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洛泽风卷战旗红--忆王兴书

2016-09-02 15:41:48来源:王兴林 王大平 王世明

打印 字号: T|T

   王兴书,又名王培明,汉族,彝良县两河乡铜厂村人,1887年生,兄弟姐妹7人,排行第二,人称“王二爷”。父辈置有一定田产,以农为主,兼营商业。王兴书从小性格开朗,为人正直,好打报不平。
    1931年起,王兴书任横定乡保董,因抵制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残酷剥削,1934年前后被免去保董职。后家道衰落,一贫如洗。
   王兴书通过外出谋生的侄儿王相阳、王相春与会泽(东川)共产党组织取得联系,并参加“救贫义勇军”。1932年,王兴书在国万明、余吉忠的掩护下,前往东川,参加中共东川县委书记蒋开榜主持召开的秘密会议,被任命为第五路救贫义勇军司令,并授予“第五路救贫义勇军总司令部”印章、旗帜、章程等。
   王兴书回到彝良后,利用群众迷信宗教的心理,以吃素、拜佛为掩护,在大关、彝良、盐津等地宣传反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统治和残酷剥削,打富济贫,解除穷人被压迫、被剥削的痛苦,串联发动群众秘密参加“救贫义勇军”。他在向青年人做宣传发动工作时讲到:“年青人不要怕,怕就闹不成革命”。为将“救贫义勇军”建设成为一支有纪律、受群众拥护的队伍,他向群众宣传:“我们走到哪里都要保护穷人,决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王兴书历尽艰辛,秘密活动于彝良、大关、盐津的边境地区,经过宣传发动,数百人秘密加入了“救贫义勇军”,并为派了团长、营长等领导人。
   1933年冬,为了解决救贫义勇军的武器装备问题,王兴书率王相阳、余吉忠、余吉万、王应安等100余人,以赶街为名,进入彝良县城,准备夺取国民党彝良县政府武器。因部分先进入县城的人员在饭店吃饭时不慎将旗帜暴露,遭国民党地方武装围捕。王兴书命令全部队员撤到深山密林中隐蔽,等待时机,再行暴动。这时,国民党彝良县政府获得情报后,一面报告国民党云南省政府,一面派出大批军警对“救贫义勇军”进行搜捕。营长余吉忠及杨隆贵、杨隆科、杨隆榜、杨隆其、杨树银、陆先伦、王应安等人被捕。余吉忠被判刑3年,其余人员被关押,受尽严刑拷打后由亲属出资具保释放。王兴书等则隐蔽于川滇黔交界地区继续进行秘密革命活动。国民党云南省政府通令东昭各属机关严加防范,彝良县政府悬赏大洋200辑拿王兴书。
   1935年2月,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进入昭通。为配合红军北上抗日,王兴书认为时机成熟,积极筹划、准备武装暴动。秘密向救贫义勇军各级组织制发旗帜、宣言、符号、干粮,计划于1935年4月5日(农历三月初三)以劝道行善为掩护,召开龙华会,举行武装暴动,夺取国民党地方武装的枪支,扩大武装,参加红军北上抗日。
   正当王兴书于营长李协文到红布戛指挥联络彝良、大关、盐津各路义勇军秘密聚集时,被国民党彝良县政府的密探张崇温和奸细元相、罗昭将救贫义勇军的行动计划密报彝良县政府。彝良县政府于4月2日召开军事联防会议,对围剿义勇军进行秘密部署,并函请大关县政府派兵协助。4月4日晚,大关、彝良两县军警民团将白家坡至戛玉道、扯路沟、则笆渡口,泥扯块至戛玉道、扯路沟、花鱼洞等通道、渡口封锁,并派对秘密将红布戛王兴书、李协文已聚集的救贫义勇军100多人包围。4月5日佛晓,国民党地方武装向义勇军发起攻击。王兴书、李协文指挥义勇军战士同敌人展开激烈战斗,数小时后,终因敌人武器精良,敌众我寡,部队被敌人打散。王兴书等十多人陷入重围,被敌人抓捕,印章、旗帜、符号、枪支、刀具被收缴。营长李协文突围后转移盐津县岔河(今柿子坝)麻地大岩脚,遭国民党地方武装“围剿”,壮烈牺牲,首级被悬挂于柿子坝街头示众。团长陈志彬被捕后关押于铜厂河,被吊打致死。李贵发全家遭洗劫,李母被吊打致死。另一部分起义军在毛坪大寨遭敌人围攻打散。
   王兴书被捕后,关押于县城,受尽严刑拷打,威逼利诱,但他始终坚贞不屈,保守秘密。王兴书被捕,时民国《云南日报》以头版头条新闻报导,彝良县政府重赏了有功人员。
   敌人在对王兴书的审讯智尽途穷、毫无结果的情况下,于4月底将王兴书杀害于彝良县城。在押赴刑场的途中,王兴书高呼革命口号,痛诉国民党反动派的滔天罪行,围观的群众无不为他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

                        王兴林  王大平  王世明供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