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宗祥与集王圣教序

张宗祥晚年书作《毛泽东词》
张宗祥的书法学李北海但又不同于李北海,而是尊崇“二王”,特别心仪《集王圣教序》,汲取其精髓,兼收汉魏碑版的特点,同时根据自己的性情、学养成就了自己富有个性的书风。因张宗祥以抄校古籍作为毕生事业来做,故书迹存世不多,主要留存温州、杭州、海宁等文博单位和家属手中,部分散于民间。
一、《集王圣教序》在张宗祥书学观念中的地位
《集王圣教序》乃王羲之书法之集大成者。此碑广采王书之众长,非常注重变化和衔接,摹刻亦颇为精到,因此可以说,“圣帖”足以代表王氏之书的精华,当时“在唐代京城地区就被视为王羲之行书的标准样式”。如对历代行草法帖颇有微词的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也对《集王圣教序》绝口称赞:“唐僧怀仁集右军书,位置天然,章法秩理,可谓异才。”
张宗祥论书,不因袭前人,亦不趋附时尚,有感而发,直抒己见,慧心独具,馨逸天成。对《集王圣教序》的论述也是如此,并与《兰亭序》传本作比较,颇具学术价值。“兰亭刻本太多,对之只觉目迷五色,何去何从,实难决定。予向主择一旧拓善本集圣教碑,取其所集兰亭诸字细细核对,则优劣立辨。盖怀仁集此碑时所摹兰亭诸字,实在神龙、定武诸本之前,或竟出自茧纸真迹亦未可知,故可宝也。今观宋元祐三年苏轼审定圣教序集王羲之书墨迹题识中有云:‘当时在廷,虞、褚诸臣,并精书体。以圣教庄严,不付缮写,欲得王羲之字填文。而羲之字于贞观初出内帑金帛购求殆尽,一时不能复得,勒弘福寺僧怀仁大开溥福之坛,广宣净业之旨,明圣教因缘,征右军笔札,有投只字,赉以寸金。仰佛慈灵,遗迹响应,不阅岁而得二千余字,鸿业竣焉。有所不足,双钩秘阁兰亭集序数字补之’云云。”张宗祥在此论中实际上表述了《兰亭》真本入昭陵而遂亡,存世皆为摹本和临本,转相传模,失真弥远、真赝参半。而《集王圣教序》中,“所摹兰亭诸字,实在神龙、定武诸本之前,或竟出自茧纸真迹亦未可知。”和引用“苏轼审定圣教序集王羲之书墨迹题识”,强调了怀仁为集王字所耗费的艰辛,以及其自身素养与集字的谨严态度等,充分说明了他为何推崇《集王圣教序》的理由,又取《集王圣教序》与《兰亭序》神龙、定武本诸字作比对,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冬窗无事,爰取集圣教中所收兰亭诸字与视,特出者记之。‘集’字,即‘少长咸集’之‘集’,末一点神龙较近,定武则拘谨不堪;‘隹’中一直,神龙、定武皆正,而圣教斜向右方,此皆证明兰亭醉后之笔。‘崇’字,‘山’下既无三点,‘山’字之用笔流利,‘宗’字一直亦不与点相连。‘群’字末笔两歧,神龙略似无力。此其大者。其他所摹诸字,笔法皆较神龙、定武为清晰可法。”
当代也有将《集王圣教序》与《兰亭序》相比照,如复旦大学喻蘅教授指出:“两者神采,字形、笔势基本一致者56字,神形相似而笔者有异者32字。”和暨南大学曹宝麟教授也逐字制出比勘图,比较字形、笔势后的结论:“《兰亭序》中有73字可能被怀仁集取。”而这样的比对,张宗祥早就在考证了,既体现了怀仁集字之谨慎和忠实程度,也反映了在那个时代,张宗祥对《集王圣教序》的独具慧眼和深邃的见地。
