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和犍为落魄士子创写“回文词”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二月,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苏东坡先后在黄州居住了四五年。期间的一年春节,他写了一副对联——“门大要容千骑入;堂深不觉百男欢。”
这是一副对仗工整的春联,是苏东坡写给居住武昌的四川犍为人王氏兄弟的。
犍为的王氏兄弟怎么到了武昌?这说来话长,也是一起“不幸中的万幸”的文坛佳话。书楼之缘
宋朝岷江边上的犍为县子云山下,曾有一幢巍峨高耸的书楼。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己亥,二十四岁的苏轼完成丁优,十月与父、弟携眷赴京,沿岷江东下,远远地看见这座书楼,于是赶去参观。苏轼目睹豪华的书楼里,书籍却落满灰尘,不由感慨人世的变迁,忍不住写了一首诗《犍为王氏书楼》:“树林幽翠满山谷,楼观突兀起江滨。云是昔人藏书处,磊落万卷今生尘。”
后来人们就把书楼称之为“犍为王氏书楼”。诗中,苏东坡“借问主人今何在”,原来是“被甲远戍长苦辛。”
这王氏书楼的主人是谁?第一代是王蒙正,子女有王齐愈、王齐万和王齐雄兄弟,还有两个女儿。
王蒙正后来当上了皇亲国戚,但他仗势欺人,占了不少的良田,家财雄于四川。不过,其中很大一部分用于了这座大名鼎鼎的犍为王氏书楼。它直到南宋时仍然屹立在岷江之滨,范成大也曾写有《犍为江楼》一诗。
但是,王蒙正因为贪赃犯事,先是被贬洪州别驾上。到了景佑四年(1037)二月壬子,因家庭纠纷,洪州别驾王蒙正除名,配广南(今两广一带)编管,永不录用(一般六年后可以再用)。所谓“编管”,是指宋代官吏犯罪后,谪放远方州郡,编入该地户籍,并由地方官吏加以管束、监视。
受到其牵连,宋仁宗诏其女遂国夫人即刘从德妻子自今不得入大内,及王家子孙不得与皇族为婚姻。这等于是不承认王家再是皇亲国戚了。王家失势后,书楼失去了应有的光泽,王氏兄弟也戍居在武昌。这样,才得以与苏东坡诞生了一段文坛佳话。
当初苏东坡写《犍为王氏书楼》的时候,还不认识王齐愈和王齐万兄弟。但当他刚刚贬到黄州的时候,是王齐万首先拜访他,给了他落寞中的温馨和鼓励。后来苏轼离开黄州时写了《赠别王文甫》,对当初的相见历历在目:
“仆以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至黄州,时家在南都,独与儿子(苏)迈来郡中,无一人旧识者。时时策杖至江上,望云涛渺然,亦不知有文甫兄弟在江南也。居十余日,有长而髯者,惠然见过,乃(王)文甫之弟(王)子辩。留语半日,云:"迫寒食,且归车湖。"仆送之江上,微风细雨,叶舟横江而去。仆登夏隩尾高丘以望之,仿佛见舟及武昌,乃还。……”当时苏东坡对王齐万的归去依依不舍。情深似海
王齐万的来访对于刚到黄州,举目无亲的苏东坡无疑是雪中送炭。自此,王氏兄弟和苏东坡抱团取暖,结下深深的友谊。
王苏两家都是蜀人,而且“同是天涯沦落人”,所以共同语言很多。加上王家有丰富的藏书,(“惟余旧书一百车”),吸引着苏东坡,所以苏东坡前后在黄州大约有1500天,而往来达到了上百次。大约半个月他们就要见一面。在这里,苏东坡进一步了解到王家过去的辉煌,于是在元丰三年(1080年)又写了一首《王齐万秀才寓居武昌县刘郎洑,正与伍洲相对,伍子胥奔吴所从渡江也》诗,对书楼主人的身份和书楼的变迁有这样的描述:
君家稻田冠西蜀,捣玉扬珠三万斛。
塞江流柿起书楼,碧瓦朱栏照山谷。
在黄州,他们一起谈论国家大事,元丰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在王齐愈家里获悉,名将种谔领兵破杀西夏六万余人,获马五千匹,他们一起痛饮狂歌庆贺难得的大胜。他们一起切磋文学艺术,正是在黄州,苏东坡的文学与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书法珍品《寒食帖》接二连三面世。
也正是在黄州,苏东坡因为“东坡”而得名;王齐愈也给后人留下了八首词,其中七首《菩萨蛮》是与苏东坡唱和的词作,而且是“回文词”,即每句都可以倒顺读通的词——他们两人是中国目前现存最早的“回文词”作者,为中国的词作留下了光辉的范例。
