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道行:其书力透纸背 圆润流畅

2016-10-27 15:03:36来源:印江网

打印 字号: T|T
  有一种美,它没有华丽的外衣,迷人的风韵,但它确实美得极致,它需要用心灵去发现、去感悟,书法便是如此。那变化莫测的线条,浓淡相间的墨韵,使这黑白世界充满无穷的魅力。书法家王道行在书法艺术的黑白世界里执着前行,实现了人生的自我价值。
  王道行,字用之,号竹村,又号兴庵,土家族,印江太阳山人,清代著名书法家,生于清乾隆二十三年,即公元1758年,殁于道光二年,即公元1822年,享年六十四岁。先祖英洪六代书家出身,到王道行父辈已是第九世。王道行的《竹邨公临帖》、《政余诗钞》、《政学草》等书法遗作,其书力透纸背,端庄凝重,圆润流畅,世人羡其书法有“道气”。
图为王道行塑像和他的书法作品。
  印江原档案局局长秦礼显说,王道行的书法得秀、得清、得雅,字迹隽秀、灵气十足,行书优美俊逸、洒脱轻盈。创作时,他突破小技巧的局限,从整体布局着眼,注入情感与理念。书如其人,率真自然,这是王道行人格修养和思想内涵的集中体现。
图为王道行的书法作品
  秦礼显介绍,王道行一生奉献于书宦之事,先后宦游河北、陕西、广东、广西,为官清廉,关心民众,其书画更是达到“泾阳画梅天下绝前无作者后无匹”的境地,为当时中国一些书宦名家所仰慕。为其父撰书墓志铭的,竞有受赐进士的按察使盛崇,受赐进士的陕西汉中知府庄振,受赐进士及第历典云南、贵州、江苏分试主考官资政大夫陈希曾等。王道行在为其母办寿时更有身为探花、官至尚书的罗寿诗,甘肃巡抚盛崇,太史、翰林张聪贤,乾隆的文学侍从庄忻,宰相董浩,进士太常侍卿许乃济,果勇候杨芳,闽浙总督董教增等二十余名书宦名家为其赠题“寿贴”和“匾额”,作品至今尚存。王道行若无卓越之书法艺术水平,单凭一小小知县,众多皇宫大臣、封疆大吏、显宦名人是不可能如此追捧的,他突出的艺术成就有其广泛的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
  相传,王道行在少年时期就“勤奋好学”“读书甚敏、赋性真挚、磊落有奇气”,工诗词歌赋,对于书法更是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王道行赴京城会试时,适成亲王会京都名士于王邸以书画会文,王道行临池献艺,其画独占魁首,书法名列第七,曾自撰一联云:“墨妙敢矜能,想当年御考适逢,成邸叨陪名第七;兴来唯有画,叹藐躬几生修到,童君诩赞谱无双。”
  印江原政协副主席李敦礼告诉记者,王道行的书法整体上看,大气纵横,一气呵成。看其书作能感受到他书写时的挥洒自如,下笔浸浸而行,笔意较能放开,没有刻意矫情造势的痕迹,运行中大度舒展,流露出自信随意的青春气息。诗词经典是他笔下的常客,他所书写的诗词作品清奇俊秀、飘逸潇洒,很好地表现了杜牧原诗深邃、优美、空灵、纯净的意境。他的作品浑实酣畅中散发出清奇深沉的魅力,洋溢着生命的活力与内在气韵。他的书法深入时,表达心胸意境,可领略百态万象;放开时,挥毫拨墨,姿意人生,或跌宕百丈,或流泻千里,浑然天成;守住时,适可而止,上下对仗,前后呼应,左右逢源。不经意间“屋漏痕,锥划沙”游刃有余,怡然自乐。据了解,在清代前期至中期,科举考试对书法要求非常严格,考生答卷必须写得行行整齐,字字匀称,横平竖直,横轻直重,落点如桃,撇捺如刀等等,不能有一笔超出古人范围,于是逐渐形成了所谓“馆阁体”的书风。