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盗”王琳看南北朝的江湖
江湖什么时期都有,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无论是春秋战国“四大公子”的故事、唐雎“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的故事,还是南北朝的“江淮群盗”,以及明清以来的“天地会”、“青红帮”,这些人都是游离于“政府”之外的一股力量,他们与当权者始终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南北朝时期有个叫王琳的人,此人就是这样的江湖中人。据《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王琳)》称:
“(王琳)麾下万人,多是江、淮群盗。”
仅这句话本身就给人以无限遐想,“万人”、“群盗”,让人穿越一千多年,想象那个时候的乱世江湖。
王琳是何许人也?据《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王琳)》称:“王琳,字子珩,会稽山阴人也。”会稽山阴就是今天的浙江绍兴。王琳主要活动于南北朝梁武帝后期。当时,梁武帝的第七子湘东王萧绎出京居藩,任荆州刺史,镇守江陵。王琳本是军户出身,他有个妹妹被选入萧绎后宫,为萧绎所宠幸,王琳由此得以随侍在萧绎左右。据《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王琳)》称:“(王琳)少好武,遂为将帅”。
梁武帝太清二年,即公元549年,这一年注定是南梁王朝的灾难之年。这一年三月,北魏军阀侯景在骗取梁武帝的信任后度过长江;四月,侯景攻陷京城建业,占领皇宫;五月,侯景逼死梁武帝,太子萧纲在侯景的刀剑下即皇帝位,史称简文帝。萧纲的傀儡皇帝勉强做了二年,便被侯景毒杀,侯景又扶持一个傀儡皇帝萧栋。
这期间,各地讨伐侯景的战斗一直都在进行,梁武帝在外藩的几个儿子、孙辈纷纷起兵讨伐侯景。最后梁武帝的七子湘东王萧绎脱颖而出,他用大将王僧辩打败侯景,并于公元552年在居藩的江陵即皇帝位,史称梁元帝。
在萧绎率众讨伐侯景的过程中,王琳一直率一帮“江湖好汉”随大将王僧辩东征西讨,屡立战功,并随王僧辩一道攻入京城建康。众将当中王琳的功劳最大,但是问题来了,王琳这帮人本不是正规的军队,没有纪律约束,攻入京城建康以后,这帮人还是那种啸聚山林的作派。据《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王琳)》:
“平景(侯景)之勋,(王琳)与杜龛俱为第一,恃宠纵暴于建业。”
王琳手下有一万多人,都是“江淮群盗”,这些人在京城胡作非为,大将军王僧辩无法阻止,问题非常严重。据《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王琳)》:“王僧辩禁止不可,惧将为乱,启请诛之。”
就是说,大将王僧辩无法阻止这帮人的打砸抢行为,担心这么下去,会引发动乱,于是请求杀掉王琳。
王琳得知后很恐惧,他也担心自己的这帮弟兄在京城时间长了会闹出事儿来。之前,王琳拜湘洲刺史,但是他并未上任。此时,他让自己一个铁哥们儿长史陆纳率这帮“江湖好汉”前往湘洲,而他自己则前往江陵梁元帝萧绎那里“请罪”。临别,王琳对陆纳说:“吾若不返,子将安之?”这哥们儿大呼:“请以死相报。”就是说,你若回不来,我就跟他们鱼死网破。彼此洒泪而别。(《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王琳)》)
接下来的事情极具江湖色彩,让我们看到南北朝时期的江湖中人是个怎样的作风。据《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王琳)》:
