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标灯王:以灯报国铸就工匠之路
——记全国劳模、党的十八大代表、中国高技能人才楷模长江武汉航道局郑启湘
郑启湘正在对航标灯光源进行测试 隗传学摄
从一名小学文化程度的航标工,到完成68项技术革新,获得11项国家专利、12项获国家优秀奖的高级工程师;
从一名普通的航标灯器维修工,到生产出"国际先进水平、填补我国空白"的HD155型太阳能一体化系列航标灯的科技带头人;
从一名埋头苦干的一线工人,到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等40多项荣誉的"航标灯王"……
先天性独肾的他,虽被病魔折磨,却摧之弥坚,一心扑在太阳能航标灯事业上,在洪湖航道处修理工这个最基层、最普通的岗位上一干就是43年。
他,就是以灯为伴、以灯为业、以灯为荣的"航标灯王"郑启湘。他凭借着爱岗敬业的专心,苦干实干的耐心,追求完美的精心,永不言败的信心,以灯报国的忠心,铸就了一条通往成功的工匠之路。
"搞研发,就是要苦干实干再加巧干"
从只有小学五年级学历的学徒工,成长为国内顶尖的高级工程师、技术能手,郑启湘走过了一条艰难的求知和创新之路。
1973年,郑启湘从部队复员到洪湖航道管理处,做了一名航标灯修理工。起初,他对修理一窍不通,平时只能给师傅递递扳手当小工,或背挑肩扛器材使使蛮劲,同事们嘲笑他是"小学生"。
面对浩浩长江,郑启湘血性喷涌,发誓要成为行家里手。
先天不足,后天努力。起点低,就从小学五年级数学开始学起。他总是随身带着书,走到哪,学到哪,每天不少于3小时,3年学完了初、高中的物理和数学课程。此后,他买了《简明无线电学》《电子技术》等大量相关书籍,发奋苦读专业技术,还自费报名参加了吉林大学电子技术函授培训班学习。凭着一股狠劲,在一年半的函授学习过程中,他5门功课平均96分,还得了总共30元的奖学金。
郑启湘如饥似渴地吸收新知,着魔般琢磨航标灯,人称"灯痴、灯迷"。一次他在家里吃饭,竟不知不觉用筷子蘸着汤水在桌上划起了设计方案;1986年底一个严寒的雪天,他忙于研制塑料航标灯,3岁的女儿没看住掉进冷却池差点淹死;一段时间为学习机械制图,他买了一堆白纸、一捆铅笔回家,天天画图天天计算……曾经,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艰难试制8个月,一段时间,他痛风病发作,疼痛钻心,走路十分困难。医生嘱咐要防止并发症危及生命。他却跛着脚每天往单位跑,有时熬夜过多肾脏痛,就将热水袋放在腰部暖着继续试验,最紧张时请护士把吊瓶拿到车间里打。有时没办法,处里"强制性"送他回家养病。
郑启湘耐得住寂寞,坐得惯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他办公室里洗漱用具、被子和枕头一应俱全,完全就是一个家。他将光源放在床边最近的位置上,时时观察,时刻记录。"一位熟悉他的老航道说," 痛风、高血压,肾病与老郑相伴,一年365天离不开药。他把更多时间投入到枯燥的专业发展中, 拥有不知疲倦的'技术性快乐'。 几十年,他只潜心做一件事--造好航标灯。"1986年起,他创造出全塑壳航标灯、集成电路航标灯、多功能半导体航标灯、大功率整流充电机等40项新成果,在《中国航海协会》、《长江航运研究》等杂志上,发表了16篇技术论文。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长江上每次航标灯进步都打下了"郑氏烙印":1986年郑启湘研制成功直径150毫米的全塑壳航标灯,灯重一下降到3公斤,长江全线引起震动;2000年采用发光二极管技术的新型光源终于试制成功,视距从2.5公里提高到5公里,取代了使用20多年的白炽灯泡和霓虹灯管;2003年用高能锂电池作新型电源,消除了长江全线每年废弃6.6万个铅酸蓄电池和空气干电池的污染隐患;2005年至2008年,将太阳能光伏技术、LED照明技术、高能锂电池组合技术、微电脑闪光控制技术集成一体,成功研制出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并不断完善;2009年,将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与遥控遥感技术融合在一起……
