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雄文· 北宋王永昌生平事迹考析
---我对“宋史”和“钦定四库全书”涉题片断的质疑与求解
国史总体严谨准确。但由于古代书籍系手写传抄,错别字有之,误识有之,同名姓混淆有之,甚至同书而不能自圆其说。以北宋武宁军节度使王全斌及其孙王永昌、字惟志(分析)为例:
一,《宋史》卷二百五十五王全斌传8922页记述:“又果州节度使宋德威杀知州八作使王永昌及通判刘涣、都监郑光弼……”其中,宋德威杀王永昌,成了后人千古悬念!(1-1)。而同一部史书的8924页则记述:“全斌至镇数月卒,年六十九,赠中书令。天禧二年,录其孙永昌为三班奉职。”(1-2)。
二,《钦定四库全书》450-674页,卷一,<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下十二载述:“文果州指挥使宋德威杀知州八作使王永昌……”。其中,把“又”字错抄成“文”字。(2-1)。450-675页,十四则述:“……全斌至镇数月卒,年六十九。上甚惜悼之,废朝三日,赠中书令。天禧二年,录其孙永昌为三班奉职。”(2-2)。又371-158页,隆平集卷十六载述:“……曾孙凯字胜之,其祖审钧,全斌子也。审钧击贼而死,其子遂徙居京兆……”。(2-3)。
三,现以王全斌(908)、寇准(961-1023)生卒年,为共同参考基准点。对“宋史”和“钦定四库全书,涉及王全斌与王永昌的片断记述,作以下核证加推理的综合考析:
1,史书记载:王全斌生于五代梁太祖开平二年(908)。乾德二年(964)受命挂帅,率五万宋军征讨后蜀。乾德三年(965)入成都,灭亡后蜀。乾德四年(966)全师雄聚众起兵造反,欲图复国。王全斌率兵平叛,时年58岁。以上两史均载:“果州指挥使宋德威杀知州八作使王永昌……”。还有史书说杀死了王永昌的!两史未言明此被杀王永昌,是何人的子孙,但连贯去领悟,多数读者则认为是王全斌的孙子!若果真如此,以年龄推理,此时的王永昌,只能小于18岁!小小年纪,当个偏将道可以,但官居知州八作使、独挡一面,就不太可能了。那么,这个知州八作使,又会是谁呢?!笔者寻觅到《旧五代史》周书十六列传第五1643-1644页记述:“王继弘,冀州南宫人……汉末,移镇贝州,加检点太尉。广顺初(951),加同平章事。三年(953)六月,移镇河阳,会永寿节入觐,遇疾卒于京师。诏赠侍中。子永昌,仕皇朝,历内诸司使”。(3-1)。以此推演:王继弘,951年加同平章事时,年约45岁。其子永昌20岁,他若参战了966年后蜀平叛的话,时年35岁,担当知州八作使虽有可能。但是,由于暂未寻阅到王继弘之子永昌本人的生平事迹,没有第一手佐证,不能肯定就是他。据此,参加平叛的那个王永昌,也不会是王全斌的孙子了!
2,以上两史均记述:“审钧击贼而死,其子(永昌)遂徙居京兆”和“天禧二年(1018),录其孙永昌为三班奉职”。同时,两史又载述:“果州指挥使宋德威杀知州八作使王永昌……”。岂不自相矛盾吗?!王永昌都被杀了,他怎么先徙居京兆?朝廷后又以祖荫给死人授官。
3,《隆平集》卷十六371-159页载道:“……审钧击贼而死,其子(永昌)遂徙居京兆。家富于财,凯日散施结客,与少年驰猎南山下或踰月不归。已有讼其践田苗者牧至府。寇准守京兆,见而奇之!乃言于朝廷。以全斌平蜀之功,而审钧复死于忠义,当录其后(王凯)……”。(2-4)。由此推理,此事发生在39岁寇准,主政京兆府的真宗咸平三年(1000),时年42岁的王永昌携带约15岁左右的儿子王凯,迁徙到了京兆府。此说与王永昌在后蜀平叛战斗中被杀的记述,不能自圆其说!若说杀而未死,才有京兆的故事。往下才有以祖荫于天禧二年(1018)录永昌为三班奉职的牵强说词。对此有个质疑必须提出:三班奉职,这个本该由中青年担任的职务,朝廷怎会授职给一位年已六、七十岁、已到致仕年龄的老翁?!