“(王琳)及至,帝以下吏,而廷尉卿黄罗汉、太府卿张载宣喻琳军。陆纳等及军人并哭对使者,莫肯受命,乃执黄罗汉,杀张载。载性深刻,荆州疾之如仇,故纳等因人之欲,抽肠系马脚,使绕而走,肠尽气绝,又脔割备五刑而斩之。”
我们看到以上这些描述,如同看《水浒》当中的场面。这帮人为了保护王琳,向梁元帝施压,不仅拒绝投降,而且将梁元帝派去招安的两位官员给抓了起来,还将其中一位叫张载的官员以极其残忍的方式杀害。
梁元帝看到招安不成,派大将王僧辩前往围剿。王琳及其手下是一股很大的力量,足以抗衡王僧辩,短时间内剿而不灭。就在这个时候,梁元帝萧绎的弟弟老八武陵王萧纪出居藩之蜀地,顺长江而下,攻打哥哥萧绎。
梁武帝的第八子萧纪并不承认哥哥萧绎这个皇帝,而且他自己也已经在蜀地称王了。当时萧纪兵势很盛,梁元帝很担心,据《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王琳)》称:“公私恐惧,人有异图。”就是说人心不稳了。对梁元帝来说,这是最要命的。这时,陆纳等人表示,王琳无罪,只要放出王琳,我们就投降,“永为奴婢”。梁元帝萧绎无奈,放了王琳。据《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王琳)》:
“时纳兵方出战,会琳至,僧辩升诸楼车以示之。纳等投戈俱拜,举军皆哭,曰:‘乞王朗入城,即出。’及放琳入,纳等乃降,湘洲平。”
陆纳等人看到王琳,当即投戈归降,所谓“一人回,举军归”。这就是江湖,皇帝可以不认,自己的头领不能不救。“举军皆哭”,一万多人,场面当十分震撼。
王琳恢复自由,又率领这帮“江湖好汉”帮助梁元帝攻打武陵王萧纪。这些人都是常年活跃于江淮上的“水贼”,善于水战,很快在长江上打败萧纪。
王琳有这样强劲的战斗力,又有这么多部从,梁元帝当然不放心,况且,梁元帝本人又是个多疑的人。据《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王琳)》:“梁元帝多忌,以琳所部甚众,又得众心,故出之岭外,又授都督、广州刺史。”
这等于是将王琳给“流放”了。梁元帝要将这帮人放到一个荒蛮的地方,任其自生自灭。
王琳不想在岭外当“山大王”,也不想在岭外终老一生,这个人不同于一般的江湖中人,不仅有超常本领,而且很有理想。为什么这么说?据《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王琳)》:“琳体貌闲雅,立发委地,喜怒不形于色。虽无学业,而强记内敏,军府佐吏千数,皆识其姓名。刑法不滥,轻财爱士,遂得将卒之心。少任将帅,屡经丧乱,雅有忠义之节。”
从这里我们看到王琳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王琳相貌出众,不仅体貌闲雅,而且有一头长及地面的头发,这在古人来讲是一种过人的相貌。
第二、性格沉稳,喜怒不形于色。
第三、有超常的记忆力。王琳能记住上千人的姓名,这个人应该是有特异功能了。反应快。
第四、王琳的队伍十分庞大,仅军府人员就有千人之多。简直这是个独立王国,绝非一般江湖“山大王”可比,难怪梁元帝忌惮。
第五、关爱下属,很得人心。王琳轻财爱士,据《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王琳)》:“所得赏物,不以入家。”
第六、王琳有大志向,有忠义的气节。
王琳不愿意到岭外当“山大王”,也他知道梁元帝流放他是对他不放心,于是他向一个叫李膺的人袒露心迹,希望这个人上书梁元帝从而获得梁元帝的理解。这个李膺是梁元帝的心腹,也是王琳的朋友。据《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王琳)》:“琳告之曰:‘琳蒙拔擢(zhuo),常欲毕命以报国恩。今天下未平,迁琳岭外,如有万一不虞,安得琳力。忖官正疑琳耳。琳分望有限,可得与官争为帝乎?’”