"搞研发,就是苦干、实干加巧干!"郑启湘说,"一个人只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才能从一般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每盏航标灯都是一件艺术品"
"师傅说,每盏航标灯都是一件艺术品,必须要用心去琢磨。"在徒弟卢阳眼中,郑启湘对航标灯工艺要求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
为获得一手资料,郑启湘20多次深入到最险峻的三峡库区河段、长途跋涉6000多公里,深入一线,为新产品收集数据,安装太阳能航标灯3000多盏;
为找到满足航标灯变压器特性的材料,刚动过手术的他就背着80多斤重的材料在大山沟里来回折腾,人都累得差点趴下;
为解决光源不均匀产生盲区的问题,他徒手将16粒发光二极管研磨成玉米状,手被磨得满是血泡;
为保证航标灯的视距,上岗前的航标灯是他亲自上船在江上一公里一公里往后退来目测的;
发光二极管这个看似简单的零件,他都要试验成百上千次,保证沉到水里也不熄灭;
为方便安装人员调整航标的方向,他在航标灯底座专门设计了可以360度旋转方向的活动螺丝,而且,他还统一了各种灯型的底座,使航标拆装自如……
郑启湘追求"极致",他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座航标灯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哪怕再小的细节,也会全心专注,全力以赴,只为打造极致产品和体验。"搞研发,必须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浮躁;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优品精品,少一些粗制滥造。"这就是他提出的"四多四少"精品意识。
在郑启湘试验室的楼顶,有一盏盏太阳能航标灯。只是与普通产品不同的是,这些航标灯上都标注了不同的使用单位。"每天管好这些灯,就能知道千里之外用户灯器的使用情况。这样,我就放心了。"
有一次,细心的郑启湘在楼顶发现,其中一种型号的航标灯,在被太阳照射2小时后,检测电池电压时为4伏,而灯上自带的液晶电压表却显示6伏。"液晶电压表本该显示的是电池电压,为什么显示的却是太阳能光照板电压?这样一来,航标工人不就无法根据电压表判断航标灯是否处于正常发光了!"
郑启湘分析原因无外乎两点:一是液晶显示表是否调试准确,二是电池保护板是否出现电压偏差。
经全面检测和分析后,郑启湘发现问题就在电池保护板上,于是他向厂方提出:"必须从上万个控制电路板中取样,通过改进,要达到百分之百消除电压偏差的目标!"在郑启湘的一再坚持下,完全符合条件的电路板最终研发出来,关键核心技术还获得了国家专利。
郑启湘坚信,简约才是最好的、最节省成本的。他让航标灯告别手抱肩扛的历史,重量从原来的25.5公斤直线下降至5.5公斤。从铅酸蓄电池到太阳能电池,亮度高、耗电小、造价低,保护水体免受污染。一体化的设计理念,真正实现携带轻便、使用方便、维修简便。他将光源、电源、电线全部"集结"在灯内,只需拧上4颗螺丝钉,3分钟就能"搞定"。更有创意的是,灯内使用的锂离子可充电池是目前较为先进的可回收再利用的绿色环保新能源,具有高能量、性能稳定、体积小、重量轻、使用寿命长的特点,5年内免维护,耐用又环保。他说:"简约主义并不是简单了事,必须将'节、亮、远、轻、降'五个字渗透到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去,简约绝不简单。"
从2008年至今,郑启湘已生产出上万盏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全国内河12个省市地区、14条河流都用上了他生产的航标灯。太阳的光芒,在黑夜中点亮了长江干线,也将流光溢彩,染尽了广西北海、兰州黄河、秦皇岛、淮河、乌江、嘉陵江、广东等多条河流。
