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亳州111岁长寿老人李王氏: 思维清晰 饭量大

2016-08-11 11:07:12来源:中安在线-亳州晚报

打印 字号: T|T
    虽然已经年过百岁,但老人的思维依旧清晰,家里的人和事都记得清清楚楚
    亳州晚报消息 虽已111岁高龄,但谯城区十河镇李竹园村的李王氏老人身体依然硬朗,思维也依旧清晰。六世同堂,其乐融融。“孩子都孝顺,啥都好。我就希望小孩们都能顺顺利利的,安安稳稳过日子。”老人说,自己虽然这么大年纪了,但子女孝顺,日子顺心,她希望自己能有更长的时间来享受现在的幸福时光。
    身体硬朗 家庭和睦
    “吆!你咋回来了?”111岁的李王氏老人凑近来人的脸,认出了是自己的孙子李彬。“你还能认出我啊?”李彬说着,把专门给奶奶买的蛋糕放到了奶奶的手里,并和奶奶开着玩笑。“俺孙子我咋能不认识?”李王氏嗔怪着,笑得很开心。
   8月3日上午,在谯城区十河镇李竹园村,李王氏和李彬这对一段时间没见面的祖孙俩相互询问着对方的情况。这位年过百岁的老人除了耳朵有点背、眼睛看不清楚外,思维依旧清晰,说话的声音也很响亮。
    李王氏共有儿女八人,如今已是六世同堂。每年夏天天热的时候,老人就住在乡下,她说乡下的自然风吹得“得劲”;冬天天冷的时候,就“转移”到城里去住,暖和一些。她现在就住在四儿子的家中。
    “她想住哪里就住哪里,我们都顺着她的心意。”李彬说,现在每家都争着让老人去住,“人家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别看年纪这么大了,身体也好,不要操多少心。”
    “你四叔去浇玉米去了,十几亩地呢!他们这几天忙,要不我到你小姑家住几天,等他们忙完了我再回来。”担心会给儿子造成麻烦,老人提出要先到其他子女家住几天。
    磨面援军 送儿参军
    “你往凉影里坐坐,别晒着了。”发现记者坐着的地方被阳光照到了,老人提醒着挪挪地方。
    “俺奶奶就是总替别人着想,十里八村的都夸她善良。”说起奶奶在乡亲们中的口碑,李彬很自豪。
    二十多年前,李王氏学会了祖传秘方,专门给人治蛇胆疮,并且医术远近闻名。无论是村里的,还是远道而来的,李王氏从不收钱,也不收任何东西。
    如今,老人年纪大了,就把手艺传给四儿媳宋华英,让宋华英代替自己给人治病。
    李王氏早年家庭贫困,也许正是这些苦日子,磨练了她的意志,砥砺了她的性格。淮海战役时,李王氏曾带领村里人给前线战士磨面,最多的时候一天一夜没合眼,为前线磨了300斤面。“淮海战役的胜利,也有她的一份功。”一位邻居说。
    虽然不识字,但李王氏懂得国与家分不开。抗美援朝时期,她毅然决定让大儿子报名参军。十多年后,她又让三儿子李庆秀当兵,珍宝岛战争爆发时,李庆秀参加了对苏作战。
    心态乐观 期盼长寿
    正说着话,老人的四儿子李云修浇地回来了。得知母亲打算搬到妹妹家去住,他给拦下了:“都浇好了,你也不用走了。”
    李云修说,别看母亲这么大年纪了,饭量比自己还大,“早上能吃一个馍两个鸡蛋,喝一碗稀饭,中午能吃一大碗面条。”李云修说,他们照顾老人其实也很简单,只要把饭端到老人桌子前,等会儿过来收碗就行了,“自己能吃,不要我们照顾。老年人这个年纪了身体还这么好,也是我们子女的福气。”
    李王氏老人的经历和长寿之道,引得省内外媒体争相报道。除本地媒体外,2014年《台湾联合报系》的记者来到亳州,对李王氏进行了采访,探秘“中国长寿之乡”的养生之道。
    记者发现,在李王氏的门口,放着一些空的啤酒易拉罐,她的床头还摆放着几瓶酒。“奶奶喜欢喝酒,每天晚上临睡时喝一两酒,几十年的习惯了,不喝睡不着。”李彬说,奶奶还喜欢吃红烧肉,“只要她吃得好喝得好,我们都顺着她”。
    今年猴年春节,安徽电视台与山东、河北、江苏、辽宁、黑龙江、陕西、河南、湖北共九省电视台联合打造的“2016全国百姓春晚”上,李王氏作为安徽百岁老人的代表,在晚会上给全国人民百年,向全国观众展示了安徽“老寿星”的精神面貌。
    “我们那时候一起玩的人现在只剩下我自己了,都没有我能活。”老人笑着说,现在生活好了,子女们也都孝顺,这种幸福的生活自己还没过够,“我坚持活,多活几年是几年”。
    (实习生 李宇翔 记者 蒋加磊 文/图)

原标题:李王氏:长寿老人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