王琳极力为自己辩白,表明自己对朝廷的一片忠心,并说自己不可能与梁元帝争天下。
几句话不可能解除梁元帝的顾虑,而我们却能从王琳的话里得到不同的信息。王琳说自己“分望有限”,这说明当时他的名气已经很大了,甚至大到可以抗衡梁元帝了,所以才有王琳“不可能争皇位”的辩解。
李膺最终没有上奏,“不敢启”。无奈之下王琳率他的那帮“江湖好汉”前往岭外,当他的“山大王”去了。
梁元帝打败了侯景,又打败了自己的弟弟萧纪,但是天不遂愿,西魏军队又打过来了。公元554年,西魏军队在萧詧(cha)的率领下,屯师襄阳,直指江陵的梁元帝萧绎。萧詧是谁?此人是梁武帝的孙子,系梁武帝长子昭明太子的三儿子,与梁元帝萧绎是叔侄关系。当初,萧詧认为自己是皇太孙,要与叔叔争皇位,结果被萧绎赶到北方投靠了西魏,现在萧詧被西魏人扶为“梁王”,又率西魏军队杀了回来。
梁元帝在与侄子萧詧的战斗中连吃败仗,江陵告急。王琳听说后,率兵回来救援,刚到长沙,梁元帝兵败被杀,于是王琳屯兵长沙观望。据《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王琳)》:
“(王琳)传檄诸方,为进去之计。”
又据《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王琳)》:
“(王琳)遣使奉表诣齐,并献训象;又使献款于魏,求其妻子;亦称臣于梁。”
就是说,此时的王琳与长江两岸的三个政权即南梁、西魏(北周)、北齐互通友好,都不得罪。
南北朝在这个时候,天下大乱,豪雄并起。北方东魏、西魏互相攻伐;南方梁元帝萧绎死后,陈霸先崛起于群雄之中,此人后来取代梁,建立陈王朝。我们先来简单说说陈霸先这个人。据《南史卷九陈本纪上第九》:
“(陈霸先)身长七尺五寸,日角龙颜,垂手过膝。”又“好读兵书,明纬候、孤虚、遁甲之术,多武艺,明达果断,为当时推服。”
就是说,陈霸先生有异相,长于兵学,为时人所推崇叹服。
陈霸先开始在梁朝为官,有战功。梁武帝深感到这个人非同一般,尤其惊奇他非凡的相貌。据《南史卷九陈本纪上第九》:
“深叹异焉,授直闔将军,封新安县子,仍遣图帝貌而观之。”
想必陈霸先长相不仅出众,而且别具神采,不然梁武帝怎么会专门让人画了陈霸先的画像,常常拿出来看的。
梁武帝太清二年,陈霸先率兵讨伐侯景。
梁元帝承圣三年,梁武帝进陈霸先为司空,位列三公。
梁元帝承圣四年,即公元555年,梁元帝萧绎死。陈霸先杀掉对手王僧辩,奉晋安王萧方智为梁帝。当然萧方智只是个傀儡,一切还都是陈霸先说了算。
陈霸先掌握权力后,首先想到的就是王琳,他给予王琳侍中、司空的高位,劝其归顺自己,但是王琳并不买账。据《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王琳)》:
“琳不从命,乃大营楼舰,将图义举。”
王琳不仅不从命,还找到一个梁皇室后裔永嘉王萧庄,拥为“梁王”,并大造战舰,对抗陈霸先。这位永嘉王萧庄当时只有七岁。
公元557年,陈霸先取代梁王朝称帝,史称陈武帝。
这期间,王琳与陈霸先相互攻伐。开始王琳的部队颇打了几个胜仗。战斗中的王琳很潇洒,一副“山大王“的作派,据《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王琳)》:“琳乘平肩舆,执鉞而挥之。”但是,这帮草莽英雄究竟不是陈霸先的对手。王琳的军队在芜湖遭陈朝大将侯瑱(tian)火攻,大败。据《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王琳)》:
“琳船舰溃乱,兵士投水死十二三,其余皆弃船上岸,为陈军所杀殆尽。”
此一战,王琳元气大伤,山大王走投无路,无奈之下投靠北齐,所谓“降邺都”。
来到北齐的王琳并不得志,山大王离开了山林就失去了那股精气神。王琳变得郁郁寡欢,不仅与北齐的同僚不和,而且他的住宅还出现了所谓的“凶兆”。据《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王琳)》:
“(王琳)所居屋脊无故剥破,出赤蛆数升,落地化为血,蠕蠕而动。又有龙出于门外之地,云雾起,昼晦。”
这一切好像都预示着有不详事情的出现,“赤蛆”、“龙出门外”、“白天昏暗”等等都是所谓的凶兆。
王琳最终死在陈朝大将吴明吴明徹手里。当时吴明澈攻打北齐,北齐武成帝高湛命领军将军慰破胡与王琳共同抵御,结果大败。王琳单骑突围,赴寿阳,被吴明澈围在城中。吴明澈以淝河水灌城,城内军民苦不堪言,不久城破,王琳被杀。据《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王琳)》:
“明徹昼夜攻击,城内水气转侵,人皆患肿,死病相枕。从七月至十月,城陷被执,百姓泣而从之。吴明徹恐其为变,杀之城东北二十里,时年四十八,哭着声如雷。”