经权威研究部门详细测算:郑启湘研发的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一年可为长江干线航道节约费用1805万元,可为全国内河每年节约7150万元。此外,每年可为长江干线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500吨、碳氧化合物排放60吨,可为全国内河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7500吨、碳氧化合物排放近300吨,为中国航运节能减排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
"长江航道实现数字化,是我的毕生追求"
长江"数字航道"建设,折射出我国内河航道建设和管理理念的深刻变革。"十二五"以来,长江航道局制定了数字航道"一主六分七中心、一图一站三平台"的航道综合信息服务构架设想。为推进数字航道建设,郑启湘带领"启湘团队",加大投入,鼓励创新,一个个小发明、小创造点亮了航道的夜空。
传统的航道维护每天都需要航标船巡航检查,可郑启湘参与的数字化航标建设现在就不用了,千里之外,哪个航标被撞移位?航标飘到了哪里?哪座航标灯器出现异常?在显示屏上一目了然,这对长江航运而言将产生划时代的意义。
"围绕数字航道建设,我们研发出了防止船舶误入航道整治建筑物附近浅水区而设计的X显形标、X型顶标,包括互闪灯等一个系列。" 去年7月份,研发历经了许多艰难,样品的制作、拉视距,正是好天气炎热的时候,郑启湘带领大家经常到野外测视距,看亮度和颜色,晚上常被蚊虫叮咬得红一块肿一块。
郑启湘和同伴们来到试验现场,他身穿救生衣,手持对讲机,乘坐交通艇独自一人踏上了江心的一座浮标船,他让同伴们乘艇离他而去,每离他100米就向他报告一次航标灯的能见效果。
"100米,目标清晰。"
"200米,目标清晰。"
"300米,目标清晰。"
"400米,目标模糊,看不到'X'形状,像一个圆球!"
郑启湘反复研究发现,原来,航标灯上的多个光源之间因相互联体,造成人视觉上形成了一个模糊的圆球,而看不到"X"形状。"这会误引船舶进入险区,安全来不得半点马虎,必须再找出路!"
接下来,郑启湘与厂方协同攻关:在光源上、安装布局上动脑筋,成功研发了分段式安装方式,即在将LED 安装在"X"标上布设的多个长方形方框内,通过'逼光'让光线强烈的直射,形成直线视觉效果。"好家伙,此前发光二极管需要420支,现在锐减到48支,不仅节省了材料,这种大功率光源视长达9.8公里,又一个长江之最!"
攻克了视距问题,郑启湘又克服了标体塑料抗老化性能差和退色等问题,一直做了16次方方面面的实验,新型X显形标终获成功。
数字航道就像一只无形的大网,而航标就是这张大网上的一个个结点,郑启湘就是那技艺高超的织网者--
"例如,灯光的选择红黄、绿黄要人性化设计便于操作调试、一目了然,以前的灯源是将黄、绿光源分别安放不同点上,导致总有一个颜色的光因不聚焦而产生模糊,我们研发了在一个中心点上同时安放了两个发光芯片的设计,亮完红灯亮黄灯,亮完黄灯亮绿灯,清清楚楚。"
"今年准备开发大功率LED航标灯,通过改变透镜结构、只需一支光源一个透镜让整个光源强力射出去,而且透镜很小。由于对其散热性要求大,因此下一步研发整形灯时,要重点研发光源的防水性能与散热性能。"
"而明年,我的科技项目思路已经出来了,就是风、光互补一体化。因为数字航道上去了,需要足够的能量,将风力再补上,不仅可满足数字航道建设灯器的需要,而且电池容量可大大降低、降低成本,还更加环保……"
如今,长江中游"数字航道"建设已拉开序幕。让郑启湘倍感欣慰的是,他研发的太阳能航标灯清一色安放了"485"接口,全部接入了数字化航标端口,在长江航道数字化大家族中得到全面运用,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长江航道实现数字化,是我的毕生追求。" 郑启湘说,他必须为了长江航道全面实现数字化的这一天,继续去努力,去追越,去创新。
"梦想--做出世界上一流的航标灯"
夜很深了,"林海雪原"还在QQ上不停闪动,郑启湘正在与航标灯厂家沟通着新型航标的技术难题,他因痛风刚注射过激素,脸显得有些浮肿。
"为何取名"林海雪原"?"记者问。
"我总感觉到工作在倒计,事做不完,想借革命战士的精神时刻警醒自己,无论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下,一定要夺取最后胜利!"郑启湘说。
耐心,专注,坚持。在历久弥新的征程中,郑启湘绝从未停止过追求的脚步,怀揣一个远大的梦想,那就是--做出世界上一流的航标灯!
