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州东南营王氏“举人之家”的形成考略
中华网阳泉讯:现就平定州东南营王氏“举人之家”的形成、问世和形成的原因及衰落情况作一简要的分析考证。
一、“举人之家”的形成与问世
明洪武初年,始祖王海从洪洞县迁徙入籍平定州东南营定居。据王氏十三世孙王仁寿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修纂《东南营王氏绎络族谱》记载,王海曾任明代千户指挥,为世袭武官职,一直延续了多代,其后裔在道光年间立“明军功世袭千户指挥”碑碣,以示纪念。明代,王氏家族还涌现过一位儒官王体元及其子王纯、侄子王纤两名生员。这就为王氏家族走上儒学之道奠定了基础。
进入清代,康熙二十二年癸亥(1683)第十世祖王凝出生于东南营书香门第,其祖父王谟,字述古,廪饩;其父亲王名哲是位名乡,诰封中宪大夫。康熙五十年辛卯(1711),28岁的王凝经乡试科考中举,据资料显示,这是王氏族史上第一位举人。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王凝赴京赶考,殿试名列第三甲,既是当年山西省10名中士者之一,又是王氏家族出现的首位进士,从而开启了王氏家族读书做官的先河,并将族人引上了科举晋身仕途之路。
据《平定州志•卷七》和王仁寿修纂《王氏绎络族谱》记载:王凝次子王执信、五子王执蒲“乾隆二十四年己卯科(1759)乡试”中举;三子“王执璧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1760)乡试”中举;孙子“王缵祖(注:执璧之子),乾隆五十七年壬子科(1792)乡试”中举。从康熙五十年王凝率先中举,到乾隆五十七年王缵祖中举,历经康、乾两朝。在这81年间,王氏三代人中有1人进士及第、5人科考中举;另有王凝的7个后裔分别考取监生、太学生、文庠生、廪生、候选知县等。至此,东南营王氏“举人进士之家”业已形成,并闻名于平定古州。当时,凡朝廷之上、三晋大地、川陕边境均有族人做官从教的身影,有的官阶正四品,为官业绩扬名州城,颇具影响。倘若从1683年王凝出生到1843年王仁寿编纂绎络族谱这一阶段为王氏家族的辉煌发达时期来计算,那么王氏宗族走上鼎盛之路至少经历了长达160余年。
二、“举人之家”形成的原因
东南营王氏“举人之家”的形成,绝非偶然,究其原因如下:
从主观原因看,一是,出自读书之家,自觉接受家庭训育。以王凝为例,由于受祖上家风家训的严格熏陶和良好的教育,王凝“自幼刻苦读书,有大志”,这是他走上仕途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以自身作楷模,营造读书环境。王凝十分重视自身的读书深造,同时更重视对子孙们的学习教育。他在州城东会都的宅屋设有“南轩先生读书处”,在“本街东阁外”还建有“芸香书塾”,意旨教育子孙后裔要专注读书处,苦读寒窗,明理大义,品端行慎,堂正做人。王凝自身的楷模作用,使家族人才辈出,涌现出了一批名德显宦。三是,互助互勉,相互激励。王凝有7个儿子,他们为了实现各自的理想和完成家族事业,个个自信自强,有3人考取举人,其中2人同年双双中举;有2人考取太学生、1人考取文庠生,工作遍及太原、洪洞、芮城、繁峙、壶关等地。四是,尊师重教,广交学友。平定“民风清简,好尚文章”,素有崇尚文化的社会风气,这是培育东南营王氏“举人之家”的重要条件和社会土壤。王氏儿女一方面在自家的“读书处”“书塾”刻苦读书,聆听塾师授课,一方面走向社会,广交学友,常与州城张佩芳、张三谟、王珻等名望家族的有识子弟进行学习交流,开阔眼界,形成“学而优则仕”的上进氛围,晋身仕途的追求亦愈加坚定。
从客观原因看。一是,受社会大环境大背景的影响。时值清代康、乾盛世,清政府为巩 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笼络知识分子,缓和民族矛盾,强化思想统治,对科举取士的重视程度超过历代,试图通过“四书五经”考试,把科举作为选拔官吏的途经,使科举制度达到了历史之盛。东南营王氏“举人之家”大体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二是,平定州城地理环境优越,大地灵秀,民性通达开悟。正因为王氏重视儒学育子,并适时融入“俗尚文而崇上进”的历史文化之中,历经数代族人的不懈攀登,最终铸就了“举人之家”的美谈。
三、“举人之家”的家训
随着封建统治的没落和科举制度的衰微,东南营王氏家族的科举之路走到了尽头。然而,举人之家的那种“诗书继世、诚信传家”的家训却一直流传后世。仅平定县狐窝村一支东南营王氏后裔,在革命战争年代国难存亡之时,族人先辈继承祖训,深明大义,送4个家族青年参加了八路军,他们驰骋抗日战场,杀敌保国,或魂佑疆土,或建功立业。新中国成立后,狐窝村王氏族人仍延续着祖先自强不息的家族传统和刻苦进取的奋斗精神,有25人获得高等学府颁发的学历证书,培养出4名研究生、10余名党政领导干部,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王氏后裔们用聪明才智和勤奋精神续写着新的辉煌、新的篇章!