王琳苦撑三个月,寿阳城破,王琳被抓,城中百姓哭泣随行,哭声如雷,吴明澈怕生变乱,将王琳杀掉,“传首建康,悬之于市”,王琳时年只有四十八岁。
上一次王琳攻入建康,梁朝大将王僧辩要杀王琳是因为怕王琳的部下变乱,那一次王琳变得快,没死成。这一次,王琳的死也是因为陈朝大将吴明徹怕生变乱,赶快把王琳杀了。
王琳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诚信感物”,所以他很得人心。正因为这一点成就王琳的江湖地位,也正因为这一点要了王琳的命。据《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王琳)》:
“吴明徹欲全之,而其下将领多琳故吏,争来致请,并相资给,明徹由此忌之,故及于难。”
就是说,开始吴明徹并不想杀王琳,但是,吴明徹手下将领多是王琳旧部,争相求情,还拿了很多钱,吴明徹感觉这个人太可怕,赶快把他杀了。
王琳死了,然而王琳死后的事情更很耐人寻味,也极具江湖特色。
一、王琳死,老百姓知情不知情的都为之唏嘘落泪。有位无名老者前来祭奠。据《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王琳)》:
“有一叟以酒脯来酹,尽哀,收其血,怀之而去。”
王琳头没了,尸体也被拉走了,就剩下地上的一滩血,老者就着这滩血祭奠,完了以后还将这滩血揣走。
二、有王琳旧部下叫朱瑒(chang)的上书陈朝宰相徐陵,请求安葬王琳。徐陵请示陈霸先同意,亲自将王琳的首级送回淮南。据《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王琳)》:
“(徐陵)与开府仪同主簿刘韶慧等持其首还于淮南,权瘗八公山侧,义故会葬者数千人。瑒等乃间道北归,别议迎接。”
宰相亲自护送王琳的首级由建康回淮南,送葬者达数千人之多,这个数字就是在今天看来也是很惊人的。
这里有个细节,就是朱瑒等人要另外用他们江湖的形式来迎接他们的头领,言外之意,我们这些人江湖中人不与官府为伍。
三、有义士五人将王琳的棺椁秘密移往它处重新安葬。据《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王琳)》:
“寻有扬州人茅知胜等五人密送葬柩于邺。”
就是说,不久,有叫茅知胜的等五人秘密将王林的灵柩取出,另送往它处安葬。陈王朝虽然派宰相安葬了王琳,但是这些江湖中人并不买账。
从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到,王琳虽然一直在政府有职位,但是他主要还是江湖中人。他活着在江湖上的影响力巨大,被奉为首领,他死了其影响力依然很大。
“(王琳)麾下万人,多是江、淮群盗。”
仅这句话本身就给人以无限遐想,“万人”、“群盗”,让人穿越一千多年,想象那个时候的乱世江湖。
王琳是何许人也?据《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王琳)》称:“王琳,字子珩,会稽山阴人也。”会稽山阴就是今天的浙江绍兴。王琳主要活动于南北朝梁武帝后期。当时,梁武帝的第七子湘东王萧绎出京居藩,任荆州刺史,镇守江陵。王琳本是军户出身,他有个妹妹被选入萧绎后宫,为萧绎所宠幸,王琳由此得以随侍在萧绎左右。据《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王琳)》称:“(王琳)少好武,遂为将帅”。
梁武帝太清二年,即公元549年,这一年注定是南梁王朝的灾难之年。这一年三月,北魏军阀侯景在骗取梁武帝的信任后度过长江;四月,侯景攻陷京城建业,占领皇宫;五月,侯景逼死梁武帝,太子萧纲在侯景的刀剑下即皇帝位,史称简文帝。萧纲的傀儡皇帝勉强做了二年,便被侯景毒杀,侯景又扶持一个傀儡皇帝萧栋。
这期间,各地讨伐侯景的战斗一直都在进行,梁武帝在外藩的几个儿子、孙辈纷纷起兵讨伐侯景。最后梁武帝的七子湘东王萧绎脱颖而出,他用大将王僧辩打败侯景,并于公元552年在居藩的江陵即皇帝位,史称梁元帝。
在萧绎率众讨伐侯景的过程中,王琳一直率一帮“江湖好汉”随大将王僧辩东征西讨,屡立战功,并随王僧辩一道攻入京城建康。众将当中王琳的功劳最大,但是问题来了,王琳这帮人本不是正规的军队,没有纪律约束,攻入京城建康以后,这帮人还是那种啸聚山林的作派。据《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王琳)》:
“平景(侯景)之勋,(王琳)与杜龛俱为第一,恃宠纵暴于建业。”
王琳手下有一万多人,都是“江淮群盗”,这些人在京城胡作非为,大将军王僧辩无法阻止,问题非常严重。据《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王琳)》:“王僧辩禁止不可,惧将为乱,启请诛之。”
