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澍:我们怎样抢救一个“半残村”

2016-06-17 10:22:25来源: 解放日报

打印 字号: T|T
    王澍
  日前,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普利兹克建筑奖获得者王澍在2016年“TED×上海”活动中作了题为《让城市向乡村学习》的演讲。他在演讲中讲述了自己在浙江富阳将一个“半残”的村子起死回生的故事。以下是演讲内容精编。
  我一直在想这么一个问题——中国的乡村文化需要抢救,中国的乡村文化天天都在崩溃,如果你不抢救,10年之内也许就不存在了。
  我们从2012年开始一直做到现在的一个工作,就是抢救富阳的一个村子。我们在富阳做了一个全县调查,一共300多个村子,列入保护名录的只有一个村子,剩下的290多个都可以随便拆除。那么还有多少个村子值得保留呢?我们做了一个调查发现,还保留一些传统的村子,也不过剩下20多个。这20多个村子,我想把它们抢救回来。
  我们从中选择了文村作为启动点。这个村子没有被列入保护名录,我们的专家认为它没有任何保护的价值。但是在我眼里,它是有价值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个村落都有它的价值,有一群人生活在那里,这就是它的价值。
  我给文村起了个外号——“半残村”,因为它基本上老房子只有不到一半,其余都是新房子。
  当时村里有块新的土地,他们做了个规划,要造15栋新的农民房,大家梦想着像美国人一样生活,要住进新的大房子。我当时看了之后就跟他们聊天,我说我们不能这样浪费土地,我们的土地很紧张,这种做法太奢侈了。于是我们启动了这个工作,想办法帮助他们。
  我们进入村子后,试图找到一种不同的做法。
  这是一个古老的村子,房子挨着房子,密度很大,我想在原来的土地上重新规划。我一共设计了24户人家,而且是疏密有致的,这些房子感觉是从老的村子里自然生长出来的,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在这个时候,你就体会到了建筑学的力量、设计的力量。
  24户人家,我一共设计了8种房型,每一种又设计出三种变化,也就是说一共设计了24种户型。任何一个建筑师如果用商业利益去计算,都不可能这样做,因为你必亏无疑。但是当你面对这样一群生命,你就完全会有另外一种想法。
  中国人的生活里,有没有院子是一个天大的区别。还有,我们中国人一进门就有一个堂屋,你的祖宗在那里供着,这是我们中国人的一个宗教,一个信仰。现在很多新的农民房,没有院子,没有堂屋,祖宗都不知道在哪里。所以我们新做的房子必须坚持有院子和堂屋,当然还有别的。比如我把厨房设计得很大,我希望他们还能用传统的方式烧饭。
  这个项目到现在为止有四年了,只完成了一半。我们做得很慢,我认为这个东西不能快,快了要出问题。如果你们去看村子改造前后的对比图片,只能看到一点点微妙的变化。
  我们设计了一个夯土的新民居,当时很多人说,农民不可能接受的,绝对不可能接受。我们当时做的时候,是2013年,确实很多农民是抵触的、反对的。当地的政府压力很大,村长、书记压力也很大,大家都怀疑这些房子农民到底能不能接受。
  今年春节后,村里开了个会,让农民自主选择新房子。第一批有13户人家获得了选房的优先权,村里给他们两个选择,一个是在我们设计的房子里挑一栋,另外还有一块地农民可以自己造房。最后13户农民有12户选择了我们设计的新房子,有一户选择自己造。
  前两天,我们美术学院的一位教授跑到那个村子里去看,他回来对我说:“农民居然把烧柴的土灶砌在了你设计的厨房里,这是你想要的吗?”我当时非常高兴,我说这就是我想要的,我当时把这个厨房设计得比城里大得多,我就是希望有农民做这样的事情,把土灶砌回去,柴烧的饭的香味才会出来。城里人不知道,山上的杂木要定期清理,不清理的话山里的植物不能够很好地生长,所以砍柴和烧柴对农村人来说是必需的。
  而更重要的是,这些老人们仍然能够轻松地、开心地住在原来的村子里,我们的改建工作没有打扰到他们的生活。同时你会发现,他们身上还多了一样东西,多了一份对这个村子的自信和骄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