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援疆故事:我心中的援友王华
偶然间看到了2014年6月26日的《伊犁日报》,头条新闻是“江苏省党政代表团在伊犁州直考察”,江苏省委领导视察兵团第四师可克达拉市的配图很醒目。在这张照片上,我又看到了王华那熟悉的面孔,他站在省委领导身后,一脸的朝气,一脸的笑意,那么的从容自信。我的心忍不住又疼痛起来。
今年8月18日,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无情夺去了他年仅41岁的生命。这天15点36分,援友微信群里出现一条信息“亲爱的战友王华同志因交通事故,永远离开了我们”。我不敢相信这个消息的真实性!随即噩耗被得到证实,王华是在开会途中遭遇车祸,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心里顿时酸痛不已。微友们一时也“哭”声一片,纷纷表达悲痛与不舍,有援友写下“援疆已三年,共事一千天,百日回家乡,兄弟少一人”、“援疆已三载,抛洒汗与泪。新疆起宏图,壮士独不归”的激情文字,也有人发出了“如鲠在喉,如石压胸”、“三年援疆即凯旋,同事同来不同归”的无奈感慨。
就在王华离世的第二天上午,我跟随江苏援疆前方指挥部领导去兵团五师殡仪馆看望慰问刚从江苏镇江老家连夜赶来的王华妻儿时,听到他妻子王翔那撕心裂肺的诉说:“我只要王华回家,家里的两位老人还盼着他回去,儿子还在等着他回家”,“前几天他还打电话告诉我,还有120天就能回家了”。听到这番话,在场的人无不动容,我也禁不住潸然泪下,心里感觉好痛好痛,久久不能释怀。随着王华的离世,亲人的期望都成为了不可能。
在我的记忆里,见到王华多数是在前方指挥部会议室里,他代表镇江援疆工作组参会。大多情况下,他总是静静地坐在会议指定的座位上看着材料,偶尔也会抽空到前指领导和有关组办交流一下工作。有一次从他身边走过,看到他站在一个组办的门前,轻轻敲了两下门,礼貌地问道:“领导有时间吗?想汇报一下工作。”在和援疆同事的交谈中,大家不约而同地提到王华对工作的责任心很强,工作的压力也很大,似乎总担心项目和工作做不好会留下遗憾。每次与王华交谈,我总能感受到他的朴实、低调、寡言,白皙的脸上总带着笑容。看了10月13日《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三年援疆路,一世天山情》节目和10月14日《人民日报》关于王华的全面报道后,我深受感动,对他短暂却不平凡的人生肃然起敬,并让我重新思索王华。
王华对援疆事业有人生追求。为什么去援疆?王华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到新疆工作是人生的一种历练,是难得的经历。” 2013年11月,王华心怀对援疆事业的满腔热情,肩负组织重任,阔别亲友家乡,来到四师可克达拉市开始援疆工作。来新疆之前,王华任镇江句容市副市长,工作和生活环境很舒心。他却主动报名援疆,万里赴边,开始新的事业,主要负责教育、卫生和产业援疆。为了让项目落到实处,王华紧盯每一个项目,亲自跟踪、反复核对、一丝不苟。2014年以来,镇江工作组在四师实施援疆项目55个,累计投入援疆资金5.73亿元。2014年、2015年援建项目全部投入使用,2016年的基础建设项目也已经接近尾声。王华和同事们呕心沥血的工作,让镇江工作组先后荣获援疆工作先进奖、兵团突出贡献奖等多个奖项。作为援疆干部的王华,却从不以“援疆干部”自居,不把援疆作为政治资本,更未曾向组织提出过提拔升职的要求。
王华对兵团援建勇担责任。“援疆要做主人,不做客人,更不做看客。”这就是王华的态度。他说得深切,更做得扎实。可克达拉市是新成立的城市,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王华为此倾注了大量精力和心血。在基建项目上,他和队友不做形象工程,只求贴近民生、服务基层,将80%的援疆资金投入民生领域,所有项目精益求精,赢得了当地赞誉。在人才援疆上,他帮助引进来、走出去,让四师本地人才视野更宽、本领更强,作用更大。在产业援疆上,他东奔西走,牵线搭桥,引进一批项目落地开花。在交流交往上,他和团队一起促成镇江市、可克达拉市20多个部门牵手连心,共建名医院名学校,动员镇江社会力量无私援助,巩固发展了两地深情厚谊。
