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深山峡谷守猴人王新文

为了找寻怒江金丝猴的身影,他多次在高黎贡山的莽莽林海中艰辛跋涉;为了弄清怒江金丝猴的生活习性,他长年累月在深山中默默坚守;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关注怒江金丝猴,他频频出现在各种灵长类动物学术研讨会的发言席上……
他,就是被业界誉为“学者型”“专家型”的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王新文。从此,他的名字便与怒江金丝猴紧紧联系在一起。
他从一个“门外汉”变成行家里手
1999年年底,在大山里长大,自幼就喜欢与野生动植物打交道的王新文被调到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县管护局。能够从事自己喜爱的工作,让王新文很兴奋,但他深知做好工作单凭喜好和一腔热情还远远不够,为尽快进入“角色”,适应新的工作岗位,王新文一方面如饥似渴地翻阅了大量的专业书籍,并利用下乡、巡查等各种机会,实地了解掌握各种动植物的分布情况;一方面积极参加省、州组织的地理信息系统、疫源疫病监测、民族文化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业务知识学习培训,在短时间内就由一个“门外汉”变成行家里手。
到泸水县管护局工作后,王新文先后在多个基层保护站和局机关的社区科技股、野保办从事过资源管护、中荷合作云南省森林保护与社区发展、野生动物肇事赔偿等工作,无论在什么岗位,王新文始终怀着“要么不做,要么全力做好”的理念,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10多年来,他的足迹遍布了泸水县管护局辖区52499公顷的山山水水。
2000年3月,为了防止不法分子盗伐红豆杉、榧木等珍稀植物,王新文带着几名森管员徒步到中缅27号界碑附近的自然保护区驻守,并开始了长达两个半月的巡护工作。这里群山巍峨,绵亘起伏,山势极为险峻陡峭,根本无道路可循,他们只能用砍刀砍开荆棘,拄着拐杖冒着被蚂蝗、毒蛇等侵袭的危险,高一脚低一脚地在林区艰难行进。一天,当他们在巡护途中计划翻过一个垭口到山的另一侧巡护时,在距垭口十多米的地方突然窜出一头三四百斤重的黑熊。他们急忙蹲下身子,躲在下风口,屏住呼吸等黑熊远去,才继续巡护。
“如果当时我们再走快三五分钟,就会和刚刚结束冬眠极具攻击性的黑熊撞上了,后果不堪设想”。王新文说。
驻地海拔高达3820米,到通公路的村寨要走13个小时的山路,生活物资全靠从山下背上来。他们住的是简易窝棚,吃的是焖锅饭,有时菜蔬不能及时运上来,就只能采集点野蒜、竹叶菜等野菜作为补充。虽然工作十分枯燥艰辛,但王新文却以苦为乐,并以自己乐观的情绪感染带动森管员安心工作,经过70多天的艰苦蹲守,圆满完成了巡护任务。
到自然管护局工作后,上山、下乡和野外调查对王新文来说是常事,因此,他常常牺牲了与家人团聚的时间,有时甚至还要冒着付出生命的危险,2008年3月,在参与一次林政案件查处时,王新文在车上被山上滚落的一块落石砸中面部,导致双眼眉骨、鼻梁骨和颧骨粉碎性骨折,他被紧急送往医院,前后做了两次大手术,住院40多天,在身上留下了3块钢板,19颗钛金螺丝,尽管如此,他却无怨无悔,从来没有更换工作的念头。
他第一个找到了怒江金丝猴
2012年3月,正在泸水县大兴地镇团结村开展野生动物肇事赔偿调查工作的王新文接到单位通知,要求他快速赶到片马指导森管员跟踪观察一种被当地群众称之为“猕阿”的猴子,并做好相关材料的搜集工作。
接到通知后,王新文火速从山上赶到怒江边,为节省时间,他坐小木船渡过波涛汹涌的怒江后又乘车赶到片马。第二天一大早,王新文就走进自然保护区的原始森林,指导森管员一边跟踪观察并拍摄“猕阿”影像资料,一边指导他们搜集“猕阿”的粪便及毛发。当搜集到“猕阿”的粪便及毛发后,他当天就赶回近一百公里外的州府六库,对样本进行处理后,委托相关单位将材料送交到上级科研单位。