我之所以提出这个质疑的理由,来自两个方面的比照推理:一方面,以咸平三年(1000)为参考基准,王凯在京兆既然被称为少年,概念为15岁左右。若按平均一代/年,王永昌大其子27岁计,此时他已42岁。到天禧二年(1018),录为三班奉职,时年60岁。已到致仕(退休)年龄。另一方面,以王永昌18岁参加了乾德二年(966)后蜀平叛说,到1018年,他已七十古稀高龄,更无可能授职!若肯定该年授了职,966年被杀又作如何解释?以上存在的前后矛盾!恭请专家学者和广大宋史研究爱好者不吝指教帮助破解。吾定当洗耳聆听!
面对国史存在类似上述等等问题,建议国家史学管理机构,组织大批专家学者对“宋史”、“资治通鉴”、“永乐大典”、“钦定四库全书”等主要古籍,进行甄别、勘误、校正以完善至臻,尽力做到准确。为史学研究铺垫。当否,仅供参考。谢谢领导!谢谢专家学者!谢谢广大宋史研究的师友们!
主要参考文献
一,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出版,《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王全斌8922页(1-1),8924页(1-2)。
二,清.纪晓岚总纂,商务印书馆出版《钦定四库全书》、《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下卷一、“王中书全斌传”四百五十本674页(2-1)、675页(2-2)。《隆平集》卷十六,三百七十一本158页(2-3),159页(2-4)。
三,宋.薛居正等撰,中华书局出版,《旧五代史》五、汉书周书卷一百二十五,周书十六列传第五1643-1644页,(永乐大典卷六千八百五十一)(3-1)。
国史总体严谨准确。但由于古代书籍系手写传抄,错别字有之,误识有之,同名姓混淆有之,甚至同书而不能自圆其说。以北宋武宁军节度使王全斌及其孙王永昌、字惟志(分析)为例:
一,《宋史》卷二百五十五王全斌传8922页记述:“又果州节度使宋德威杀知州八作使王永昌及通判刘涣、都监郑光弼……”其中,宋德威杀王永昌,成了后人千古悬念!(1-1)。而同一部史书的8924页则记述:“全斌至镇数月卒,年六十九,赠中书令。天禧二年,录其孙永昌为三班奉职。”(1-2)。
二,《钦定四库全书》450-674页,卷一,<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下十二载述:“文果州指挥使宋德威杀知州八作使王永昌……”。其中,把“又”字错抄成“文”字。(2-1)。450-675页,十四则述:“……全斌至镇数月卒,年六十九。上甚惜悼之,废朝三日,赠中书令。天禧二年,录其孙永昌为三班奉职。”(2-2)。又371-158页,隆平集卷十六载述:“……曾孙凯字胜之,其祖审钧,全斌子也。审钧击贼而死,其子遂徙居京兆……”。(2-3)。
三,现以王全斌(908)、寇准(961-1023)生卒年,为共同参考基准点。对“宋史”和“钦定四库全书,涉及王全斌与王永昌的片断记述,作以下核证加推理的综合考析:
1,史书记载:王全斌生于五代梁太祖开平二年(908)。乾德二年(964)受命挂帅,率五万宋军征讨后蜀。乾德三年(965)入成都,灭亡后蜀。乾德四年(966)全师雄聚众起兵造反,欲图复国。王全斌率兵平叛,时年58岁。以上两史均载:“果州指挥使宋德威杀知州八作使王永昌……”。还有史书说杀死了王永昌的!两史未言明此被杀王永昌,是何人的子孙,但连贯去领悟,多数读者则认为是王全斌的孙子!若果真如此,以年龄推理,此时的王永昌,只能小于18岁!小小年纪,当个偏将道可以,但官居知州八作使、独挡一面,就不太可能了。那么,这个知州八作使,又会是谁呢?!笔者寻觅到《旧五代史》周书十六列传第五1643-1644页记述:“王继弘,冀州南宫人……汉末,移镇贝州,加检点太尉。广顺初(951),加同平章事。三年(953)六月,移镇河阳,会永寿节入觐,遇疾卒于京师。诏赠侍中。子永昌,仕皇朝,历内诸司使”。(3-1)。以此推演:王继弘,951年加同平章事时,年约45岁。其子永昌20岁,他若参战了966年后蜀平叛的话,时年35岁,担当知州八作使虽有可能。但是,由于暂未寻阅到王继弘之子永昌本人的生平事迹,没有第一手佐证,不能肯定就是他。据此,参加平叛的那个王永昌,也不会是王全斌的孙子了!
