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铁环:我8岁就跟着父亲参加了抗联

2016-10-27 13:25:35来源:辽宁日报

打印 字号: T|T
    秋日的午后,在沈阳市皇姑区松花江街一户普通民宅里,王铁环从老旧的书柜里拿出珍藏的9枚军功章,挨个用手摩挲着。一枚枚军功章将老人的思绪再次带回到那段艰苦卓绝的抗日岁月。
  1935年6月的一天,王铁环的父亲提前得知日军要来扫荡村子的消息,连夜把全家人一起接到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驻地。从那天起,8岁的小铁环就开始跟着父母一起打鬼子。身为团长的父亲无暇顾及家人,母亲还要照顾仅两岁的弟弟,王铁环只好自己跟着队伍跑,要是被队伍落下了,战士们就吹口哨,小铁环就循着哨声找队伍。
  参军不久,王铁环就立了大功。由于年纪小、好隐蔽,参军后小铁环当起了宣传员,揣着一支小手枪到各村发传单、贴标语,同时为抗联收集情报。一次,小铁环巡逻时发现3辆满载货物的日军汽车要通过部队附近的山路,马上一路飞奔将消息报告给部队。部队火速赶来将日军汽车阻截,经过激战,毙俘了12名日军,还缴获了3辆汽车、12支步枪和粮食、布匹等物资,打击了敌人,还充实了军队的装备。
  这批物资对部队来说太重要了,抗联的驻地都在深山老林里,条件非常艰苦。“为了躲避敌人,战士们就挖地洞,地面上的植被保持原样,敌人很难发现。这就是密营,大点的洞能装20多人。”王铁环回忆说,没有军服,女战士就收集黄檗树皮,用大锅煮水,将白布染成米黄色,经过裁剪,再用手工和仅有的一台缝纫机一件一件缝制成军服。缺医少药,战士们就自己采草药煮水喝。
  在艰苦条件下养成的勤俭节约习惯,老人保持至今。拍照时,老人穿上了一件暗红色的外套。儿媳妇袁秀英告诉记者,老人啥都不舍得买,就这件衣服像点样,还是去年家里人给买的,每次照相都穿着它。
  抗联不仅生活条件艰苦,对敌形势也异常严峻,经常有人牺牲。“一对年轻的战士头一天刚结婚,第二天就分开行动,从此就再也没回来。”这样的生离死别,王铁环自己也经历过。父亲牺牲半年后,她和母亲才得知噩耗。但父亲是在哪儿牺牲的,却没人说得清楚,更不用说遗体埋在哪了。王铁环自己也曾差点牺牲。有一次,她和战友执行任务时遭遇土匪,被绑到大树上,危急时刻,及时赶到的战友将他们营救下来。“战友不止一次地救了我,没有他们,我也活不到今天。”王铁环说。
  后来,由于东北抗联面临的形势越来越艰险,为保存有生力量,部队被迫转移到苏联境内。在两名战士的护送下,王铁环和母亲跟随队伍向苏联转移,而两名战士在返回途中却遭遇日军英勇牺牲。到苏联后,王铁环与大人们一同被编入苏联远东军边防部队。1946年,王铁环终于回到了祖国怀抱,继续从事革命工作。从总角小儿到耄耋老人,王铁环踏着父亲的足迹走了70多年,她始终坚信,坚定信仰、意志顽强,就能克服困难,赢得胜利。
  人物简历:
  王铁环,女,1927年1月出生,黑龙江密山县人。1935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1947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七军八团战士,密山县半截河永安工作队队员,桦川县十一区政府妇联主任,佳木斯市粮食公司人事处干事,沈阳炮兵学校干事,天津师范大学学员,青海省建工局人事处科员,沈阳第一毛纺厂党支部副书记。1982年6月离休。
  □本报记者/徐铁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