王华有大爱。援疆近三年,他长期坚守在援疆第一线,高强度的工作让他看上去经常有些疲惫感,听人悄悄说还得了胃病。但他从不叫苦叫累,也不抱怨。但他见不得四师群众看不上好医院、孩子上不了好学校。2014年他力主投入2500万援疆资金,建设可克达拉市医院康复综合大楼,请来镇江医疗专家传授电子支气管镜下诊断及治疗术等专业技术,填补了医院多项技术空白。他倾注最大心力、投入1.6亿元的可克达拉市高级中学,让当地的孩子不用再跑很远的路,就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
王华心怀对亲人的愧疚。古语道“父母在,不远游。”王华出生在丹阳市的一户普通农家,兄妹四人。王华是四个孩子中最小的,也是最受父母疼爱的。父母不愿意让小儿子去遥远的地方工作。王华怕父母担心,直到来新疆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才告诉他们。王华的孩子12岁,今年暑假开学上初一,离家又远,妻子本来也不想让他到新疆工作,但王华坚持来了新疆,他对妻子一直怀着愧疚。王华在一篇日记中写到:“由于我的不在,妻要承受巨大的的压力,一边要关心儿子,一边要应付老人的抱怨,时不时的也跟我牢骚,于是一家人都不舒服,但除了让妻对我牢骚之外我能做什么呢?”除了惦念妻子,王华在一篇日记里也表达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愧疚。“几个多月回一次家,对儿子的喜怒哀乐不能随时分享与承受,不能随时与儿子交流,虽然每次回家都与儿子长谈一次,但十岁的儿子要的是陪伴而不是说教,要的是贴身的温暖而不是遥远的祝福,可是,又能怎样呢?”爱亲人的王华,儿女情长的王华,真实、平凡,让他这个人,他的业绩,都透露出真实的力量、平凡的伟大。
在前方指挥部召开的学习王华先进事迹会上,援友们回忆起与王华交往的点点滴滴,悲伤情绪再次弥漫开来。王华品德好,自律严格,待人真诚,与援友们结下了兄弟般的友谊;他不慕名利,真抓实干,为四师群众无私奉献。指挥部领导号召大家向王华学习,学习他牢记使命、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自觉把人生追求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用行动体现信仰信念的力量;学习他立足本职、勤勉敬业的职业操守,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热情投入工作之中,立足岗位当先锋,履职尽责作贡献;学习他勤思善学、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主动作为,攻坚克难,为伟大的援疆事业贡献青春和智慧;学习他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道德情操,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为名、不图利,用模范行动和人格力量彰显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
高大上的语言听得多了,也就失去了感人的力量,毕竟离老百姓的烟火气过远,不容易达到的目标,很容易被放弃。但现在王华就在身边,他曾经的日常生活,和他留下的业绩,都明明白白地呈现着。我细细地思索援友同事和领导的话,觉得王华还真就是具有这种高大上的品格,只是我们好多人被平庸束缚住了头脑,竟然忽略了身边的伟大和理想的品格。
对王华的离去,有网友说:有一种逝去,是扼腕叹息后的依依不舍;还有网友说:天山雪莲花为你绽放!有更多的网友说:这是中国好干部!这是新时代的孔繁森。“初心永不忘,忠魂守边陲”,这是兵团领导对王华的评价。王华是平凡的,他的工作也是平凡的,但他用工匠精神持续打磨这件平凡的工作,他的人生必然会光芒四射。