就是说,大将王僧辩无法阻止这帮人的打砸抢行为,担心这么下去,会引发动乱,于是请求杀掉王琳。
王琳得知后很恐惧,他也担心自己的这帮弟兄在京城时间长了会闹出事儿来。之前,王琳拜湘洲刺史,但是他并未上任。此时,他让自己一个铁哥们儿长史陆纳率这帮“江湖好汉”前往湘洲,而他自己则前往江陵梁元帝萧绎那里“请罪”。临别,王琳对陆纳说:“吾若不返,子将安之?”这哥们儿大呼:“请以死相报。”就是说,你若回不来,我就跟他们鱼死网破。彼此洒泪而别。(《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王琳)》)
接下来的事情极具江湖色彩,让我们看到南北朝时期的江湖中人是个怎样的作风。据《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王琳)》:
“(王琳)及至,帝以下吏,而廷尉卿黄罗汉、太府卿张载宣喻琳军。陆纳等及军人并哭对使者,莫肯受命,乃执黄罗汉,杀张载。载性深刻,荆州疾之如仇,故纳等因人之欲,抽肠系马脚,使绕而走,肠尽气绝,又脔割备五刑而斩之。”
我们看到以上这些描述,如同看《水浒》当中的场面。这帮人为了保护王琳,向梁元帝施压,不仅拒绝投降,而且将梁元帝派去招安的两位官员给抓了起来,还将其中一位叫张载的官员以极其残忍的方式杀害。
梁元帝看到招安不成,派大将王僧辩前往围剿。王琳及其手下是一股很大的力量,足以抗衡王僧辩,短时间内剿而不灭。就在这个时候,梁元帝萧绎的弟弟老八武陵王萧纪出居藩之蜀地,顺长江而下,攻打哥哥萧绎。
梁武帝的第八子萧纪并不承认哥哥萧绎这个皇帝,而且他自己也已经在蜀地称王了。当时萧纪兵势很盛,梁元帝很担心,据《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王琳)》称:“公私恐惧,人有异图。”就是说人心不稳了。对梁元帝来说,这是最要命的。这时,陆纳等人表示,王琳无罪,只要放出王琳,我们就投降,“永为奴婢”。梁元帝萧绎无奈,放了王琳。据《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王琳)》:
“时纳兵方出战,会琳至,僧辩升诸楼车以示之。纳等投戈俱拜,举军皆哭,曰:‘乞王朗入城,即出。’及放琳入,纳等乃降,湘洲平。”
陆纳等人看到王琳,当即投戈归降,所谓“一人回,举军归”。这就是江湖,皇帝可以不认,自己的头领不能不救。“举军皆哭”,一万多人,场面当十分震撼。
王琳恢复自由,又率领这帮“江湖好汉”帮助梁元帝攻打武陵王萧纪。这些人都是常年活跃于江淮上的“水贼”,善于水战,很快在长江上打败萧纪。
王琳有这样强劲的战斗力,又有这么多部从,梁元帝当然不放心,况且,梁元帝本人又是个多疑的人。据《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王琳)》:“梁元帝多忌,以琳所部甚众,又得众心,故出之岭外,又授都督、广州刺史。”
这等于是将王琳给“流放”了。梁元帝要将这帮人放到一个荒蛮的地方,任其自生自灭。
王琳不想在岭外当“山大王”,也不想在岭外终老一生,这个人不同于一般的江湖中人,不仅有超常本领,而且很有理想。为什么这么说?据《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王琳)》:“琳体貌闲雅,立发委地,喜怒不形于色。虽无学业,而强记内敏,军府佐吏千数,皆识其姓名。刑法不滥,轻财爱士,遂得将卒之心。少任将帅,屡经丧乱,雅有忠义之节。”
从这里我们看到王琳有以下的特点:
第一、王琳相貌出众,不仅体貌闲雅,而且有一头长及地面的头发,这在古人来讲是一种过人的相貌。
第二、性格沉稳,喜怒不形于色。
第三、有超常的记忆力。王琳能记住上千人的姓名,这个人应该是有特异功能了。反应快。
第四、王琳的队伍十分庞大,仅军府人员就有千人之多。简直这是个独立王国,绝非一般江湖“山大王”可比,难怪梁元帝忌惮。
第五、关爱下属,很得人心。王琳轻财爱士,据《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王琳)》:“所得赏物,不以入家。”
第六、王琳有大志向,有忠义的气节。
王琳不愿意到岭外当“山大王”,也他知道梁元帝流放他是对他不放心,于是他向一个叫李膺的人袒露心迹,希望这个人上书梁元帝从而获得梁元帝的理解。这个李膺是梁元帝的心腹,也是王琳的朋友。据《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王琳)》:“琳告之曰:‘琳蒙拔擢(zhuo),常欲毕命以报国恩。今天下未平,迁琳岭外,如有万一不虞,安得琳力。忖官正疑琳耳。琳分望有限,可得与官争为帝乎?’”