2,以上两史均记述:“审钧击贼而死,其子(永昌)遂徙居京兆”和“天禧二年(1018),录其孙永昌为三班奉职”。同时,两史又载述:“果州指挥使宋德威杀知州八作使王永昌……”。岂不自相矛盾吗?!王永昌都被杀了,他怎么先徙居京兆?朝廷后又以祖荫给死人授官。
3,《隆平集》卷十六371-159页载道:“……审钧击贼而死,其子(永昌)遂徙居京兆。家富于财,凯日散施结客,与少年驰猎南山下或踰月不归。已有讼其践田苗者牧至府。寇准守京兆,见而奇之!乃言于朝廷。以全斌平蜀之功,而审钧复死于忠义,当录其后(王凯)……”。(2-4)。由此推理,此事发生在39岁寇准,主政京兆府的真宗咸平三年(1000),时年42岁的王永昌携带约15岁左右的儿子王凯,迁徙到了京兆府。此说与王永昌在后蜀平叛战斗中被杀的记述,不能自圆其说!若说杀而未死,才有京兆的故事。往下才有以祖荫于天禧二年(1018)录永昌为三班奉职的牵强说词。对此有个质疑必须提出:三班奉职,这个本该由中青年担任的职务,朝廷怎会授职给一位年已六、七十岁、已到致仕年龄的老翁?!
我之所以提出这个质疑的理由,来自两个方面的比照推理:一方面,以咸平三年(1000)为参考基准,王凯在京兆既然被称为少年,概念为15岁左右。若按平均一代/年,王永昌大其子27岁计,此时他已42岁。到天禧二年(1018),录为三班奉职,时年60岁。已到致仕(退休)年龄。另一方面,以王永昌18岁参加了乾德二年(966)后蜀平叛说,到1018年,他已七十古稀高龄,更无可能授职!若肯定该年授了职,966年被杀又作如何解释?以上存在的前后矛盾!恭请专家学者和广大宋史研究爱好者不吝指教帮助破解。吾定当洗耳聆听!
面对国史存在类似上述等等问题,建议国家史学管理机构,组织大批专家学者对“宋史”、“资治通鉴”、“永乐大典”、“钦定四库全书”等主要古籍,进行甄别、勘误、校正以完善至臻,尽力做到准确。为史学研究铺垫。当否,仅供参考。谢谢领导!谢谢专家学者!谢谢广大宋史研究的师友们!
主要参考文献
一,元.脱脱等撰,中华书局出版,《宋史》卷二百五十五,列传第十四王全斌8922页(1-1),8924页(1-2)。
二,清.纪晓岚总纂,商务印书馆出版《钦定四库全书》、《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下卷一、“王中书全斌传”四百五十本674页(2-1)、675页(2-2)。《隆平集》卷十六,三百七十一本158页(2-3),159页(2-4)。
三,宋.薛居正等撰,中华书局出版,《旧五代史》五、汉书周书卷一百二十五,周书十六列传第五1643-1644页,(永乐大典卷六千八百五十一)(3-1)。
江西省谱牒研究会 副研究员 王雄文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