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奇偕南北五弟子尽展“南北艺术碰撞”(2)
简介 王淼田 1964年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出版有《大匠之门·王淼田和光同尘系列》、《中国当代名家画集·王淼田》等个人专集多种。
■王淼田 林中漫步
简介 黄唯理 广东画院专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广东中国画学会副秘书长、九三学社广东书画院院长、广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
■黄唯理 文殊洞·五台山写生
简介 张思燕 广州美术学院岭南画派纪念馆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花鸟画艺委会主任、广东省美术家协会少儿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张思燕 瓶上花系列
简介 王金明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画院王金明山水画工作室导师,北京“京都翰轩”总监,北京“水墨画舫”、“翰墨润庭”主任画家。
■王金明 烟雨徽州
在“师生四王”及广州同窗中国画作品展中,王孟奇身为业师,其余五人都是他的学生。其中,王伯揆身出燕赵之地,王金明来自中原大地,王淼田是江南人士,而黄唯理与张思燕则是地道的广东人。五个人出自不同质地的文化生态,将其绘画放在同一展厅展出,在观者的视觉感受中又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且听他们自己说。
■收藏周刊记者 韩帮文
广东文化名流多 使我产生浓郁的好奇心
■王淼田
一个地域的气候对当地文化艺术的影响实在太大了。比如北方,因为四季分明,季节的转换给艺术家带来了强烈的心理感受,感时伤春在所难免。所以,在雄浑的艺术气象中夹杂着凄美与悲凉的意味,尤其是文人画家笔下,萧索孤寒的意味跃然纸上。而在岭南,一年四季常青,艺术风格也多为甜美、蓬勃、温婉。
前几年,王孟奇老师给我推荐一个创作课题,让我画一批民国文人。创作的内容是“民国文人系列”,也即民国那个历史时期活跃的文化大家,现在处于资料搜集与构思酝酿阶段。在查找与阅读资料的过程中,我发现广东籍或者与广东有很大关联的文化名流特别多,在那时的全国格局中占据了很大比重,比如康有为、梁启超、陈序经、陈寅恪等彪炳史册的人物。由此,我对广东这片热土肃然起敬,并产生了浓郁的好奇心。
在接下来的四五年里,我将兢兢业业完成“民国文人系列”这一课题。其中,为了画好广东的名流,我会来这里进行文化考察,比如陈寅恪,一定要考察他在中山大学的故居。很多人都画过陈寅恪,但我不惧怕,我一定会画出我自己理解的陈先生。
要在南北交流大背景下寻找艺术立足点
■黄唯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土不同,各地域的文化性格也就不同。总体来说,北方文化是粗犷的、豪迈的,而南方文化则是细腻的、婉约的、秀美的。在古代,交通非常不便利,艺术家往往都是在一个地方一待就是几十年,甚至是一辈子。而到了现代,交通日趋便利,南北艺术家相互走动也越来越频繁正常,文化性格上的差异就逐渐缩小。
就岭南文化而言,以前是颇具地域特点的,但现在,地域特点正逐渐消失。就是在广州,很多人都不是真正的广州人,在这里想听广州话有时还不那么容易。地域风格显明的岭南画派已经不存在了。当然,这也不只是岭南画派与广府文化的问题,其实全国其他地方都是如此。你去各大城市,会发现城市面貌基本上一样,难有特别明显突出的区分。
在这样的情势下,艺术家南来北往已成常态,广收博取,最终将各地风物纳入自己笔下,将各地文化气质与艺术观念融汇到自己心田。我生在长在广东,骨子里流淌着岭南文化的血液,但我现在经常去北方的名山大川写生,结识各地的师长与朋友,在交流与对话中,丰富了自己对绘画的理解。
因此,我们可以尊重本土文化艺术,但不能固守,不能偏于一隅,最终还是在南北交流与交融的大背景下寻找自己艺术的立足点。
南北艺术的碰撞在内心很激烈
■张思燕
地域文化的边界与特征正在慢慢退化,但最终一定不会彻底消弭。尽管交通越来越便利,资讯越来越发达,各地域文化艺术之间的交流节奏在提升,但地域之间的误读与不了解仍然存在。比如,北方艺术家对岭南话题的了解,要弱于岭南画家对北方画坛的了解;岭南画坛相比以往已有很大的变化,但北方画家对岭南的认识似乎仍然停留在岭南画派那个阶段。
最近几年,我常去北方,在北方感受到了另一种艺术气象。在不断的游学与交流中,我的艺术风格悄悄地发生了变化;在广州,有人说我的画不太像岭南风格;而在北京,有朋友说岭南的影子仍在画面中。我很多时候无所适从,甚至感到很纠结,尤其是去年,在看了很多书之后,南北艺术的碰撞在内心很激烈。我想与岭南绘画拉开距离,也正拉开距离,但迈出的这条腿还没有真正落地。我想,这是一个艺术裂变的过程。
南北文化艺术观念在内心不断对话,不断交融,而将来到底会产生怎样的画面效果,我仍不是很清楚。但我知道,我的画面会越来越接近我内心的想法。
建议广东同道北上多做展览交流
■王金明
我对岭南画坛的最早认识,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时,我在家乡河南的一个文化馆工作,馆里都会订购一些画报与美术杂志,而关山月与黎雄才两大岭南巨擘的画作时常在报刊中出现。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相比内地堪称高原,而高原的文化也顺势流向平川了。
那个时候,因为关山月与黎雄才画作见诸报刊的频率很高,像我这样的年轻人也就格外欣赏他们的画作,甚至还会动笔临摹。黎雄才的山水画整体感很强,并形成了较完备的技术体系,他编纂的《山水画谱》流传很广,影响很大,我也学习过。
由此看来,南北各地域之间的交流对艺术创作是大有裨益的,尽管可能会牺牲掉某些地域特色。比如看黄唯理的山水画,谁能辨别出来作者到底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但只要是一张好画就可以了。假如只是强调地域个性,那就是固步自封,没有任何前途。文化艺术的发展是讲兼收并蓄的,只有如此,才能走向大气象、大格局。
现在南北文化艺术交流的步子在加快,北京无疑是全国的文化中心,很多地域的艺术家都涌向北京进行展览等相关活动。相比陕西、河南、四川、山东、江浙等地区,广东北上展览的节奏还是慢了点。我建议广东同道不妨北上多做一些展览,多进行一些交流,这会提升北方对岭南美术的认知度。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