要实现这个梦想,仅是让航标灯照亮祖国的江河还远远不够,必须紧跟现代科技发展、引导世界潮流,要有拥抱五洲四海的博大胸怀。
2006年5月,是郑启湘第一次"赶海"。
在全球航标盛会--上海国际航标灯协会第十六届大会上,郑启湘的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引来清一色白皮肤、蓝眼睛的老外驻足观看。这一灯器,绝无仅有,全场叫座。被与会专家们称之为"世界航标灯历史上的一次革命!"而这一次,是郑启湘代表中国首次将自行研制的"土疙瘩"搬上"洋展台"。
2010年3月,郑启湘代表中国航标灯顶级技术,远赴重洋,首次跨出国门。在南非开普敦国际航标灯协会第十七届大会上,他带去的"HD155型太阳能航标灯"与48个国家的航标灯同台竞技。这一集太阳能光伏技术、LED照明技术、高能锂电池组合技术、微电脑闪光控制技术于一体的中国航标灯一亮相,就满座哗然,秘书长当场特别给出评价:"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款式最新颖、节能环保、造价最低廉、推广力度最大,China Changjiang!"
自从这次"赶海"听潮后,郑启湘立志走出国门。他已经与土耳其、泰国、越南、新加坡等国建立广泛联系,信念更加坚定--让中国航标灯跨国界,扬我国威,在全球大放光彩。
"与全球领先的航标灯制造企业相比,我们不缺技术,而是缺少一种'工匠精神', 如果不唤起这种精神,中国航标灯就难以走向世界。" 郑启湘说。
打造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航标灯,是郑启湘矢志不移的梦想和追求。2008年,启湘团队创立。创建伊始,团队就严格追求产品质量,精益求精。"启湘团队"引入美国质量大师克劳士比"零缺陷"质量管理的理念,并通过举办"创建零缺陷航标研讨会"和全员零缺陷质量文化培训,使得"零缺陷"质量理念在启湘团队得到了广泛传播,改变和提升了员工的质量观念和质量责任感。同时,为激发启湘团队参与质量改进的积极性,郑启湘还起草了《航标灯质量管理奖励方案》,设立了质量改进项目奖、质量卓越奖等,以表彰质量管理水平有明显提升的集体和在质量管理中有突出贡献的员工。
凭借着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15年"启湘团队"成功研发了X显形标、X型顶标、红(绿黄)LED一体化航标灯光源、互闪智能电路、大功率LED航标灯……值得一提的是,"启湘团队"研发的太阳能一体化遥测遥控航标灯,集成光学、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太阳能利用和电池及航标遥测遥控等高新技术为一体,成为世界航标灯家族中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发成果。
但郑启湘并没有止步于此。在他看来,与国外顶尖航标品牌企业相比,"启湘牌"仍然年轻,研发团队精锐的技术老手数量也相对不足,尤其是大批80后、90后技术工人还需要加大技术钻研程度。郑启湘说,未来,启湘团队将大力倡导和培育"工匠精神",让"极致"的思维与行动扎根在每个员工的意识深层中。
43年来,在不忘初心中行稳致远,在不忘本来中开辟未来,郑启湘交出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国家的优秀答卷。郑启湘以灯报国,今年64岁的他已是"超期服役",明年3月,他将正式退休。
记者禁不住问:"郑劳模,退休后你有什么新的追求?"