两家的感情真是没法说。苏轼在王家从不见外,他把王氏亲切地称为“老乡”(即“邑人”)。在此基础上,发生了前面所说苏东坡为王家写对联的趣事。罗家祥“华西坝”热诚欢迎高品质、有故事的文史类稿件。
这是一副对仗工整的春联,是苏东坡写给居住武昌的四川犍为人王氏兄弟的。
犍为的王氏兄弟怎么到了武昌?这说来话长,也是一起“不幸中的万幸”的文坛佳话。书楼之缘
宋朝岷江边上的犍为县子云山下,曾有一幢巍峨高耸的书楼。宋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己亥,二十四岁的苏轼完成丁优,十月与父、弟携眷赴京,沿岷江东下,远远地看见这座书楼,于是赶去参观。苏轼目睹豪华的书楼里,书籍却落满灰尘,不由感慨人世的变迁,忍不住写了一首诗《犍为王氏书楼》:“树林幽翠满山谷,楼观突兀起江滨。云是昔人藏书处,磊落万卷今生尘。”
后来人们就把书楼称之为“犍为王氏书楼”。诗中,苏东坡“借问主人今何在”,原来是“被甲远戍长苦辛。”
这王氏书楼的主人是谁?第一代是王蒙正,子女有王齐愈、王齐万和王齐雄兄弟,还有两个女儿。
王蒙正后来当上了皇亲国戚,但他仗势欺人,占了不少的良田,家财雄于四川。不过,其中很大一部分用于了这座大名鼎鼎的犍为王氏书楼。它直到南宋时仍然屹立在岷江之滨,范成大也曾写有《犍为江楼》一诗。
但是,王蒙正因为贪赃犯事,先是被贬洪州别驾上。到了景佑四年(1037)二月壬子,因家庭纠纷,洪州别驾王蒙正除名,配广南(今两广一带)编管,永不录用(一般六年后可以再用)。所谓“编管”,是指宋代官吏犯罪后,谪放远方州郡,编入该地户籍,并由地方官吏加以管束、监视。
受到其牵连,宋仁宗诏其女遂国夫人即刘从德妻子自今不得入大内,及王家子孙不得与皇族为婚姻。这等于是不承认王家再是皇亲国戚了。王家失势后,书楼失去了应有的光泽,王氏兄弟也戍居在武昌。这样,才得以与苏东坡诞生了一段文坛佳话。
当初苏东坡写《犍为王氏书楼》的时候,还不认识王齐愈和王齐万兄弟。但当他刚刚贬到黄州的时候,是王齐万首先拜访他,给了他落寞中的温馨和鼓励。后来苏轼离开黄州时写了《赠别王文甫》,对当初的相见历历在目:
“仆以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至黄州,时家在南都,独与儿子(苏)迈来郡中,无一人旧识者。时时策杖至江上,望云涛渺然,亦不知有文甫兄弟在江南也。居十余日,有长而髯者,惠然见过,乃(王)文甫之弟(王)子辩。留语半日,云:"迫寒食,且归车湖。"仆送之江上,微风细雨,叶舟横江而去。仆登夏隩尾高丘以望之,仿佛见舟及武昌,乃还。……”当时苏东坡对王齐万的归去依依不舍。情深似海
王齐万的来访对于刚到黄州,举目无亲的苏东坡无疑是雪中送炭。自此,王氏兄弟和苏东坡抱团取暖,结下深深的友谊。
王苏两家都是蜀人,而且“同是天涯沦落人”,所以共同语言很多。加上王家有丰富的藏书,(“惟余旧书一百车”),吸引着苏东坡,所以苏东坡前后在黄州大约有1500天,而往来达到了上百次。大约半个月他们就要见一面。在这里,苏东坡进一步了解到王家过去的辉煌,于是在元丰三年(1080年)又写了一首《王齐万秀才寓居武昌县刘郎洑,正与伍洲相对,伍子胥奔吴所从渡江也》诗,对书楼主人的身份和书楼的变迁有这样的描述:
君家稻田冠西蜀,捣玉扬珠三万斛。
塞江流柿起书楼,碧瓦朱栏照山谷。
在黄州,他们一起谈论国家大事,元丰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在王齐愈家里获悉,名将种谔领兵破杀西夏六万余人,获马五千匹,他们一起痛饮狂歌庆贺难得的大胜。他们一起切磋文学艺术,正是在黄州,苏东坡的文学与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前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和书法珍品《寒食帖》接二连三面世。
也正是在黄州,苏东坡因为“东坡”而得名;王齐愈也给后人留下了八首词,其中七首《菩萨蛮》是与苏东坡唱和的词作,而且是“回文词”,即每句都可以倒顺读通的词——他们两人是中国目前现存最早的“回文词”作者,为中国的词作留下了光辉的范例。
两家的感情真是没法说。苏轼在王家从不见外,他把王氏亲切地称为“老乡”(即“邑人”)。在此基础上,发生了前面所说苏东坡为王家写对联的趣事。罗家祥“华西坝”热诚欢迎高品质、有故事的文史类稿件。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