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非遗“痴迷者”王智:让传统文化感染更多人

2016-03-17 10:38:20来源:新华网

打印 字号: T|T
    新华网西安3月14日电(周陈程 陈钢)“东阳化村的对马社火在陕西关中独一无二,应该申遗!”最近在陕西周至县东阳化村的“正月十八古会”社火表演上,一名身背相机、手拿录音笔、带着一批志愿者的非遗爱好者十分抢眼。
    他叫王智,是西安市群众艺术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十多年来,“痴迷”非遗的王智倾情拾“遗”,记录和见证了非遗保护从“曲高和寡”到走近寻常百姓的历程。
    十多年前,接触并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王智,成为同事眼中的“怪人”。他把艺人的作品、工具、原材料收集到群艺馆,有人劝他把这些“破烂儿”扔掉。饱受争议的王智,在一次青年才艺大赛上,把“破烂儿”搬上舞台,他点起一盏老油灯,盘腿坐在舞台上操作纺车,一边纺线一边演讲,从男耕女织谈到传统文化,最后举起油灯:“愿中国传统文化的点滴光芒照亮每个人的心田。”
    “非遗的保护就是和时间在赛跑。”王智说。西安市灞桥区有位娃娃哨艺人张振忠,是这门手艺的唯一传人。王智找到他家的时候,老人已去世几个月,虽然留下了实物,却失传了技艺。
    十余年来,2部摄像机、3部照相机、4台电脑、7支录音笔,还有11个移动硬盘、4万多张珍贵图片,成为王智坚守非遗保护的见证。他每年大约有200天进行田野调查,走过2000多个村庄,走访过3000多名艺人,为非遗博物馆积攒了2万余件藏品。
    王智努力挖掘、推荐、申报成功的非遗项目有200多个,一些民间艺人的生活轨迹、一些传统民俗的命运因此而改变。
    2007年,王智得知西安市长安区小邵村的传统活动“打麻鞋”已中断数十年,只剩下为数不多的老艺人。王智联系到小邵村的打鞋艺人,邀请他们到西安一些文化活动现场打鞋,引起商家重视和订做,将这项几近失传的手艺重新推向了市场。如今,小邵村已有40多户人重拾手艺,“打麻鞋”成为“一村一品”经济特色品牌。
    从少人问津到志愿者众多,如今的王智不仅是许多媒体的民俗顾问,而且拥有众多粉丝。。他说:“我的微信加了1000多人,每次发布一个下乡调查的预告,就有少则十人、多则数十名志愿者愿意加入。”
    在王智的感染下,越来越多年轻人加入到非遗保护中。2014年,王智带领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秦腔保护项目的志愿者,在关中地区考察秦腔大戏小戏,该项目后来在学校拿了金奖。(完)

最新推荐

最新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