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小“潮”警王令囡:“微警务室”服务老社区
阙影 杨键华
11月17日,家住重庆万盛区万新社区76岁的居民李婆婆因失忆,早上出门中午未归,社区民警王令囡得知情况后立即在“微警务室”里喊了几嗓子,不一会儿,有居民就提供了线索,半个小时后,王令囡找到李婆婆并送她回家。
这是青年民警王令囡将新媒体运用到社区警务工作的一个缩影。
25岁的王令囡公安大学毕业,是个标准的美女,也是个典型的“90后”——低头族、手机控。和笔者聊起自己的工作显得很腼腆,话虽不多,可手机却不停“嘟嘟”响着、震着,她不时掏出来敲敲点点一番。
“你的朋友圈还挺忙。”笔者忍不住说。谁知,王令囡笑了,大方地将手机展示给笔者。“是忙啊,必须的。社区里有事,都在微信群里@我,我得及时回复。”果然,笔者在王令囡的手机里看到7、8个社区群,每个群里都有几十号人。
笔者看到,群里多是向王令囡咨询办理户口、社区安全等问题,也有反映问题的,而王令囡在几分钟内就有回复,非常及时。
王令囡把微信应用到警务工作中有一个故事。一天傍晚,她像往常一样准备下班,临走时无意中发现抽屉里有几张身份证:这是户籍科同事交给她的,一直没人来领取,拨打当时预留的电话,却发现办理人已经换了号码。王令囡记下名字。回到家后,她打开手机微信,在朋友圈里更新了一条信息:“张某、李某……身份证到了很久,有认识的转告一声,来派出所领取。求扩散!”
想不到,几天后,真有人来派出所找她领取身份证。对方告诉她,正是因为看到了微信朋友圈有人转发这条信息,才想起原来很久以前办的身份证还没取走。
“你的微信号是多少?再有问题,我直接通过微信向你咨询吧,你发的信息我也可以帮你转发……”王令囡高兴地用微信加了对方好友,同时,她心里也出现一个“新思路”--创建一个为群众服务的微信群。
别看王令囡现在使用微信群和居民交流这么顺畅,想当初建立时可没少下功夫。
王令囡负责的万新社区是万盛老街的所在地,辖区历史悠久,老居民多,人员流动性也大,最初建立微信群的时候,很多人不愿意加入,觉得麻烦,她只能挨个做工作、去宣传。“我把微信群及时联系的好处跟大家说明白,先发动社区的工作人员、巡逻队员、网格员加入,再由他们发动其他住户加入微信群。”王令囡说,微信群前期的维护很不容易,所以她每条信息都特别认真地回复。
今年6月,辖区一位姓孟的居民用微信向王令囡求助,说楼上的住户家在漏水,可他上楼敲了很久的门,都没人理。看到信息后,王令囡立即赶到了孟某家,果然,孟某家的墙已被水浸湿,屋顶还缓缓有水滴下。
王令囡敲了楼上一层住户的门,没人应,而再上一层楼的住户家并没有漏水的迹象。回到派出所,王令囡想办法联系孟某楼上的住户。通过派出所内部的信息查询,王令囡发现孟某楼上的住户刘某长期在外打工,只有一个手机号能联系上。于是,王令囡给刘某打了电话,又加了微信,还将漏水情况的照片通过微信发了过去。一开始,刘某并不愿意专程赶回老家来解决漏水的问题。在王令囡耐心地劝说下,刘某才终于答应将钥匙寄到派出所。“虽然没见过面,但通过微信沟通,我能感觉得出来,你是个好民警,我愿意信任你。”刘某的这句话,让王令囡心里暖暖的。
这件事很快在社区里传开了,居民们也认识到微信群确实有用,纷纷加入进来。现在,王令囡通过微信群搭建起了社区的“微警务室”,她邀请物业管理人员、保安、治安积极分子、社区调解员等入驻,分类成立了工作人员群、巡逻群、网格员群、安保单位群。同时,她又动员群内人员搭建二级微信群将辖区居民纳入群中。