"我是一名修理工,只要航道需要我,随时都能冲上去,人退心不退!"字字铿锵,满腔忠诚。这就是郑启湘,一位初心不改的"灯痴"对航道事业的无限热爱。
在郑启湘的研发室工作台上,满满一桌子的各类测试样品,堆得像座小山,地下密密麻麻都是航标灯。他柔和的目光注视着那一座座他亲手打造的色彩绚丽的灯器,感觉到那就是自己的孩子们,心从来就舍不得离开。
其实,一代"灯师"郑启湘,早已化成一盏精美绝伦的航标灯,一直在烈烈的燃烧。(唐锡生 赵虎 隗传学)
郑启湘奋斗几十年的心血--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 隗传学摄
郑启湘给他团队的同事们讲解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的工作原理 隗传学摄
郑启湘指导他的徒弟焊接航标灯部件 隗传学摄

从一名小学文化程度的航标工,到完成68项技术革新,获得11项国家专利、12项获国家优秀奖的高级工程师;
从一名普通的航标灯器维修工,到生产出"国际先进水平、填补我国空白"的HD155型太阳能一体化系列航标灯的科技带头人;
从一名埋头苦干的一线工人,到获得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等40多项荣誉的"航标灯王"……
先天性独肾的他,虽被病魔折磨,却摧之弥坚,一心扑在太阳能航标灯事业上,在洪湖航道处修理工这个最基层、最普通的岗位上一干就是43年。
他,就是以灯为伴、以灯为业、以灯为荣的"航标灯王"郑启湘。他凭借着爱岗敬业的专心,苦干实干的耐心,追求完美的精心,永不言败的信心,以灯报国的忠心,铸就了一条通往成功的工匠之路。
"搞研发,就是要苦干实干再加巧干"
从只有小学五年级学历的学徒工,成长为国内顶尖的高级工程师、技术能手,郑启湘走过了一条艰难的求知和创新之路。
1973年,郑启湘从部队复员到洪湖航道管理处,做了一名航标灯修理工。起初,他对修理一窍不通,平时只能给师傅递递扳手当小工,或背挑肩扛器材使使蛮劲,同事们嘲笑他是"小学生"。
面对浩浩长江,郑启湘血性喷涌,发誓要成为行家里手。
先天不足,后天努力。起点低,就从小学五年级数学开始学起。他总是随身带着书,走到哪,学到哪,每天不少于3小时,3年学完了初、高中的物理和数学课程。此后,他买了《简明无线电学》《电子技术》等大量相关书籍,发奋苦读专业技术,还自费报名参加了吉林大学电子技术函授培训班学习。凭着一股狠劲,在一年半的函授学习过程中,他5门功课平均96分,还得了总共30元的奖学金。
郑启湘如饥似渴地吸收新知,着魔般琢磨航标灯,人称"灯痴、灯迷"。一次他在家里吃饭,竟不知不觉用筷子蘸着汤水在桌上划起了设计方案;1986年底一个严寒的雪天,他忙于研制塑料航标灯,3岁的女儿没看住掉进冷却池差点淹死;一段时间为学习机械制图,他买了一堆白纸、一捆铅笔回家,天天画图天天计算……曾经,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艰难试制8个月,一段时间,他痛风病发作,疼痛钻心,走路十分困难。医生嘱咐要防止并发症危及生命。他却跛着脚每天往单位跑,有时熬夜过多肾脏痛,就将热水袋放在腰部暖着继续试验,最紧张时请护士把吊瓶拿到车间里打。有时没办法,处里"强制性"送他回家养病。
郑启湘耐得住寂寞,坐得惯冷板凳,下得了苦功夫。"他办公室里洗漱用具、被子和枕头一应俱全,完全就是一个家。他将光源放在床边最近的位置上,时时观察,时刻记录。"一位熟悉他的老航道说," 痛风、高血压,肾病与老郑相伴,一年365天离不开药。他把更多时间投入到枯燥的专业发展中, 拥有不知疲倦的'技术性快乐'。 几十年,他只潜心做一件事--造好航标灯。"1986年起,他创造出全塑壳航标灯、集成电路航标灯、多功能半导体航标灯、大功率整流充电机等40项新成果,在《中国航海协会》、《长江航运研究》等杂志上,发表了16篇技术论文。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长江上每次航标灯进步都打下了"郑氏烙印":1986年郑启湘研制成功直径150毫米的全塑壳航标灯,灯重一下降到3公斤,长江全线引起震动;2000年采用发光二极管技术的新型光源终于试制成功,视距从2.5公里提高到5公里,取代了使用20多年的白炽灯泡和霓虹灯管;2003年用高能锂电池作新型电源,消除了长江全线每年废弃6.6万个铅酸蓄电池和空气干电池的污染隐患;2005年至2008年,将太阳能光伏技术、LED照明技术、高能锂电池组合技术、微电脑闪光控制技术集成一体,成功研制出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并不断完善;2009年,将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与遥控遥感技术融合在一起……