一、“举人之家”的形成与问世
明洪武初年,始祖王海从洪洞县迁徙入籍平定州东南营定居。据王氏十三世孙王仁寿在道光二十三年(1843)修纂《东南营王氏绎络族谱》记载,王海曾任明代千户指挥,为世袭武官职,一直延续了多代,其后裔在道光年间立“明军功世袭千户指挥”碑碣,以示纪念。明代,王氏家族还涌现过一位儒官王体元及其子王纯、侄子王纤两名生员。这就为王氏家族走上儒学之道奠定了基础。
进入清代,康熙二十二年癸亥(1683)第十世祖王凝出生于东南营书香门第,其祖父王谟,字述古,廪饩;其父亲王名哲是位名乡,诰封中宪大夫。康熙五十年辛卯(1711),28岁的王凝经乡试科考中举,据资料显示,这是王氏族史上第一位举人。康熙五十二年癸巳(1713),王凝赴京赶考,殿试名列第三甲,既是当年山西省10名中士者之一,又是王氏家族出现的首位进士,从而开启了王氏家族读书做官的先河,并将族人引上了科举晋身仕途之路。
据《平定州志•卷七》和王仁寿修纂《王氏绎络族谱》记载:王凝次子王执信、五子王执蒲“乾隆二十四年己卯科(1759)乡试”中举;三子“王执璧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1760)乡试”中举;孙子“王缵祖(注:执璧之子),乾隆五十七年壬子科(1792)乡试”中举。从康熙五十年王凝率先中举,到乾隆五十七年王缵祖中举,历经康、乾两朝。在这81年间,王氏三代人中有1人进士及第、5人科考中举;另有王凝的7个后裔分别考取监生、太学生、文庠生、廪生、候选知县等。至此,东南营王氏“举人进士之家”业已形成,并闻名于平定古州。当时,凡朝廷之上、三晋大地、川陕边境均有族人做官从教的身影,有的官阶正四品,为官业绩扬名州城,颇具影响。倘若从1683年王凝出生到1843年王仁寿编纂绎络族谱这一阶段为王氏家族的辉煌发达时期来计算,那么王氏宗族走上鼎盛之路至少经历了长达160余年。
二、“举人之家”形成的原因
东南营王氏“举人之家”的形成,绝非偶然,究其原因如下:
从主观原因看,一是,出自读书之家,自觉接受家庭训育。以王凝为例,由于受祖上家风家训的严格熏陶和良好的教育,王凝“自幼刻苦读书,有大志”,这是他走上仕途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以自身作楷模,营造读书环境。王凝十分重视自身的读书深造,同时更重视对子孙们的学习教育。他在州城东会都的宅屋设有“南轩先生读书处”,在“本街东阁外”还建有“芸香书塾”,意旨教育子孙后裔要专注读书处,苦读寒窗,明理大义,品端行慎,堂正做人。王凝自身的楷模作用,使家族人才辈出,涌现出了一批名德显宦。三是,互助互勉,相互激励。王凝有7个儿子,他们为了实现各自的理想和完成家族事业,个个自信自强,有3人考取举人,其中2人同年双双中举;有2人考取太学生、1人考取文庠生,工作遍及太原、洪洞、芮城、繁峙、壶关等地。四是,尊师重教,广交学友。平定“民风清简,好尚文章”,素有崇尚文化的社会风气,这是培育东南营王氏“举人之家”的重要条件和社会土壤。王氏儿女一方面在自家的“读书处”“书塾”刻苦读书,聆听塾师授课,一方面走向社会,广交学友,常与州城张佩芳、张三谟、王珻等名望家族的有识子弟进行学习交流,开阔眼界,形成“学而优则仕”的上进氛围,晋身仕途的追求亦愈加坚定。
从客观原因看。一是,受社会大环境大背景的影响。时值清代康、乾盛世,清政府为巩 固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笼络知识分子,缓和民族矛盾,强化思想统治,对科举取士的重视程度超过历代,试图通过“四书五经”考试,把科举作为选拔官吏的途经,使科举制度达到了历史之盛。东南营王氏“举人之家”大体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二是,平定州城地理环境优越,大地灵秀,民性通达开悟。正因为王氏重视儒学育子,并适时融入“俗尚文而崇上进”的历史文化之中,历经数代族人的不懈攀登,最终铸就了“举人之家”的美谈。
三、“举人之家”的家训
随着封建统治的没落和科举制度的衰微,东南营王氏家族的科举之路走到了尽头。然而,举人之家的那种“诗书继世、诚信传家”的家训却一直流传后世。仅平定县狐窝村一支东南营王氏后裔,在革命战争年代国难存亡之时,族人先辈继承祖训,深明大义,送4个家族青年参加了八路军,他们驰骋抗日战场,杀敌保国,或魂佑疆土,或建功立业。新中国成立后,狐窝村王氏族人仍延续着祖先自强不息的家族传统和刻苦进取的奋斗精神,有25人获得高等学府颁发的学历证书,培养出4名研究生、10余名党政领导干部,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王氏后裔们用聪明才智和勤奋精神续写着新的辉煌、新的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湖南王氏源流概述
- · 山东文登王姓
- · 《湖南双峰县同德王氏》“湖广填四川”名单
- · 江西会昌王姓的迁徙流布概况
- · 湖北省蕲春县王姓概览之一
- · 云南镇雄王氏寻源
- · 江苏泰州王姓的来源
- · 海南王氏族谱
- · 山东乳山王姓村庄略
- · 广西博白王村王氏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