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长江文化不但要“涵养”还要“涵化”

区域文化是构成多元文化的前因
王石指出,在从前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讲长江流域,人们顽固地认为中国的文化从黄河流域、从中原生成,然后辐射到其他地方,这个看法很多年没有改变。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后,中华大地上发现了一万个左右新时期时代的文明,被学者称为满天星斗、星罗棋布,这时以前的观点才动摇了。特别是苏秉琦先生提出六个文化区系,从北到南北,其中包括河姆渡文化、四川盆底为中心的西南等长江流域的重要板块,这样的一些认识就把我们的想法改变了,就是从大一统的观念到发现文化是多元的,这个多元,区域性就是它的前因。在国外也有这样的现象,比如雅斯贝尔斯讨论轴心时代。
研究区域文化需要横着想
王石谈到,在“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何兹全教授发言中说过,人类社会从有史以来就是逐渐变大的,开始是氏族然后是部落,再后是部落集团、国家、大帝国、大帝国联盟。许倬云教授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出现国际联盟,二次大战后出现联合国,现在又出现欧盟、北美贸易区、东盟,这个历史过程的趋势显然是全球化、地球村,是历史大趋势。区域人的单位开始很小,所谓氏族、部落都是家庭和血缘的关系,部落集团就不再是家庭和血缘的关系。从希腊的爱琴海地区扩大到地中海文化,又扩大到欧洲文化,再扩大为大西洋文化,逐步吸收了埃及文化和犹太文化。所以作为历史规律,人群和文化都是越来越大地在发展。
因此,现在就有些学者说,在世界上实际上存在着两种文化,一种是各个民族自己的传统文化,还有一种是已经形成的国际性的现代文化,两个文化并存,所以也有学者称这个为当代世界的双文化现象。每个地方都是,一个是本民族的,一个是世界的。那从趋势来看,民族的文化就是在不断地为现代的、国际性的文化提供活力、提供资源、提供多元性的相互交流。
区域文化之间应互相承认、互相尊重
王石说,在当今世界上,互相不承认的文化还有很多,对抗性、冲突性的文化也还有很多。现在回过头来想一想,文化冲突是存在的,不要说相互尊重,连相互承诺的问题都并没有完全解决,所以这个问题非常严重,它带来的是各个区域间的不承认、隔阂、相互冲突。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讲区域优势,讲对自己本民族文化的热爱,应当放到一个适当的位置,不能过大地夸大本民族文化的优越性,也不能过分夸大本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好像我比你们其他区域都好,这样会造成各区域之间不和谐和对立。
我们现在讲一体化大多讲经济和通讯一体化,文化不能讲一体化,但是不能把多元化理解为文化目标。多元是一个存在状况,而融合是趋势,从文化的走向来看文化是走向融合而不是越来越走向多元。
区域文化研究应该重视人类文化的共同性
王石指出,区域文化研究应该重视人类文化的共同性。共同性是主要的,差异是次要的。只有确立这样的信念,人类才可能成为命运共同体。
30年代,郭沫若先生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自序中说"只要是一个人体,他的发展,无论红黄白黑,大抵相同。由人所组成的社会也正是一样。中国人有一句口头禅,说是我们的国情不同。这种民族的偏见差不多各个民族都有。然而中国人不是神,也不是猴子,中国人所组成的社会不应该有什么不同。"这是关于文化共同性的问题。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