"搞研发,就是苦干、实干加巧干!"郑启湘说,"一个人只有吃苦耐劳、爱岗敬业,才能从一般走向优秀,从优秀走向卓越,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每盏航标灯都是一件艺术品"
"师傅说,每盏航标灯都是一件艺术品,必须要用心去琢磨。"在徒弟卢阳眼中,郑启湘对航标灯工艺要求精益求精,注重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不惜花费时间精力,孜孜不倦,反复改进产品,把99%提高到99.99%。
为获得一手资料,郑启湘20多次深入到最险峻的三峡库区河段、长途跋涉6000多公里,深入一线,为新产品收集数据,安装太阳能航标灯3000多盏;
为找到满足航标灯变压器特性的材料,刚动过手术的他就背着80多斤重的材料在大山沟里来回折腾,人都累得差点趴下;
为解决光源不均匀产生盲区的问题,他徒手将16粒发光二极管研磨成玉米状,手被磨得满是血泡;
为保证航标灯的视距,上岗前的航标灯是他亲自上船在江上一公里一公里往后退来目测的;
发光二极管这个看似简单的零件,他都要试验成百上千次,保证沉到水里也不熄灭;
为方便安装人员调整航标的方向,他在航标灯底座专门设计了可以360度旋转方向的活动螺丝,而且,他还统一了各种灯型的底座,使航标拆装自如……
郑启湘追求"极致",他对每一个零件、每一道工序、每一座航标灯都精心打磨、专心雕琢,哪怕再小的细节,也会全心专注,全力以赴,只为打造极致产品和体验。"搞研发,必须多一些纯粹,少一些浮躁;多一些脚踏实地,少一些投机取巧;多一些专注持久,少一些急功近利;多一些优品精品,少一些粗制滥造。"这就是他提出的"四多四少"精品意识。
在郑启湘试验室的楼顶,有一盏盏太阳能航标灯。只是与普通产品不同的是,这些航标灯上都标注了不同的使用单位。"每天管好这些灯,就能知道千里之外用户灯器的使用情况。这样,我就放心了。"
有一次,细心的郑启湘在楼顶发现,其中一种型号的航标灯,在被太阳照射2小时后,检测电池电压时为4伏,而灯上自带的液晶电压表却显示6伏。"液晶电压表本该显示的是电池电压,为什么显示的却是太阳能光照板电压?这样一来,航标工人不就无法根据电压表判断航标灯是否处于正常发光了!"
郑启湘分析原因无外乎两点:一是液晶显示表是否调试准确,二是电池保护板是否出现电压偏差。
经全面检测和分析后,郑启湘发现问题就在电池保护板上,于是他向厂方提出:"必须从上万个控制电路板中取样,通过改进,要达到百分之百消除电压偏差的目标!"在郑启湘的一再坚持下,完全符合条件的电路板最终研发出来,关键核心技术还获得了国家专利。
郑启湘坚信,简约才是最好的、最节省成本的。他让航标灯告别手抱肩扛的历史,重量从原来的25.5公斤直线下降至5.5公斤。从铅酸蓄电池到太阳能电池,亮度高、耗电小、造价低,保护水体免受污染。一体化的设计理念,真正实现携带轻便、使用方便、维修简便。他将光源、电源、电线全部"集结"在灯内,只需拧上4颗螺丝钉,3分钟就能"搞定"。更有创意的是,灯内使用的锂离子可充电池是目前较为先进的可回收再利用的绿色环保新能源,具有高能量、性能稳定、体积小、重量轻、使用寿命长的特点,5年内免维护,耐用又环保。他说:"简约主义并不是简单了事,必须将'节、亮、远、轻、降'五个字渗透到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去,简约绝不简单。"
从2008年至今,郑启湘已生产出上万盏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全国内河12个省市地区、14条河流都用上了他生产的航标灯。太阳的光芒,在黑夜中点亮了长江干线,也将流光溢彩,染尽了广西北海、兰州黄河、秦皇岛、淮河、乌江、嘉陵江、广东等多条河流。
