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旁的王氏祠堂

王氏祠堂紧挨着连霍高速
引子
前段时间接到一位读者的电话,极力推荐一处古宅,就是巩义的王氏祠堂。所谓王氏祠堂,也有巩义人称为王抟沙故居或王抟沙小学。
王抟沙,巩义兴仁沟人,有资料说他是中国民间自办新学的创始人之一,也有资料上说他是清末民初河南有名的士绅之一,总之在教育界建树颇多,堪称近代河南教育的先驱者。
记者决定实地探访王氏祠堂。
从郑州出发,下了连霍高速,就是站街镇,问当地老乡王氏祠堂怎么走?一位商店老板很爽快地说:“沿着这条孝沙公路,一直走,过了高速路桥,第一个路口右转就是。”
踩着湿滑的路,果然在断崖下,找到了王氏祠堂。
现在的王氏祠堂已经荒废,只有附近放羊的老人坐在屋檐下,躲着冷风。
王氏祠堂是典型的窑洞式民居,保存得还算完好。据巩义市文物局管理人员说,现存的王氏祠堂面积有800多平方米。原来有窑洞6孔、房屋两间,但后来因为年久失修,只有3孔窑洞还算完好。
王氏祠堂坐北面南,是二进四合院式建筑,靠着断崖的一面为窑洞,两侧是厢房,厢房前部为过厅,过厅前仍有左右厢房,临街房中间是大门。大门的正上方写着“站街镇北窑湾小学”字样。文物局管理人员告诉记者,1916年,王抟沙出资,在巩义创办抟沙小学,开始普及新式教育,筚路蓝缕之功,恩泽乡邻。新中国建立后,抟沙小学改名为北窑湾小学。到了1992年,因为修建连霍高速公路时造成排水不便,学校才迁走。
虽然学校迁走了,但当年教书育人遗留下的痕迹仍随处可见——门头上刻有“源远流长”字样。
走进二门,迎面是主窑洞,门头上“光前裕后”四个大字——这大概是王氏祠堂的主题,表示王氏后人为祖先增光,为后代造福的意思,我觉得王抟沙老先生能把自家的祠堂腾出来兴办教育,正贴合这四个字的内涵。
窑洞是砖石券窑脸,主窑洞门口还有一副楹联,但由于曾遭到人为破坏,现在已经辨别不出上面的字迹。楹联下部砖雕象鼻腿方桌,桌下刻有寿字图案,窑上砖雕花卉图案,由此精美可以想见,这必定是大户人家的祠堂。
两侧的厢房是硬山式砖木结构,小瓦盖顶,典型的北方民居风格,在厢房的墙壁上,依然能看到当年学校留下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字样。
上万言书遭知府劝阻
岁月沧桑,让房子的门窗破旧不堪。
这里的房子建筑结构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门窗的设计和结构也很简单,并没有什么可考究的地方。但王家祠堂里却显露着浓浓的文化情结,几乎每个门上都有匾额,匾额上写着“根深叶茂”之类的话。
管理人员告诉记者,王氏祠堂是王抟沙老先生的家族祠堂,也有一些人称为王抟沙故居,可能是不确切的,因为他们曾走访了当地一些老人,还没有找到能证明王抟沙当年曾在这里居住、生活的证据。“因为王氏祠堂保存完好、雕刻精美,是巩义保存较好的名人祠堂,2007年,王氏祠堂入选首批河南省古代暨近代民居民间建筑。2009年,被公布为郑州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这位工作人员如是说。
作为河南近代教育的先驱人物之一,王抟沙确实值得后人纪念。
抟沙是王老先生的字,他的名为敬芳,很多史料上提到的王敬芳,就是这位老先生。1876年,王抟沙先生生于河南巩义的兴仁沟村——当地人也俗称为瓦窑沟村。王抟沙的父亲王温,是巩义当地颇有名气的一名医生,经常为百姓义务看病,每逢瘟疫,更是大做善举,“逢疠疫活人无数”。因王抟沙幼年失去父母,没有继承祖业,由其嫂抚养。
但王抟沙没有像父亲那样成为医生,而是自小饱读圣贤之书,准备考取功名。古人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王抟沙大概想超越父亲,在仕途上走一走。
