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留存下的王氏宗祠成为栖霞区宝贵的“乡村遗产”


南京地区的老祠堂不多,保存下来的家族宗谱也较为少见。在栖霞就有这么一个村子——龙潭街道太平村,不但保存着建于清代的宗祠,而且还有历史悠久的宗谱。
这座祠堂名为王氏宗祠,在太平村王家大村,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被列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南京新发现目录之中。
采访过程中,了解到这座宗祠在当地非常受欢迎。其村民王高如多次向外界宣传该祠堂,并写了很多关于祠堂的手稿,将他自己对宗祠的了解全部记录在内。此次采访,王高如一直陪伴左右,不厌其烦地介绍宗祠的每一处。
在他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这座王氏宗祠,外形是一座四四方方的四合院式,斑驳的石灰墙和早已脱落颜色的木窗也验证着这座宗祠年代久远的痕迹。
打开了祠堂大门。现场看到的王氏宗祠为砖木结构,前后二进。第一进为宗祠大门,宗祠大门前,有避雨走廊,大门门额上,新镌“王氏宗祠”四字,两旁刻有一副对联:“太原两晋家声远,靖安三槐世泽长”。据资料显示:西晋、东晋期间,王氏乃名门望族。北宋大臣王佑亲自植三棵槐树于庭院之中,曰:“吾子必有三公”三公者必有王公贵族也。后果然如此。王佑之子王旦,字子明乃大宋名人——进士。生三子,王雍、王仲、王素,官至兵部、户部、工部三尚书。大文豪苏东坡有感于此,曾作《三槐铭》以记其盛,“两晋家声远,三槐世泽长”由此而来。进入大门后左右为厢房,迎面分别开两扇窗。跨过石质门槛为庭院,地面由青砖铺成。院内左边有一口老井,右边为一厢房,有窗。窗下砌台,台上镶嵌“王氏宗祠”四字四块方形青砖和一只石鼓。第二进为五楹正屋。宗祠正屋正中为三层木制神龛,供奉着王氏一世至四世祖先牌位,底座铭刻“三槐堂”字样。两侧的木梁上,分别挂着由王氏族人摘录的介绍王氏宗祠及《王氏宗谱》的展板。屋内还摆放着两张长条桌,为祭祀时摆放供品所用。
王氏家族堂号为“三槐堂”,《王氏宗谱》有“挂谱”和“睡谱”之分,分别装在两只木箱内,藏于宗祠。“挂谱上面记录了村里逝世的王氏老人名,而睡谱上则记录着在世的王氏人名”,王高如介绍。
从王高如提供的手稿中了解到:太平村王家大村启名于公元1314年,距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王氏宗祠初创于明代。清咸丰年间,王氏宗祠未能逃脱毁废的命运。光绪二十一年(1895),王氏族人重建王氏宗祠,留存至今。2009年,在王氏理事会组长王高献、王高昌的主导下,王氏宗亲们出钱捐物十几万元把宗祠落架大修,将断壁残垣重砌。把击破的石抱鼓、古典水格、天井廊檐板、殿堂地坪重弄,使历经沧桑的宗祠恢复原貌。
古往今来冬至大如年。据悉,经王氏理事会讨论,祭祖活动已被定于每年冬至节,活动前会向外地家族人发通知,届时派代表参加。说到祭祖活动,王高如自豪道:“冬至这天上午远道而来的车辆停在便民河埂上一眼望不到头。几百人扶老携幼浩浩荡荡进入祠堂,有的排座在大殿里,有的站在天井内。修缮后的祠堂内张灯结彩,神位牌前摆满全猪,全羊,雄鸡,芒果等祭品。其间辈分高的王长荣族长点燃手臂粗的线香、红烛后,公推理事会组长王高献为主祭人,带领群体三叩首后朗读祭文。”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