经权威研究部门详细测算:郑启湘研发的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一年可为长江干线航道节约费用1805万元,可为全国内河每年节约7150万元。此外,每年可为长江干线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500吨、碳氧化合物排放60吨,可为全国内河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7500吨、碳氧化合物排放近300吨,为中国航运节能减排点亮了一盏指路明灯。
"长江航道实现数字化,是我的毕生追求"
长江"数字航道"建设,折射出我国内河航道建设和管理理念的深刻变革。"十二五"以来,长江航道局制定了数字航道"一主六分七中心、一图一站三平台"的航道综合信息服务构架设想。为推进数字航道建设,郑启湘带领"启湘团队",加大投入,鼓励创新,一个个小发明、小创造点亮了航道的夜空。
传统的航道维护每天都需要航标船巡航检查,可郑启湘参与的数字化航标建设现在就不用了,千里之外,哪个航标被撞移位?航标飘到了哪里?哪座航标灯器出现异常?在显示屏上一目了然,这对长江航运而言将产生划时代的意义。
"围绕数字航道建设,我们研发出了防止船舶误入航道整治建筑物附近浅水区而设计的X显形标、X型顶标,包括互闪灯等一个系列。" 去年7月份,研发历经了许多艰难,样品的制作、拉视距,正是好天气炎热的时候,郑启湘带领大家经常到野外测视距,看亮度和颜色,晚上常被蚊虫叮咬得红一块肿一块。
郑启湘和同伴们来到试验现场,他身穿救生衣,手持对讲机,乘坐交通艇独自一人踏上了江心的一座浮标船,他让同伴们乘艇离他而去,每离他100米就向他报告一次航标灯的能见效果。
"100米,目标清晰。"
"200米,目标清晰。"
"300米,目标清晰。"
"400米,目标模糊,看不到'X'形状,像一个圆球!"
郑启湘反复研究发现,原来,航标灯上的多个光源之间因相互联体,造成人视觉上形成了一个模糊的圆球,而看不到"X"形状。"这会误引船舶进入险区,安全来不得半点马虎,必须再找出路!"
接下来,郑启湘与厂方协同攻关:在光源上、安装布局上动脑筋,成功研发了分段式安装方式,即在将LED 安装在"X"标上布设的多个长方形方框内,通过'逼光'让光线强烈的直射,形成直线视觉效果。"好家伙,此前发光二极管需要420支,现在锐减到48支,不仅节省了材料,这种大功率光源视长达9.8公里,又一个长江之最!"
攻克了视距问题,郑启湘又克服了标体塑料抗老化性能差和退色等问题,一直做了16次方方面面的实验,新型X显形标终获成功。
数字航道就像一只无形的大网,而航标就是这张大网上的一个个结点,郑启湘就是那技艺高超的织网者--
"例如,灯光的选择红黄、绿黄要人性化设计便于操作调试、一目了然,以前的灯源是将黄、绿光源分别安放不同点上,导致总有一个颜色的光因不聚焦而产生模糊,我们研发了在一个中心点上同时安放了两个发光芯片的设计,亮完红灯亮黄灯,亮完黄灯亮绿灯,清清楚楚。"
"今年准备开发大功率LED航标灯,通过改变透镜结构、只需一支光源一个透镜让整个光源强力射出去,而且透镜很小。由于对其散热性要求大,因此下一步研发整形灯时,要重点研发光源的防水性能与散热性能。"
"而明年,我的科技项目思路已经出来了,就是风、光互补一体化。因为数字航道上去了,需要足够的能量,将风力再补上,不仅可满足数字航道建设灯器的需要,而且电池容量可大大降低、降低成本,还更加环保……"
如今,长江中游"数字航道"建设已拉开序幕。让郑启湘倍感欣慰的是,他研发的太阳能航标灯清一色安放了"485"接口,全部接入了数字化航标端口,在长江航道数字化大家族中得到全面运用,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长江航道实现数字化,是我的毕生追求。" 郑启湘说,他必须为了长江航道全面实现数字化的这一天,继续去努力,去追越,去创新。
"梦想--做出世界上一流的航标灯"
夜很深了,"林海雪原"还在QQ上不停闪动,郑启湘正在与航标灯厂家沟通着新型航标的技术难题,他因痛风刚注射过激素,脸显得有些浮肿。
"为何取名"林海雪原"?"记者问。
"我总感觉到工作在倒计,事做不完,想借革命战士的精神时刻警醒自己,无论在多么艰苦的环境下,一定要夺取最后胜利!"郑启湘说。
耐心,专注,坚持。在历久弥新的征程中,郑启湘绝从未停止过追求的脚步,怀揣一个远大的梦想,那就是--做出世界上一流的航标灯!