如今,王令囡的“微警务室”成了万新社区的治安“晴雨表”和居民表达心声的“传话筒”。
11月14日,万盛的陈女士因Apple ID被盗,新买的iPhone 7手机变成了“砖头”。后来,陈女士给盗号者汇去了近2000元才拿回ID号,解锁了手机。案件发生后,王令囡就在微信群里发了警情提醒。
“王警官,你的提醒太有用了,没想到现在的黑客这么厉害,我马上去改ID密码。”收到王令囡的提醒,不少居民都回复了一个点赞的大拇指,并立即转发了出去。几天前,万新社区一家酒店工作人员的手机被盗。接到报案后,办案民警调取了酒店监控录像,发现嫌疑人是一名50岁左右的男子,但具体身份无法确认。
拿到嫌疑人的视频截图后,王令囡将它发到了微信群里。很快,一位居民就发来信息说自己刚在一小区附近看到这名男子。王令囡迅速将该居民提供的线索转给了办案民警。不到一个小时,办案民警就锁定了嫌疑男子的身份,并将其抓获。
一年多来,王令囡的“微警务室”影响力日渐提升,微友人数也在日益扩大。通过“微警务室”,她先后联动调解处置各类投诉、矛盾200余起,协助破获各类案件10余起,使辖区可防性案件发案同比下降近四成。同时,她还帮助30余名走失的老人、小孩回家,给5名失业人员找到了就业机会,为群众提供各类政策咨询服务1000余次,多次被分局评为“社区民警之星”。
有朋友戏称王令囡现在过的是“群居生活”,每次听到这话,王令囡都微微一笑,“只要能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群众办事,这样的生活我喜欢。”
熟悉王令囡的战友都知道,在社区工作2年多来,她在采集信息、入户走访、摸排隐患、巡逻防范等工作已走坏了好几双鞋。王令囡说,键对键不能代替面对面,传统管用的方法同样不能丢,既要能够“网上飞”又要练就一双“铁脚板”。
11月17日,家住重庆万盛区万新社区76岁的居民李婆婆因失忆,早上出门中午未归,社区民警王令囡得知情况后立即在“微警务室”里喊了几嗓子,不一会儿,有居民就提供了线索,半个小时后,王令囡找到李婆婆并送她回家。
这是青年民警王令囡将新媒体运用到社区警务工作的一个缩影。

王令囡检查可疑车辆。摄影杨键华
让群众少跑路催生了微信群25岁的王令囡公安大学毕业,是个标准的美女,也是个典型的“90后”——低头族、手机控。和笔者聊起自己的工作显得很腼腆,话虽不多,可手机却不停“嘟嘟”响着、震着,她不时掏出来敲敲点点一番。
“你的朋友圈还挺忙。”笔者忍不住说。谁知,王令囡笑了,大方地将手机展示给笔者。“是忙啊,必须的。社区里有事,都在微信群里@我,我得及时回复。”果然,笔者在王令囡的手机里看到7、8个社区群,每个群里都有几十号人。
笔者看到,群里多是向王令囡咨询办理户口、社区安全等问题,也有反映问题的,而王令囡在几分钟内就有回复,非常及时。
王令囡把微信应用到警务工作中有一个故事。一天傍晚,她像往常一样准备下班,临走时无意中发现抽屉里有几张身份证:这是户籍科同事交给她的,一直没人来领取,拨打当时预留的电话,却发现办理人已经换了号码。王令囡记下名字。回到家后,她打开手机微信,在朋友圈里更新了一条信息:“张某、李某……身份证到了很久,有认识的转告一声,来派出所领取。求扩散!”