王琳极力为自己辩白,表明自己对朝廷的一片忠心,并说自己不可能与梁元帝争天下。
几句话不可能解除梁元帝的顾虑,而我们却能从王琳的话里得到不同的信息。王琳说自己“分望有限”,这说明当时他的名气已经很大了,甚至大到可以抗衡梁元帝了,所以才有王琳“不可能争皇位”的辩解。
李膺最终没有上奏,“不敢启”。无奈之下王琳率他的那帮“江湖好汉”前往岭外,当他的“山大王”去了。
梁元帝打败了侯景,又打败了自己的弟弟萧纪,但是天不遂愿,西魏军队又打过来了。公元554年,西魏军队在萧詧(cha)的率领下,屯师襄阳,直指江陵的梁元帝萧绎。萧詧是谁?此人是梁武帝的孙子,系梁武帝长子昭明太子的三儿子,与梁元帝萧绎是叔侄关系。当初,萧詧认为自己是皇太孙,要与叔叔争皇位,结果被萧绎赶到北方投靠了西魏,现在萧詧被西魏人扶为“梁王”,又率西魏军队杀了回来。
梁元帝在与侄子萧詧的战斗中连吃败仗,江陵告急。王琳听说后,率兵回来救援,刚到长沙,梁元帝兵败被杀,于是王琳屯兵长沙观望。据《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王琳)》:
“(王琳)传檄诸方,为进去之计。”
又据《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王琳)》:
“(王琳)遣使奉表诣齐,并献训象;又使献款于魏,求其妻子;亦称臣于梁。”
就是说,此时的王琳与长江两岸的三个政权即南梁、西魏(北周)、北齐互通友好,都不得罪。
南北朝在这个时候,天下大乱,豪雄并起。北方东魏、西魏互相攻伐;南方梁元帝萧绎死后,陈霸先崛起于群雄之中,此人后来取代梁,建立陈王朝。我们先来简单说说陈霸先这个人。据《南史卷九陈本纪上第九》:
“(陈霸先)身长七尺五寸,日角龙颜,垂手过膝。”又“好读兵书,明纬候、孤虚、遁甲之术,多武艺,明达果断,为当时推服。”
就是说,陈霸先生有异相,长于兵学,为时人所推崇叹服。
陈霸先开始在梁朝为官,有战功。梁武帝深感到这个人非同一般,尤其惊奇他非凡的相貌。据《南史卷九陈本纪上第九》:
“深叹异焉,授直闔将军,封新安县子,仍遣图帝貌而观之。”
想必陈霸先长相不仅出众,而且别具神采,不然梁武帝怎么会专门让人画了陈霸先的画像,常常拿出来看的。
梁武帝太清二年,陈霸先率兵讨伐侯景。
梁元帝承圣三年,梁武帝进陈霸先为司空,位列三公。
梁元帝承圣四年,即公元555年,梁元帝萧绎死。陈霸先杀掉对手王僧辩,奉晋安王萧方智为梁帝。当然萧方智只是个傀儡,一切还都是陈霸先说了算。
陈霸先掌握权力后,首先想到的就是王琳,他给予王琳侍中、司空的高位,劝其归顺自己,但是王琳并不买账。据《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王琳)》:
“琳不从命,乃大营楼舰,将图义举。”
王琳不仅不从命,还找到一个梁皇室后裔永嘉王萧庄,拥为“梁王”,并大造战舰,对抗陈霸先。这位永嘉王萧庄当时只有七岁。
公元557年,陈霸先取代梁王朝称帝,史称陈武帝。
这期间,王琳与陈霸先相互攻伐。开始王琳的部队颇打了几个胜仗。战斗中的王琳很潇洒,一副“山大王“的作派,据《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王琳)》:“琳乘平肩舆,执鉞而挥之。”但是,这帮草莽英雄究竟不是陈霸先的对手。王琳的军队在芜湖遭陈朝大将侯瑱(tian)火攻,大败。据《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王琳)》:
“琳船舰溃乱,兵士投水死十二三,其余皆弃船上岸,为陈军所杀殆尽。”
此一战,王琳元气大伤,山大王走投无路,无奈之下投靠北齐,所谓“降邺都”。
