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品评焦点 纵议时局——记著名国际关系专家王冲

2016-08-05 15:25:07来源:德州新闻网

打印 字号: T|T
   关键词:王冲 国际关系 临邑 北京
    王冲,1975年生于临邑。博士,著名国际关系专家、专栏作家,现任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副总裁,察哈尔学会副秘书长、高级研究员,凤凰国际智库主任。

在以色列采访时留影

与奥巴马合影

为家乡题词
    □本报记者 张晓航
    7月21日,北京,建国路。这里是首都的中央商务区,连日来的降雨并未影响这座都市的繁华,人们三五成群,打着伞,从地铁站涌出,再涌进写字楼、商场,四处熙熙攘攘。
    这附近的郎园Vintage则是个奇妙的存在,低矮的二层小楼圈起一片静谧,与四周的大厦对峙着,撑伞走在石板小径,路过长满爬山虎的红砖墙,还真有种穿越回旧时光的感觉。这是个文化创意产业园,内有一批初创公司和文化企业。
    本次采访就约在这里的一间咖啡馆,受访嘉宾王冲说,他曾在这里办公,离开之后也时常过来坐坐,远离喧嚣能引发思考、激活灵感,对写文字的人来说太重要。初识王冲即是通过文字,在他笔下,或平实或犀利的语言总能组成对于国际形势的深刻见解。
    利用这个下着细雨的下午,这位知名国际问题专家与记者聊起他的故事与观点。
    童年书香萦绕,圆梦北大后结缘国际关系研究
    1975年初,王冲出生于临邑县兴隆镇王家村,父亲从年轻时就喜欢机械,母亲在家务农。家境虽不富裕,却书香满溢,长辈曾告诉王冲,这个大家庭祖祖辈辈“盛产”读书人,明朝时还出过状元。
    王冲4岁时,一位叔叔开始在中学教英语,当时他觉得好玩,学了几句。 11岁时,两位叔叔同时考上大学,当时王冲还跟着去领了录取通知书,虽说当时连本科、专科都分不清,但稚嫩的心中已然萌发了对大学的向往。在县城工作的一位爷爷家里,王冲曾靠着比他高两倍的大书柜,拿起厚厚的“大部头”,一翻就是一整天。到后来,随着父亲不断买回一本本小人书,王冲也开始“建设”属于自己的大书箱。
    王冲的童年时光是快乐的,他说自己挺贪玩,爱看“闲书”,成绩忽上忽下的,有时数一数二,有时20名开外,但总体来说是个好学生。
    得益于多读书打下的文字基础,王冲的语文尤其是作文一直很出色,小学六年级就在语文老师徐金福的帮助下,发表了第一篇作品,初中毕业后他顺利考上了德州市第二中学。
    高中阶段,王冲开始发力,一直名列前茅,到1994年毕业时,他被学校保送进入山东师范大学。面对中文系和英语系两个专业,他选择了后者。“当时理科最热门的专业是计算机,文科最热门的专业则是英语,我觉得学英语以后的门路更多,能够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 ”
    王冲把爱读书的习惯带入了大学校园,很多国外书报被他列入书单,开拓着他的视野。其中一些关于以色列的文章吸引了他的目光。“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关于他们组织特种部队奇袭恩德培机场救出本国人质的记述,我相信,80%的人会被这个故事震撼,从而敬佩这个国家。 ”王冲说,毕业时,他还以中国和以色列的文化比较为主题写了论文。
    1998年,从山师大毕业的王冲面临多个选择:比如回德州二中当老师,这也是当年被保送时,学校就已经帮他铺好的一条路;再比如考研。可他最终选择了“不保险”的一条路——报考北京大学攻读国际关系学院的第二学位。
    “之所以有这条路,源于当时国家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方针,国务院新闻办和北大合办了国际传播双学位班,本科生毕业后可以考取,学习两年,毕业后享研究生待遇,实际上是拿到两个本科学位。 ”谈及这个选择,王冲告诉记者,通过大学阶段的读书与学习,他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浓厚兴趣,这样进一步学习的机会很难得,况且北大的“金字招牌”谁人不向往?
