晋生前事迹应当是熟悉的,并沒有看到太子晋被废为庶人的文字资料。
王子晋的养生术流传很少,东晋道家葛洪的《玉函方》大部分已失传,只有“王子乔变白增年方”被李时珍录入《本草纲目》中。王子晋的“药餌”养生法《玉函方》在《本草纲目》十五卷•菊中载道:“用甘菊,三月上寅日采苗,名曰玉英;六月上寅日采叶,名曰容成;九月上寅日采花,名曰金精;十二月上寅日采根茎,名曰长生;四味并阴干百日,取等分,以戌日合捣千杵为末,每酒服一钱匕;或以蜜丸桐子大,酒服七丸,一日三服。百日身轻润,一年发白变黑,服之二年,齿落再生,五年,八十岁老翁变为儿童也”。
道家以修道炼丹养生为主,炼丹一般都以汞硫矿物类提炼而成的粉末丸散膏剂,人服了之后都造成慢性中毒.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列举了很多服食水银类丹丸中毒而死的案例很多。列代帝王都想服食仙丹灵药而长生不老,结果都只活到三、四十岁而去世了,沒有一个长寿的。太子晋是人而不是神,修道炼丹服药也离不开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他从十七岁离宫学道,而后在缑山落鹤涧隐居修道,三十年后在偃师市的缑山宾天也在情理之中。
太子晋弃位修道过着隐居的悠闲生活,后人因怀念他而留下不少诗篇,阮籍《咏怀》诗云:“王子好箫管,世世相追寻”。钟辂《缑山月夜闻王子晋吹笙》诗云:“月满缑山夜,风传子晋笙”。李白的《感遇》:“吾爱王子晋,得道伊洛滨。金骨既不毀,玉颜长自春。可怜浮丘公,猗靡与情亲。举首白日间,分明谢时人。二仙去已远,梦想空殷勤”。又一首《凤笙曲》诗云:“仙人十五爱吹笙,学得昆丘彩凤鸣。……绿云紫气向函关,访道应寻缑氏山。莫学吹笙王子晋,一遇浮丘断不还”。白居易的《王子晋庙》诗云:“子晋庙前山月明,人闻往往夜吹笙。鸾吟凤唱听无拍,多似霓裳散序声。”苏轼也《题王子晋》诗云:“……玉笙吹断鹤升天”。
关于太子晋的历史记载和传说很多,《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记载:灵王二十七年崩,子景王贵立。《春秋》和《左传》记载了周灵王於魯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44年)去世,《东周列国志》卷六十七,周灵王二十七年(公元前544年)无疾而崩,遗命传位于次子贵,贵即位,是为景王。《国语•国语下》讲谷洛水患,灵王欲壅塞之,太子晋劝父要顺其自然,因势利导,灵王不听,仍塞之。这些古籍史料中並沒有太子晋被废的记载。《楚辞•远游》、《逸周书》、《列仙传》等书把太子晋捧为神仙,并把道学家蜀人王乔并为一人,这是太子晋去世几百年后的汉朝把他演变成非人似仙。到宋朝欧阳修编写《新唐书》记载:王氏出自姬姓。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欧阳修怎能知道一千五百年前的亊呢?就这亇“废”字,以錯传讹了千多年。在周朝废立之亊只有周幽王废太子宜臼,除此无第二人。在历朝历代凡有废立之亊,都会出现父子相残、兄弟相争、宫廷大乱。而是灵王死后 ,景王继位后废长立幼,造成景王死后,兄弟残杀,宫廷大乱,加速周朝的衰落。
因此,我认为不能用“废为庶人”贬诋太子晋,其理由是:1、可能是太子晋早夭,真的十七岁就死了,灵王思子过度,三年后抑郁而亡,並没公开废太子,而是遗命传位于次子贵,是为景王;2、太子晋因直谏不得于父,遂让位弃王而去,在缑山学道修炼三十年而故,这是人的自然归宿。而后人认为他没继王位就说是被废为庶人,这是对他人格的诋毁。道学家崇敬他的人品,羡慕他云游四海悠闲自在的神仙生活,久而久之把他传为控鹤仙游的神仙了。
总之,太子晋是人不是神,他是一位年轻有为的王太子,又有渊博的学识和治国安邦的卓越才能,不能被周灵王所纳,是对行将改变周王室衰败命运的极大损失。到了西汉,刘向编写《列仙传》,把他捧为神仙,驾鹤飞翔。唐朝武则天还为他建庙立碑供奉记念,是对他的敬仰。我们都是太子晋的裔孙,要维护祖先的尊严,正确考证历史,重新认识一个真正的忧国爱民的太子晋。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