王道行出生在清中期,是帖学衰碑学兴的交替阶段,清前期的书法时风对道行的书法艺术影响仍然很大,虽然帖学已呈衰微之事,但碑学尚在起势阶段,加上康熙帝酷爱董其昌书法,乾隆帝尤锺赵孟頫书法,海内搜访,精表御题,朝殿取士,启奏供奉,皆以董书和赵字为宗。王道行为了取士举业的需要,不可能不受时风的影响,特别是他的老师主要是生活在乾隆年间,应该说大都是写赵字出身的。从时间上推算,道行1758年出生,发萌读书至赶考,已到了乾隆四十年,乾隆皇帝喜爱赵字多年,下面的举子进士肯定会争相效尤。清四家翁方纲、刘墉、梁同书和王文治都深深地打上了董书和赵字的烙印。印江当时教育较为发达,文风鼎盛,明代至清中期,中进士就有十人,举人近百名,贡生、监生、生员则不下千人,这些士子为了举业,必须练好书法,而练习书法首要的是确定临贴对象,为了占据上风,取悦朝庭,实现取士的目标,首先肯定是选择赵字为范本。纵观清代的书法,凡是想取功名者,书法必定是董赵流派或“馆阁体”,凡无意功名,放弃举业的书法家,则可以开拓创新,藐视皇上所好之事而另僻蹊径,如著名的“扬州八怪”和郑石如等著名书画家大抵如此。因此毫无疑问道行终身为官,与朝庭皇上联系密切,和其它士子一样,同时选择赵字作蓝本是必然之举,这圈定了王道行历时五十多年的书法生涯,也使其书法终生未能脱离赵字的骨架。
  书法看似门槛最低的艺术,谁都会写字,写字好看的人很多,但大浪淘沙,历史上真正留下名号的书法家却寥寥可数。书法的伟大之处是要超越技术,达到“道”的层面。真正成功的大书法家,绝对不只是把字写得漂亮,而是道德人品、学识阅历、禀赋修养的综合体现。艺术终究是人的艺术,研习书法,尤其讲求学养和内心的修为,这种追求是无限的,书法的魅力也在这里。所以,书法恰恰又是最玄奥最高深的艺术。
  苦心人,天不负。多年的勤奋钻研,让王道行形成了独有的风格。他的行书有如行云流水,不拘一格,纵横驰骋,神采飞扬,而以前练习过的各种书体和技法在此时也终于真正得以被消化整合,融会贯通。并逐渐形成了富有他自己个性特点的书法风格,并不断迎来自己书法事业的高峰。
  然而王道行受时风的深刻影响,并不排除他从家乡前辈们哪里吸收丰富的营养,其中还应包括一些潜移默化的内容。王道行在印江书法历史上是一位极其重要继往开来的人物,在他之前有明永乐年间的土家族第一位举人周冕,史称其“以经史著名,尤擅书法”;万历十四年(1586)的进士,后擢直隶监察御史的肖重望,也是知名的书法家,万历二十五年(1595)撰书于印江城东河缝的石联:“利斧辟荒榛,日照月临,亿万姓颂张候治绩;奇岩成坦道,山长水远,百千里通禹贡车书”,其笔力遒劲,字迹纵横奔放,至今犹存。虽然,现在周冕和肖重望等一批早期书家的作品已很难窥见,但在王道行学书的年代里,应有不少存世的作品,完全可以经常看到。王道行这样的大书法家是黔东人民勤劳自强,奋力抗争,战胜困难的具体体现。
  记者手记  
  人生艺术与书法艺术一样,讲究谋篇布局,经营位置,兼顾四方。时而密不透风,时而疏可走马。缓时静若处子,疾时动如脱兔。忽而笔走龙蛇,俄而一波三折。理应有草书之灵动,如行云流水大气恢宏。又要有楷书之骨气,不偏不依,不媚上,不欺下,堂堂正正,清清白白。也要有隶书之含蓄,藏头掖尾,端庄持重。还要有篆书之质地,古朴典雅,质朴意拙。书法创作,不必字字端庄,可亦庄亦谐,亦杨亦锉。不必时时沾墨润色,酣畅淋漓,枯笔涩墨方生飞白流韵之美。人生亦然,不会时时花好月圆,处处惠风和畅。喜怒哀乐,酸甜苦辣融汇其间。这就是书法,这就是人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