来到北齐的王琳并不得志,山大王离开了山林就失去了那股精气神。王琳变得郁郁寡欢,不仅与北齐的同僚不和,而且他的住宅还出现了所谓的“凶兆”。据《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王琳)》:
“(王琳)所居屋脊无故剥破,出赤蛆数升,落地化为血,蠕蠕而动。又有龙出于门外之地,云雾起,昼晦。”
这一切好像都预示着有不详事情的出现,“赤蛆”、“龙出门外”、“白天昏暗”等等都是所谓的凶兆。
王琳最终死在陈朝大将吴明吴明徹手里。当时吴明澈攻打北齐,北齐武成帝高湛命领军将军慰破胡与王琳共同抵御,结果大败。王琳单骑突围,赴寿阳,被吴明澈围在城中。吴明澈以淝河水灌城,城内军民苦不堪言,不久城破,王琳被杀。据《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王琳)》:
“明徹昼夜攻击,城内水气转侵,人皆患肿,死病相枕。从七月至十月,城陷被执,百姓泣而从之。吴明徹恐其为变,杀之城东北二十里,时年四十八,哭着声如雷。”
王琳苦撑三个月,寿阳城破,王琳被抓,城中百姓哭泣随行,哭声如雷,吴明澈怕生变乱,将王琳杀掉,“传首建康,悬之于市”,王琳时年只有四十八岁。
上一次王琳攻入建康,梁朝大将王僧辩要杀王琳是因为怕王琳的部下变乱,那一次王琳变得快,没死成。这一次,王琳的死也是因为陈朝大将吴明徹怕生变乱,赶快把王琳杀了。
王琳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诚信感物”,所以他很得人心。正因为这一点成就王琳的江湖地位,也正因为这一点要了王琳的命。据《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王琳)》:
“吴明徹欲全之,而其下将领多琳故吏,争来致请,并相资给,明徹由此忌之,故及于难。”
就是说,开始吴明徹并不想杀王琳,但是,吴明徹手下将领多是王琳旧部,争相求情,还拿了很多钱,吴明徹感觉这个人太可怕,赶快把他杀了。
王琳死了,然而王琳死后的事情更很耐人寻味,也极具江湖特色。
一、王琳死,老百姓知情不知情的都为之唏嘘落泪。有位无名老者前来祭奠。据《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王琳)》:
“有一叟以酒脯来酹,尽哀,收其血,怀之而去。”
王琳头没了,尸体也被拉走了,就剩下地上的一滩血,老者就着这滩血祭奠,完了以后还将这滩血揣走。
二、有王琳旧部下叫朱瑒(chang)的上书陈朝宰相徐陵,请求安葬王琳。徐陵请示陈霸先同意,亲自将王琳的首级送回淮南。据《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王琳)》:
“(徐陵)与开府仪同主簿刘韶慧等持其首还于淮南,权瘗八公山侧,义故会葬者数千人。瑒等乃间道北归,别议迎接。”
宰相亲自护送王琳的首级由建康回淮南,送葬者达数千人之多,这个数字就是在今天看来也是很惊人的。
这里有个细节,就是朱瑒等人要另外用他们江湖的形式来迎接他们的头领,言外之意,我们这些人江湖中人不与官府为伍。
三、有义士五人将王琳的棺椁秘密移往它处重新安葬。据《北齐书卷三十二列传第二十四(王琳)》:
“寻有扬州人茅知胜等五人密送葬柩于邺。”
就是说,不久,有叫茅知胜的等五人秘密将王林的灵柩取出,另送往它处安葬。陈王朝虽然派宰相安葬了王琳,但是这些江湖中人并不买账。
从这些地方我们可以看到,王琳虽然一直在政府有职位,但是他主要还是江湖中人。他活着在江湖上的影响力巨大,被奉为首领,他死了其影响力依然很大。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