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成都奇人王德安

2016-05-29 11:05:36来源: 华西都市报(成都)

打印 字号: T|T
    (原标题:成都奇人王德安)
    王德安,别名王森福,生于宣统元年(一九O九年),病逝于二OOO年,享年九十一岁,崇庆县(今崇州市)城关乡黄泥村(唐巷)人,佃农家庭出身,王家长房长子。七岁发蒙读书,私塾读了三年,少年在家务农,十七岁到县城当学徒学裁缝,四年后在崇庆县上南街租一单间铺面房,自己开缝纫店,惨淡经营了几年。抗战期间,他发起民间集资组建了一支义务消防队,在日机大轰炸期间救火,深受民众赞扬。
    开安澜茶社 来的都是“腕儿”
    一九三四年春,王德安告别家乡崇庆县到成都西御西街租了一单间铺面,重开缝纫店,在这期间收了周致和、段志明等几个徒弟。十年之后,他积累了一些资金在原址改开茶社,取名“安澜茶社”。招牌由著名书法家毛畅熙书写。
    “安澜茶社”分楼上楼下两层,三开间铺面,楼下是喝闲茶的地方,楼上是川西闻名遐迩的四川曲艺与扬琴书场。书场分下午一场和晚上一场曲艺演唱,在下午一场中,清音表演艺术家李月秋、金钱板表演艺术家邹忠兴,竹琴演唱艺术家贾树三(贾瞎子),还有评书艺人多位,口技艺人曾炳昆等都在这里表演过精湛的经典曲艺节目。内容十分丰富,知音听众是趋之若鹜,特别是晚场更有特色,是专业的扬琴书场。
    当时在“安澜茶社”演唱的盲人扬琴艺术家有洪凤慈、张大章夫妻、刘松柏、卓琴痴、赵龙等。他们都是盲人,对于演奏乐器,和唱腔中的坐念唱打的造诣都非同一般地娴熟,研究颇深,令人叹为观止,拍案叫绝,震惊四座。他们每晚七点开唱,风雨无阻,来听扬琴的人很多,经常客满。来听扬琴的人主要是达官贵胄,其中不乏知识分子和文化名人。如老报人车辐、窦志成;票友黄佩莲;厚黑大师李宗吾;著名书法家毛畅熙和赵熙;教育家张烈五;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肖楷成等。还有一些商贾老板与旧军官及他们的太太们。
    四川扬琴的曲目很多,有全本大戏,有折子戏,经常演唱的大都是折子戏,如《赶潘》《船会》《华容道》《活捉三郎》、《渠江打子》、《雷打张继宝》等。唱的人是十二万分的投入,盲人艺术家把戏中的人物演绎得惟妙惟肖,把唱腔诠释得荡气回肠。听的人是如醉如痴,闭着眼睛随着音乐节奏,轻轻摇头,还有板有眼地用手在自己的腿上打着节拍,入戏地小声哼唱。
    安澜茶社中的扬琴书场很受人们的欢迎,一直持续到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而终止。
    抗战中建消防队 差点命丧火海
    抗日战争中后期,日本侵略军的飞机曾多次疯狂地空袭成都,特别是在1941年7月27日的那天空袭轰炸成都,烧毁房屋上万间,死伤民众上千人。特别是少城公园(今祠堂街人民公园)内到处是炸死炸残的尸体,令人惨不忍睹。
    迫于形势的需要,祠堂街和西御街的商家与民众,自发地集资组织起了一支少城内的义务消防队。王德安是其中的积极分子。
    当时,在王德安的全力张罗下,消防队购买了一台手压式消防车和消防铁桶、火钩、水管等消防灭火工具,腾出西御西街87号房作为器械存放室,并在门前修了一个约能贮水100立方米的蓄水池贮水,以备灭火时急用。消防队员由就近的青壮男人30多人组成,并推选成立消防队的发起人王德安担任消防队的队长,消防队员们平时组织训练,战时集合,参加灭火战斗。
    一有火情,消防队员便集合上阵,分工合作,齐心协力地英勇奋战火魔。有的人用铁桶在池中舀水灭火,有的人互压消防车引水入水管、水龙头喷水灭火,有的人铲沙灭火……少城内的消防队灭火曾经历了多次,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受到了政府和民众的赞扬。队长王德安在一次灭火战斗中,差一点命丧火海,右手小手指骨折,(后来就一直伸不直了),为此还受到了黑板报的表扬。
    这支少城内的义务消防队屡建战功,直到成都解放后有了专业的汽车消防队,才完成了历史使命,宣布解散。
    队长王德安的长子王朝钧至今还珍藏着当时消防队集合用过的一枚银口哨,口哨上面刻有“全兴楼”“骆”等字样。王德安2000年91岁高龄时病逝。 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