少年时期,王抟沙求学于巩县。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为人正派,学问、品德都为乡里人所敬重。公元1902年,王抟沙在他26岁那年,参加乡试,中了举人。
当时的中国国破山河碎,年轻气盛的王抟沙洋洋洒洒写了一封万言书,历陈朝政得失。写完后,王抟沙赶赴河南府(今洛阳市)面见知府文悌,要求专呈光绪皇帝。文悌是个官场老油子,看完之后一副很认真的样子说:“朝中党派复杂,上书徒劳无益,不如静以待时。”
王抟沙被文悌“劝退”之后,悻悻而归,在家乡和好友“设帐授徒”,没事和几个青年好友游历,探讨救国之图。
后来,王抟沙的仕途受到挫折——他去参加会试,因文中有“奄奄无生气之朝廷”一语,虽然他的卷子被考官推荐,但主考官不敢录取,只能名落孙山。
1905年,深感“时事日非,非改弦易辙不足以应时代之需”的王抟沙毅然东渡日本求学,希望在日本研习新学,将来能回国致力于中国的教育事业。
抗议日本管控毅然回国
1905年,东方发生了一件大事,就是日俄战争。维新后的日本战胜了不变革的沙俄,这尤其让一些中国的有志之士感到震撼,如果说甲午战争大多数中国人还认为日本胜利是出于侥幸,日俄战争后,中国的知识分子基本上不存在这种侥幸心理了,开始以学习的心态求学日本,到了1906年,中国留学生在日本人数达到了1.2万多人的顶峰时期。
这1.2万多人,就包括来自巩县的河南青年王抟沙。
在日本期间,王抟沙结识了两位好友,一位是秋瑾,一位是陈天华。据巩义的文史资料记载,清末民初,巩义当地曾流传过一个剧本名为《同胞恨》,讲的就是王抟沙、秋瑾和陈天华的故事。陈天华很是主张教育救国,在日本期间,王抟沙对陈天华也很敬佩,王抟沙之子王正中先生回忆说:“后公(指王抟沙)在巩县极力提倡维新,其曾受陈氏(指陈天华)之影响无疑。”
当时留学生的思想就是学习、救国,救国自然就离不开政治,在海外影响最大的政治团体就是同盟会,作为有志青年,王抟沙也参加了同盟会,但王抟沙的兴趣点在于教育、实业等业务领域,这也是王抟沙和蔡元培、马君武、于右任等人关系密切,后来并成为研究系(研究系是从民国初年的进步党脱胎的一个政治派系,得名于1916年在北京成立的“宪法研究会”,其领袖人物是梁启超、汤化龙,其成员主要是官僚、士绅和学者)成员的原因。
1905年冬,清政府感觉到留日学生思想“激进”,已经脱离了控制,就勾结日本文部省,促使其颁布了《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这个规则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对留日学生的管控。
中国留日学生都感到很气愤,当时,留日学生的意见分为两派。一派以秋瑾和宋教仁为代表,主张全体同学罢学回国;一派以汪精卫和胡汉民为代表,主张忍辱负重留在日本继续求学,两派发生了激烈争吵,甚至到了水火不相容的地步,以至于最后留日学生总会的干事们不想承担责任,纷纷辞职不干了。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报纸幸灾乐祸,描述中国留学生是“乌合之众”,1905年12月7日的《朝日新闻》甚至干脆说中国留学生是“放纵卑劣”的一群,挖苦中国人缺乏团结力。
陈天华就是在看了这张报纸后的当夜,连夜手书了一封被后世人称为“绝命辞”的信,第二天就赴海而死。陈天华在留下的“绝命辞”里劝告同学坚持爱国,奋斗到底。
陈天华的死,对留学生起到了很大的激励作用。于是,东京8000余名中国留日学生罢课抗议,3000余名留日学生(也有说是2000余名学生)退学回国。
作为陈天华的好友,王抟沙悲愤不已,毅然返回国内,来到了风气开化的上海,决心办学育人。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