要实现这个梦想,仅是让航标灯照亮祖国的江河还远远不够,必须紧跟现代科技发展、引导世界潮流,要有拥抱五洲四海的博大胸怀。
2006年5月,是郑启湘第一次"赶海"。
在全球航标盛会--上海国际航标灯协会第十六届大会上,郑启湘的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引来清一色白皮肤、蓝眼睛的老外驻足观看。这一灯器,绝无仅有,全场叫座。被与会专家们称之为"世界航标灯历史上的一次革命!"而这一次,是郑启湘代表中国首次将自行研制的"土疙瘩"搬上"洋展台"。
2010年3月,郑启湘代表中国航标灯顶级技术,远赴重洋,首次跨出国门。在南非开普敦国际航标灯协会第十七届大会上,他带去的"HD155型太阳能航标灯"与48个国家的航标灯同台竞技。这一集太阳能光伏技术、LED照明技术、高能锂电池组合技术、微电脑闪光控制技术于一体的中国航标灯一亮相,就满座哗然,秘书长当场特别给出评价:"太阳能一体化航标灯款式最新颖、节能环保、造价最低廉、推广力度最大,China Changjiang!"
自从这次"赶海"听潮后,郑启湘立志走出国门。他已经与土耳其、泰国、越南、新加坡等国建立广泛联系,信念更加坚定--让中国航标灯跨国界,扬我国威,在全球大放光彩。
"与全球领先的航标灯制造企业相比,我们不缺技术,而是缺少一种'工匠精神', 如果不唤起这种精神,中国航标灯就难以走向世界。" 郑启湘说。
打造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航标灯,是郑启湘矢志不移的梦想和追求。2008年,启湘团队创立。创建伊始,团队就严格追求产品质量,精益求精。"启湘团队"引入美国质量大师克劳士比"零缺陷"质量管理的理念,并通过举办"创建零缺陷航标研讨会"和全员零缺陷质量文化培训,使得"零缺陷"质量理念在启湘团队得到了广泛传播,改变和提升了员工的质量观念和质量责任感。同时,为激发启湘团队参与质量改进的积极性,郑启湘还起草了《航标灯质量管理奖励方案》,设立了质量改进项目奖、质量卓越奖等,以表彰质量管理水平有明显提升的集体和在质量管理中有突出贡献的员工。
凭借着这种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2015年"启湘团队"成功研发了X显形标、X型顶标、红(绿黄)LED一体化航标灯光源、互闪智能电路、大功率LED航标灯……值得一提的是,"启湘团队"研发的太阳能一体化遥测遥控航标灯,集成光学、微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太阳能利用和电池及航标遥测遥控等高新技术为一体,成为世界航标灯家族中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发成果。
但郑启湘并没有止步于此。在他看来,与国外顶尖航标品牌企业相比,"启湘牌"仍然年轻,研发团队精锐的技术老手数量也相对不足,尤其是大批80后、90后技术工人还需要加大技术钻研程度。郑启湘说,未来,启湘团队将大力倡导和培育"工匠精神",让"极致"的思维与行动扎根在每个员工的意识深层中。
43年来,在不忘初心中行稳致远,在不忘本来中开辟未来,郑启湘交出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国家的优秀答卷。郑启湘以灯报国,今年64岁的他已是"超期服役",明年3月,他将正式退休。
记者禁不住问:"郑劳模,退休后你有什么新的追求?"
"我是一名修理工,只要航道需要我,随时都能冲上去,人退心不退!"字字铿锵,满腔忠诚。这就是郑启湘,一位初心不改的"灯痴"对航道事业的无限热爱。
在郑启湘的研发室工作台上,满满一桌子的各类测试样品,堆得像座小山,地下密密麻麻都是航标灯。他柔和的目光注视着那一座座他亲手打造的色彩绚丽的灯器,感觉到那就是自己的孩子们,心从来就舍不得离开。
其实,一代"灯师"郑启湘,早已化成一盏精美绝伦的航标灯,一直在烈烈的燃烧。(唐锡生 赵虎 隗传学)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