想不到,几天后,真有人来派出所找她领取身份证。对方告诉她,正是因为看到了微信朋友圈有人转发这条信息,才想起原来很久以前办的身份证还没取走。
“你的微信号是多少?再有问题,我直接通过微信向你咨询吧,你发的信息我也可以帮你转发……”王令囡高兴地用微信加了对方好友,同时,她心里也出现一个“新思路”--创建一个为群众服务的微信群。

王令囡听取辖区居民意见建议。摄影杨键华
运用“微警务室”管理老社区别看王令囡现在使用微信群和居民交流这么顺畅,想当初建立时可没少下功夫。
王令囡负责的万新社区是万盛老街的所在地,辖区历史悠久,老居民多,人员流动性也大,最初建立微信群的时候,很多人不愿意加入,觉得麻烦,她只能挨个做工作、去宣传。“我把微信群及时联系的好处跟大家说明白,先发动社区的工作人员、巡逻队员、网格员加入,再由他们发动其他住户加入微信群。”王令囡说,微信群前期的维护很不容易,所以她每条信息都特别认真地回复。
今年6月,辖区一位姓孟的居民用微信向王令囡求助,说楼上的住户家在漏水,可他上楼敲了很久的门,都没人理。看到信息后,王令囡立即赶到了孟某家,果然,孟某家的墙已被水浸湿,屋顶还缓缓有水滴下。
王令囡敲了楼上一层住户的门,没人应,而再上一层楼的住户家并没有漏水的迹象。回到派出所,王令囡想办法联系孟某楼上的住户。通过派出所内部的信息查询,王令囡发现孟某楼上的住户刘某长期在外打工,只有一个手机号能联系上。于是,王令囡给刘某打了电话,又加了微信,还将漏水情况的照片通过微信发了过去。一开始,刘某并不愿意专程赶回老家来解决漏水的问题。在王令囡耐心地劝说下,刘某才终于答应将钥匙寄到派出所。“虽然没见过面,但通过微信沟通,我能感觉得出来,你是个好民警,我愿意信任你。”刘某的这句话,让王令囡心里暖暖的。
这件事很快在社区里传开了,居民们也认识到微信群确实有用,纷纷加入进来。现在,王令囡通过微信群搭建起了社区的“微警务室”,她邀请物业管理人员、保安、治安积极分子、社区调解员等入驻,分类成立了工作人员群、巡逻群、网格员群、安保单位群。同时,她又动员群内人员搭建二级微信群将辖区居民纳入群中。

王令囡在辖区商铺检查消防器材。摄影杨键华
“微警务室”秒抓小偷影响力日渐提升如今,王令囡的“微警务室”成了万新社区的治安“晴雨表”和居民表达心声的“传话筒”。
11月14日,万盛的陈女士因Apple ID被盗,新买的iPhone 7手机变成了“砖头”。后来,陈女士给盗号者汇去了近2000元才拿回ID号,解锁了手机。案件发生后,王令囡就在微信群里发了警情提醒。
“王警官,你的提醒太有用了,没想到现在的黑客这么厉害,我马上去改ID密码。”收到王令囡的提醒,不少居民都回复了一个点赞的大拇指,并立即转发了出去。几天前,万新社区一家酒店工作人员的手机被盗。接到报案后,办案民警调取了酒店监控录像,发现嫌疑人是一名50岁左右的男子,但具体身份无法确认。
拿到嫌疑人的视频截图后,王令囡将它发到了微信群里。很快,一位居民就发来信息说自己刚在一小区附近看到这名男子。王令囡迅速将该居民提供的线索转给了办案民警。不到一个小时,办案民警就锁定了嫌疑男子的身份,并将其抓获。
一年多来,王令囡的“微警务室”影响力日渐提升,微友人数也在日益扩大。通过“微警务室”,她先后联动调解处置各类投诉、矛盾200余起,协助破获各类案件10余起,使辖区可防性案件发案同比下降近四成。同时,她还帮助30余名走失的老人、小孩回家,给5名失业人员找到了就业机会,为群众提供各类政策咨询服务1000余次,多次被分局评为“社区民警之星”。
有朋友戏称王令囡现在过的是“群居生活”,每次听到这话,王令囡都微微一笑,“只要能提高工作效率、方便群众办事,这样的生活我喜欢。”
熟悉王令囡的战友都知道,在社区工作2年多来,她在采集信息、入户走访、摸排隐患、巡逻防范等工作已走坏了好几双鞋。王令囡说,键对键不能代替面对面,传统管用的方法同样不能丢,既要能够“网上飞”又要练就一双“铁脚板”。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