王华的援疆工作结束了,但他还活在伊犁这块土地上,项目作证、民间流传;王华的援疆精神开始了,我们一批批援疆干部人才将继续沿着他的足迹,和伊犁人民一道,把共同的家乡建设得如诗如画。
今年8月18日,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无情夺去了他年仅41岁的生命。这天15点36分,援友微信群里出现一条信息“亲爱的战友王华同志因交通事故,永远离开了我们”。我不敢相信这个消息的真实性!随即噩耗被得到证实,王华是在开会途中遭遇车祸,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心里顿时酸痛不已。微友们一时也“哭”声一片,纷纷表达悲痛与不舍,有援友写下“援疆已三年,共事一千天,百日回家乡,兄弟少一人”、“援疆已三载,抛洒汗与泪。新疆起宏图,壮士独不归”的激情文字,也有人发出了“如鲠在喉,如石压胸”、“三年援疆即凯旋,同事同来不同归”的无奈感慨。
就在王华离世的第二天上午,我跟随江苏援疆前方指挥部领导去兵团五师殡仪馆看望慰问刚从江苏镇江老家连夜赶来的王华妻儿时,听到他妻子王翔那撕心裂肺的诉说:“我只要王华回家,家里的两位老人还盼着他回去,儿子还在等着他回家”,“前几天他还打电话告诉我,还有120天就能回家了”。听到这番话,在场的人无不动容,我也禁不住潸然泪下,心里感觉好痛好痛,久久不能释怀。随着王华的离世,亲人的期望都成为了不可能。
在我的记忆里,见到王华多数是在前方指挥部会议室里,他代表镇江援疆工作组参会。大多情况下,他总是静静地坐在会议指定的座位上看着材料,偶尔也会抽空到前指领导和有关组办交流一下工作。有一次从他身边走过,看到他站在一个组办的门前,轻轻敲了两下门,礼貌地问道:“领导有时间吗?想汇报一下工作。”在和援疆同事的交谈中,大家不约而同地提到王华对工作的责任心很强,工作的压力也很大,似乎总担心项目和工作做不好会留下遗憾。每次与王华交谈,我总能感受到他的朴实、低调、寡言,白皙的脸上总带着笑容。看了10月13日《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三年援疆路,一世天山情》节目和10月14日《人民日报》关于王华的全面报道后,我深受感动,对他短暂却不平凡的人生肃然起敬,并让我重新思索王华。
王华对援疆事业有人生追求。为什么去援疆?王华在日记里这样写道:“到新疆工作是人生的一种历练,是难得的经历。” 2013年11月,王华心怀对援疆事业的满腔热情,肩负组织重任,阔别亲友家乡,来到四师可克达拉市开始援疆工作。来新疆之前,王华任镇江句容市副市长,工作和生活环境很舒心。他却主动报名援疆,万里赴边,开始新的事业,主要负责教育、卫生和产业援疆。为了让项目落到实处,王华紧盯每一个项目,亲自跟踪、反复核对、一丝不苟。2014年以来,镇江工作组在四师实施援疆项目55个,累计投入援疆资金5.73亿元。2014年、2015年援建项目全部投入使用,2016年的基础建设项目也已经接近尾声。王华和同事们呕心沥血的工作,让镇江工作组先后荣获援疆工作先进奖、兵团突出贡献奖等多个奖项。作为援疆干部的王华,却从不以“援疆干部”自居,不把援疆作为政治资本,更未曾向组织提出过提拔升职的要求。
王华对兵团援建勇担责任。“援疆要做主人,不做客人,更不做看客。”这就是王华的态度。他说得深切,更做得扎实。可克达拉市是新成立的城市,城市建设和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王华为此倾注了大量精力和心血。在基建项目上,他和队友不做形象工程,只求贴近民生、服务基层,将80%的援疆资金投入民生领域,所有项目精益求精,赢得了当地赞誉。在人才援疆上,他帮助引进来、走出去,让四师本地人才视野更宽、本领更强,作用更大。在产业援疆上,他东奔西走,牵线搭桥,引进一批项目落地开花。在交流交往上,他和团队一起促成镇江市、可克达拉市20多个部门牵手连心,共建名医院名学校,动员镇江社会力量无私援助,巩固发展了两地深情厚谊。