清代产生了重碑抑帖的书学观念,深刻影响着近当代的书学发展。张宗祥学书时期没有受这一书学观念的影响,早年受家学指导“学书当学颜”,在22岁时,得旧拓《淳化阁帖》,始习行草,尤好二王法书。31岁后虽学李邕,但极善分析和研究,认为“能守王之家法而不变者,独一李邕。”又说:“自羲之而下,皆用羲之之法而不逮者也……若会合传家所存之帖而观之,则可知自汉至晋无大变迁,独巧拙之间有不同耳,故自汉至晋言书学者可以羲之一人为大宗也。”由于《集王圣教序》是最大限度地忠实于王羲之书法,加之石质在保存上的优越性,使他成为王羲之书法艺术最为可靠的载体,而张宗祥对王氏书风,特别是对《集王圣教序》的深刻剖析,使他跳出了当时“重碑抑帖书学观”的樊篱,加上曾因补北海之力薄,遂“上追”肆临六朝方笔之碑及汉隶,从而形成了他的书学观念,并对于碑帖之学,也有了其独到的见解:“‘碑帖均有是处,也均有弊处。故不能尊碑压帖,也不能尊帖压碑’,‘传世之碑,刀多笔少也。刀笔不分,而劝人写碑,流弊不胜言,学者审之。碑之误于刻,则可知帖之亦误于刻。倘能从笔法研求,自无诸弊。惟帖翻刻至多,遂至失真愈甚,不可不知’。故先生一生既学碑,又学帖,从无主碑、主帖之说。他的书法,既有碑之雄俊伟茂,又有帖之清气逸韵。”应该说“碑之误于刻,则可知帖之亦误于刻。倘能从笔法研求,自无诸弊。惟帖翻刻至多,遂至失真愈甚,不可不知。”实则张宗祥是从《集王圣教序》与《兰亭序》神龙、定武本的比对中所悟,因此,使他认识到既不主碑也不主帖,形成了“碑帖兼融”的书学观。
二、张宗祥对《集王圣教序》的实践应用
1.张宗祥临《集王圣教序》
《集王圣教序》在中国书法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朱关田在所著《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中有言:“盛中唐之行书,每每宣称临习王羲之,实则全从《圣教序》而来,或出自初唐诸贤所仿摹之《兰亭集序》……”,所以历代诸多书法家皆以其为必学范本,这可从现存有关《集王圣教序》的摹本、临本中得到证明。可以想见,先贤况且如此,张宗祥不可能不受影响,他曾说:“临圣教序之后再临兰亭,就成一条直线,上去自然便当得多。这是大路一条。”[14]这与宋《宣和书谱》:“怀仁书二,《圣教》居首。《圣教序》有二本,一褚遂良,一则僧怀仁集羲之诸行字所成也,二本皆为后学字楷。学羲之者,必自怀仁始。”一样,对《集王圣教序》在学王羲之行书中首要地位的推崇。而他70岁后,每天早餐之前,总是背临一通《神龙兰亭》。由此推算,笔者认为张宗祥是在对《集王圣教序》深度研习后,再达到能背临《神龙兰亭》的程度。
清代书家王澍在“临圣教序”题跋中曾言:“临古不可有我,又不可无我,两者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不能无我,则离合任意,消息因心,未能虚而委蛇,以赴古人之节,钞帖耳,非临帖也。然不能有我,但取描头画角,了乏神采,此又墨工椠人伎俩,于我何有?故临帖不可不似,又不可徒似。始于形似,究于神似,斯无所不似矣。”张宗祥临《集王圣教序》,也是如此,既重形似,又注重对其内在精神的抉发,同时,又看到:“《圣教》集王书为之,然行间皆不相贯法,若以字论,则《圣教》钩摹王字当较《兰亭》为精,今乃反不及之,此岂非行间幅里精神不贯法之故乎?”因此,在临写时除笔墨上强化墨色的浓淡枯湿变化,又重视行幅间的贯法和气息的传达。
2.张宗祥在其创作中的应用
据上所述,张宗祥学《集王圣教序》,不是仅学其形,而是以自己的学养和理解去丰富。也就是,不拘细处,以风韵取胜。往上直追晋唐,正如他自己所说“……后则各家杂临,但终至唐而止,唐以下仅作参考而已。”现从张宗祥不同时期作品中书写的字与《集王圣教序》的字比对,就可以看出他对圣教的研习之深,显示其扎实的王羲之书法功底。他延续了王书用笔坚挺紧实,笔锋按下程度较大,转折处顿笔、折笔暗过,运笔速度爽快,在转换时动作丰富,有节奏感。悬腕中锋故无拖带侧锋之弊,加上他又有临习六朝方笔之碑和汉隶的根基,转折处更强化方、折用笔,增其骨力,“似又不似”,有着自己的个人面貌。