    一番努力过后,带着考试成绩第一的光环,王冲顺利进入燕园。也就从这时起,对国际关系的研究成为他长期为之奋斗的事业。
    记者生涯成绩斐然,是首位采访奥马巴的中国记者
    2000年,从北大毕业后,摆在王冲面前的同样是多条道路:一是去北京军区做政治秘书,二是去国务院新闻办,三是去外企。可他再次做出出人意料的选择——去《中国青年报》做记者。王冲笑言,这是条最没有“钱途”的道路,但具备一个其他工作都没有的优点——自由,而这正是他一生追求的工作与生活的方式。
    这之中还有一个巧合:当年王冲报考北大时,是在中青报上看到的招生启事;而北大毕业后他居然到了这家报社工作。冥冥中像极了一种缘分。
    不得不说,这一职业给了王冲充分施展拳脚的空间。流利的英文、上佳的文笔、独到的见解,这些因素让他很快成长为国际事务记者中的佼佼者。其撰写的报道受到公众及学界的广泛认可,他因而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聘为特约研究员;同时,这些报道“走出”国门,造成国际影响,甚至于很多报道会被当事国驻华大使馆翻译后发回本国政府研究。
    2004年9月,王冲受到美国国务院邀请,赴美报道美国大选,他是本次报道活动中唯一的中国大陆记者。当年的美国大选,是乔治·布什和约翰·克里之间的较量,几乎所有的镜头都聚焦在他们身上。
    9月25日,是个周六,由于没有官方安排,多数记者选择在宾馆休息,王冲和两位来自台湾及新加坡的同行则想多走走多看看。他们来到伊利诺伊州威尔县温徳哈姆湖工业园附近的一个棒球场,这里聚集了上千号人,他们拿着标语、举起手臂,围绕着木头搭建的简易主席台欢呼,台上是一个高高瘦瘦的黑人小伙在演讲,精神饱满、慷慨激昂。
    这个人就是巴拉克·奥巴马,后来的第44任美国总统,不过当时他还只是民主党的政治新星,正在为竞选参议员而奔走。不久前刚刚获得全国英文演讲比赛三等奖的王冲被深深震撼,他甚至联想到了美国黑人政治领袖马丁·路德·金和他那篇著名的《我有一个梦想》。活动结束后,王冲走上台,称赞奥巴马的演讲非常深刻,随后进行了采访;奥巴马则表示,王冲是他见到的第一个中国记者。
    王冲把这段经历写成报道,题为《他可能成为美国首位黑人总统——巴拉克·奥巴马竞选集会纪实》,此时距奥巴马真正当选美国总统还有 4年多的时间,在中国更是鲜有人知,王冲成为第一个公开预言奥巴马将当选美国总统的中国记者。 2008年10月初,美国大选前夕,王冲的著作《选票的背后》出版,他同样把这一预言写进书中。之后,成功当选美国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奥巴马还给王冲发来邮件,感谢他的支持,并邀请他“一起见证历史”。
    国际事务记者做得可谓顺风顺水,但率性又向往自由的王冲并没有在这一站停留太久,他期待新的挑战。 2008年,王冲从中青报离职。
    谈及8年记者生涯,他表示收获颇丰并充满感激。“这个平台非常开放,有提携年轻人的传统,在这里能够得到尽情发挥的机会。我也总结了一点经验,希望能与同行分享。 ”王冲说,“首先做事要学会聚焦,刚进报社我什么领域都跑,什么稿子都写,但都没写出精品,直到专心写国际方面的稿件才找准方向;另外一个还是要多看书,如果一年能看上10本同一领域的好书,就能成为专家,写起稿子就相当得心应手了。 ”
    笔耕不辍成就影响力,加入察哈尔学会并任副秘书长
    2009年5月,王冲与朋友一起创办了《中国周刊》杂志,任国际部主任。两年之后,王冲又到了凤凰网,先后在核心项目部及资讯中心任总监,这期间,他创办了《纵议院》及《名博校园行》两个品牌栏目。
    虽然两度跳槽,先后供职 3家媒体,不过这些年王冲对有一件事还是“忠诚不二”的,那便是写文章。 2009年3月,王冲开通凤凰博客,专门写外交事务的评论,7年下来笔耕不辍,点击量已超过8000万;他在凤凰、新浪博客上的文章几乎每篇都被推荐到国际板块首页;再后来,他顺应“潮流”开通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每每发文定会收获数万点击。