王华有大爱。援疆近三年,他长期坚守在援疆第一线,高强度的工作让他看上去经常有些疲惫感,听人悄悄说还得了胃病。但他从不叫苦叫累,也不抱怨。但他见不得四师群众看不上好医院、孩子上不了好学校。2014年他力主投入2500万援疆资金,建设可克达拉市医院康复综合大楼,请来镇江医疗专家传授电子支气管镜下诊断及治疗术等专业技术,填补了医院多项技术空白。他倾注最大心力、投入1.6亿元的可克达拉市高级中学,让当地的孩子不用再跑很远的路,就可以接受良好的教育。
王华心怀对亲人的愧疚。古语道“父母在,不远游。”王华出生在丹阳市的一户普通农家,兄妹四人。王华是四个孩子中最小的,也是最受父母疼爱的。父母不愿意让小儿子去遥远的地方工作。王华怕父母担心,直到来新疆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才告诉他们。王华的孩子12岁,今年暑假开学上初一,离家又远,妻子本来也不想让他到新疆工作,但王华坚持来了新疆,他对妻子一直怀着愧疚。王华在一篇日记中写到:“由于我的不在,妻要承受巨大的的压力,一边要关心儿子,一边要应付老人的抱怨,时不时的也跟我牢骚,于是一家人都不舒服,但除了让妻对我牢骚之外我能做什么呢?”除了惦念妻子,王华在一篇日记里也表达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愧疚。“几个多月回一次家,对儿子的喜怒哀乐不能随时分享与承受,不能随时与儿子交流,虽然每次回家都与儿子长谈一次,但十岁的儿子要的是陪伴而不是说教,要的是贴身的温暖而不是遥远的祝福,可是,又能怎样呢?”爱亲人的王华,儿女情长的王华,真实、平凡,让他这个人,他的业绩,都透露出真实的力量、平凡的伟大。
在前方指挥部召开的学习王华先进事迹会上,援友们回忆起与王华交往的点点滴滴,悲伤情绪再次弥漫开来。王华品德好,自律严格,待人真诚,与援友们结下了兄弟般的友谊;他不慕名利,真抓实干,为四师群众无私奉献。指挥部领导号召大家向王华学习,学习他牢记使命、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自觉把人生追求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紧联系在一起,用行动体现信仰信念的力量;学习他立足本职、勤勉敬业的职业操守,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热情投入工作之中,立足岗位当先锋,履职尽责作贡献;学习他勤思善学、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主动作为,攻坚克难,为伟大的援疆事业贡献青春和智慧;学习他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道德情操,始终以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为名、不图利,用模范行动和人格力量彰显共产党员的先进本色。
高大上的语言听得多了,也就失去了感人的力量,毕竟离老百姓的烟火气过远,不容易达到的目标,很容易被放弃。但现在王华就在身边,他曾经的日常生活,和他留下的业绩,都明明白白地呈现着。我细细地思索援友同事和领导的话,觉得王华还真就是具有这种高大上的品格,只是我们好多人被平庸束缚住了头脑,竟然忽略了身边的伟大和理想的品格。
对王华的离去,有网友说:有一种逝去,是扼腕叹息后的依依不舍;还有网友说:天山雪莲花为你绽放!有更多的网友说:这是中国好干部!这是新时代的孔繁森。“初心永不忘,忠魂守边陲”,这是兵团领导对王华的评价。王华是平凡的,他的工作也是平凡的,但他用工匠精神持续打磨这件平凡的工作,他的人生必然会光芒四射。
王华的援疆工作结束了,但他还活在伊犁这块土地上,项目作证、民间流传;王华的援疆精神开始了,我们一批批援疆干部人才将继续沿着他的足迹,和伊犁人民一道,把共同的家乡建设得如诗如画。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