张宗祥平生多写行书、草书,故最有影响的是行草书,以晋唐为宗,他对有着集王羲之书法之大成者的《集王圣教序》等的深度研习,从而充分汲取到了王羲之书法的精髓,体会到了:“羲之一生用力尽在修饰去古之拙而存其巧,去古之疏而存其密……是可证羲之之书同古人之法,而致力于修饰者也。”才能看到初唐书家学王的不足对他们也有着深刻的剖析:“虞世南学王而得其拘,如《尚书宣示》之类。褚遂良学王而得其媚。拘者,厚重有余,流利不足,力胜韵也。媚者,流丽有余,厚重不足,韵胜力也。然二家之书,褚与王分道,虞犹不自标异。”“北海学王,规步矩趋,无敢或缺,然亦有取巧之处,时以倾侧之势救力弱也。”所以,张宗祥书学北海,但对北海的短处了然于胸,有着精辟的论述:“余之论北海,以谓北海守成法而少变化……故董香光以为右军犹龙,北海犹象,真确认矣。”其中张宗祥对“右军犹龙,北海犹象”的涵义更是一语道破:“惟龙故变化不测,惟象故致力不倦。”李邕的特点也是其不足之处,即“少变化”。而《集王圣教序》的“变化莫测”正弥补了这一不足。他对于王羲之之意义极为明确:“羲之最神化不测,用笔结体亦未敢舍师承之学、独出己意而为之,但删削弊病,悉求工妙……自羲之而下,皆用羲之之法而不逮者也。当是时,善书者虽多,立异者绝少。羲之之力,可谓绍前启后,若就书学上位置论之,真与儒家之有孔子同矣。”
正是张宗祥对有着“王羲之行书标准化之称”的《集王圣教序》的深刻认识与理解,所以在其平时书法的实践创作中也充分加以应用,以圣教的“去古之拙而存其巧”的意韵来化解李北海的硬拙挺耸
的怒气,以六朝方笔之碑及汉隶来补北海之力薄,碑帖巧妙融合。
三、结语
当今书法创作常因“法”的缺失而导致“品格”的低下,略能一观的,无非是在“技巧”上有较好的表现与把握的能力,因此,法的“缺失”是当今书法最为致命的问题。张宗祥对《集王圣教序》的推崇,在当下的意义:首先唤醒我们对“法”的重铸。其对《集王圣教序》的临习和应用,对“法”做了很好的注释。他所临的《集王圣教序》,体现出圣教挺拔俊秀、雄强遒美,且结体精严的形神风貌。由于《集王圣教序》为刻本,故而点画往往趋于硬挺,棱角也不免更为突出,字法的展示只在结构方面,笔触也很难表现出来。初学者往往会表现得生硬,而无生机。张宗祥所临《集王圣教序》从模糊的刻痕中表现出清晰的笔法来,使得《集王圣教序》充满着鲜活的气息。行笔的过程、引带的流变,将“二王”信札与《兰亭序》的气韵渗入到临习过程中,这样《集王圣教序》的笔法与气韵就显现出来,不会同刻板所表现的外象那样呆板、僵化。因为张宗祥对行草临习是倡导:“行草尤宜多见墨迹,方有妙悟,如不可得,则求整幅碑版悬而玩之,方有神悟。若逐字学之,必无可观。”这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信息,在临习《集王圣教序》时,最好以书写墨迹为参照,从墨迹、摹本以及后人继承较好的墨迹等几个方面多元地看待并进行研究,这样便可事半功倍。
其次,“当今学王书家,其实大多承继了孙(过庭)、赵(孟頫)、董(其昌)及《阁帖》使转之法,而于唐摹本王书手札、《集王圣教序》之骨力多不能及。”“当今学王的流行书风,对王书传统空间形式之悟解,显然不够透彻。惯性的用笔造成同类点画之形态单一雷同。”而张宗祥从《集王圣教序》的数千王字中悟到“王氏书风”的精神内涵,体会到王书有锋棱、有色泽,虽冲和虚澹,但内含骨力以及“出奇入正”的空间美感。在书写中讲究字字藏锋入笔,随势生态,用笔从细致入微处显示王氏一脉运笔的线路、笔法的隐现和起承转合,结体峻拔秀丽,于平正中见险绝,秀媚中见遒健。并用其丰厚的学养和文化意识去研索领会,显现出高贵而洒脱、规正而放意的“书卷气”,形成了既有碑之雄伟,又有帖之清逸的书风特色。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