    王冲说,他写评论时坚持3个原则。一是忠于自己,坚守自由主义价值观,不受外界因素的干扰,经常有人许以重金让他写一些推销劣质产品的“软文”,对此他一概拒绝;二是以国家、民族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认定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流,符合人类发展趋势;三是“说人话”,他尽量使用最平实的语言,“但凡认字的人都能看懂”。此外,王冲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哲学融入到对国际关系的思考中,诸如《从禅宗角度看中美关系“三境界”》等文章往往令人耳目一新。
    依靠“笔杆子”功夫,王冲的影响力日益广泛,邀请他做节目的媒体络绎不绝,在多家国内外报刊开辟专栏,外事活动中经常有他的身影,他还因此成为多国政要及外交部门的座上宾。
    不过,受得起多少赞誉,就得经得住多少诋毁。在网络上留言反驳王冲观点的人有之,直接进行人身攻击和谩骂的人也不在少数。对于观点之争,王冲向来持开放态度,在每篇微信文章的评论区,他会把不同观点设为精选评论公开供大家参考;对于谩骂,他则“视之如草芥”。
    王冲说,在日渐崛起的中国,民众对国际形势愈发关注,“关注本身是件好事,但有些人会有不恰当的表达方式,比如近期就出现了盲目表达爱国情绪的现象。 ”在他看来,爱国不是喊口号,也不是高高在上的;认真工作是一种爱国,为国缴税也是一种爱国,创造出科技成果更是一种爱国。
    王冲还认为,在对外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每个人都可以是“大使”,代表国家形象,能为祖国发声。 2014年,王冲与同事去往德国参加活动,不曾想一位同事因签证问题无法入境,对此王冲果断向德国外交部提出意见,对方认真听取并承诺解决问题,同时考虑放宽签证政策以促进两国交流。
    2013年,王冲被聘为察哈尔学会会员。这是一个非官方的外交与国际关系智库,因总部位于河北省尚义县察哈尔牧场而得名,在全球独立智库中排名45位,极具影响力。因其作为突出,后又被聘为学会副秘书长、高级研究员。去年,他创办凤凰国际智库,并担任主任。
    同样得益于在业界的影响力,去年9月,王冲被聘为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副总裁,负责海外业务拓展。今年7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访问蒙古国,王冲随团前往,参加亚欧工商论坛并考察合作机会,受到李克强总理的接见。与此同时,乐视超级自行车作为国礼被赠予蒙古国。
    离乡多年深情在,愿帮家乡企业拓展海外业务
    虽是离乡多年,但家乡在王冲心中占据重要位置,每年他都会回家多次。王冲感慨于如今乘坐高铁往返德州的便利,惊叹于德州近年来的发展变化,协同发展战略更让他对德州的未来充满期待。
    王冲笑言:“可能由于研究的领域比较‘学术化’,这些年也没有家乡人找我帮忙做些事情。 ”事实上,他迫切地期待为家乡的发展竭尽所能,“比如德州的企业想走出国门拓展海外业务,比如政府、高校或社团想做一些涉外的活动,再比如一些机构想发展新媒体,这些领域我都能帮上忙。 ”
    采访的最后,王冲题写了一首藏头诗,表达对家乡的深厚感情:“德才须兼备,州泰亦民安。安居鲁西北,好名传中华。 ”
个人简介
    王冲,1975年生于临邑。博士,著名国际关系专家、专栏作家,现任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副总裁,察哈尔学会副秘书长、高级研究员,凤凰国际智库主任。曾任《中国青年报》国际事务记者、凤凰网博报、资讯中心总监等,创办凤凰国际智库。长期担任人民网、新加坡《联合早报》、美国《侨报》专栏作家,凤凰、深圳、湖北等卫视国际问题嘉宾。著有《第五次变革》《差距》《选票的背后》《中国人到底想要什么》。曾于2004年采访奥巴马并预测其当选总统,是首位采访奥巴马的中国记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