2012年4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发布消息:确认在泸水县片马发现的猴群为金丝猴新种群。从而确定了世界第五种金丝猴——怒江金丝猴的存在,成为国际生物科学界的一大发现。
2012年11月,为弄清怒江金丝猴的生活习性及迁徙路线、种群结构等生态学、生物学特性,同时拍摄怒江金丝猴的影像资料,怒江州再次组织科考队到片马对怒江金丝猴进行野外科考,王新文因具有丰富的野外生存经验被抽调到科考队。
由于怒江金丝猴种群数量极少,专家估计只有300只左右,且主要活动在高黎贡山中缅边界的原始森林里,这里保护范围达178109亩,山高林密,且怒江金丝猴行踪不定,在莽莽林海里搜寻金丝猴无异于大海捞针。但王新文和科考队员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始终驻守在山上,通过几天的搜寻,在多个地方发现了怒江金丝猴活动的踪迹,这让王新文更加坚定了找到怒江金丝猴的信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11月12日,王新文和森管员波四付在保护区的一条小溪边发现了三四十只怒江金丝猴在树下喝水,而山涧对面的树林则有一二十只怒江金丝猴朝一个叫腊玛肯肯登方向翻越。王新文和波四付屏住呼吸,不动声色地在猴群后面跟踪观察,当猴群喝完水后又继续上树追赶“大部队”时,王新文和波四付不顾疲劳,在密林中奋力前行继续跟踪猴群。由于山高林密,荆棘丛生,他们攀藤附葛,只能用砍刀开路,渴了喝一口山泉水,饿了啃一口干粮,为的就是在猴群后面“不掉队”。经过8个多小时的跟踪,终于拍摄到了珍贵的影像资料,从而为开展科学研究怒江金丝猴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他将猴子喜爱的167种植物绘制成图
2013年9月,一只被群众收养的怒江金丝猴幼体被送到泸水县姚家坪野生动物临时救助站,这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第一次获得的怒江金丝猴活体,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可供研究的怒江金丝猴活体样本。王新文被安排到距州府60多公里深山中的姚家坪野生动物临时救助站负责饲养管理这只怒江金丝猴。当时没有任何人工喂养怒江金丝猴的经验可供借鉴,他们从市场上买来的各种水果投喂给怒江金丝猴,小猴子却无动于衷,无奈之中,王新文突然想起在追踪猴群时亲眼看到猴群采食瑞丽鹅掌、千里光、猕猴桃的情景,于是带领森管员从救助站附近的山林里采来瑞丽鹅掌、千里光、猕猴桃新鲜的枝叶和可食用的野果尝试着投喂给怒江金丝猴,果然,小猴子拾起枝条吃得津津有味。
于是,王新文就每天带领森管员到附近的山林里采集各种野生植物枝叶给猴子吃,冬天,由于姚家坪一带普降大雪,加之树叶飘落,为了保证小猴子的伙食供应,他就托人从别的乡镇采集来各种枝叶,或自己抽空到老窝、上江等乡镇的山上采集枝叶投喂给猴子,并仔细观察它的饮食和活动规律,认真做好饲养记录。两年来,他们先后尝试投喂给怒江金丝猴500多种植物,并将猴子尤为喜爱的167种植物制作成图片标本。
姚家坪野生动物救助站远离城市,周围是原始森林,站里只有王新文和另外两名森管员。刚到站里时,小猴子处于陌生环境,十分怕人,路过的车辆鸣喇叭时,都会惊叫起来。为了让小猴子适应环境,王新文长期蹲守在站里观察,最长的一次,他连续在站里工作45天。他还常常在深夜起来,仔细观察猴子的状态。在他们的精心管护下,这只珍贵的小怒江金丝猴健康成长,成为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泸水管护局的一张“名片”。(和伟 李学良 文/图)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