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孟奇偕南北五弟子尽展“南北艺术碰撞”(1)
简介 王孟奇 1947年生于江苏无锡。现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王孟奇 新篁自有风
简介 王伯揆 1968年生于河北石家庄。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大学画院伯揆花鸟画工作室导师,伯揆美术馆馆长。
■伯揆 舒野眠岸有闲意
“师生四王”及广州同窗中国画作品展亮相广州
南北各地域绘画艺术有着不同的自然与人文根基,也的确呈现着不同的面貌与气质。在交通便捷、资讯发达的时代大背景下,艺术家的南下北上愈加频繁,艺术界的南北对话正趋热烈,这正是画坛孕育诸多变化可能性的良机,也能为南北两地的民众带来更丰富更多元的审美体验。
日前在广州艺术博物院开幕的“‘师生四王’及广州同窗中国画作品展”,著名画家王孟奇偕同南北五位弟子亮出各自的精彩绝活,正可谓为南北艺术交流话题的讨论提供一个典型样本。
■收藏周刊记者 韩帮文
很多人给我贴“新文人画”标签 我从来不认
■王孟奇
在整个中国文化艺术大格局中,岭南美术不是中央地带,而是从属于中原,处于一种边缘。我曾在广东博物馆看广东中国画的藏品展,可以看得出来,在晚清以前,广东艺术家主要模仿、学习中原及江浙的画风,在中国美术史上没有留下太多可圈可点的痕迹。
到了现代,以“二高一陈”为代表的岭南画派崛起,在全国形成了很大的影响力。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首先都是革命家与政治家,在艺术上也“革风气之先”,在美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高剑父有很高的绘画才能,书法也很霸气,傅抱石等人都曾给予很高的评价。他提出了折中中西的艺术思想,只可惜,在艺术实践上,他所采撷的中西养分都不是艺术的最高点。他的“中”来自于居廉居巢,而“二居”又来自于恽寿平,恽显然不是中国绘画的最高点;他的“西”来自于日本留学的经历,对西方艺术的理解是被日本翻译之后的艺术,也并非是最高点。这种对“中西”的“取法”,可能限制了他的艺术向更高层面迈进。而他晚年提出“新文人画”的理念,似乎说明他对中国正统画学思想的回归以及对“折中中西”的自省。
广东是我很熟悉的一个地域,因为我曾在广东画院待了十年,其间,我的收获很大,因为读了很多书。当时,画院组织了很多挥毫等社会活动,而我不太愿意参加,对挥毫很不习惯,感觉一帮人在那里画几笔画没多大意思。而恰巧我对绘画存在着很多疑惑,就干脆闭门读书,最终不少问题弄明白了。其中一个重要的体会便是,绘画在古代只是文化的末节,并不算什么了不起的事情;而现在,我们把绘画看得太重了,绘画负载了太多功利性的价值,十分不应该。
相比于南北交流之于艺术的重要价值,我更看重文化生态与文化素质对艺术的重要影响。现在,全国各地艺术家对文化的认识与重视,都大同小异。还有哪个地方有资格说自己有文化优势呢?说句实话,我们谈文化都应该脸红,自然也包括我在内。很多人都给我贴“新文人画”的标签,而我从来不认,都是称“所谓新文人画”。
岭南众多花鸟题材 广州市花木棉最打动我
■王伯揆
南北文化艺术同属一个大文化圈,南北之间的差别应该是大同小异,尤其是在交通与资讯如此发达的今天。但我们还是应该看到并重视各地域的特色。总体来说,北方多粗犷雄强,而南方多秀美灵巧。显而易见,南北文化艺术之间的这种差异,和气候与环境有着非常直接的关联。
就我而言,我以前多吸收北方历代大师的艺术养分,形成了雄浑刚劲的艺术风格。但一个艺术家要想走得更远,不能定于一尊,而要广收博取。所以,我又自觉地向江浙地区的艺术学习,吸收了灵秀雅逸的风格。由此,我的花鸟画就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对于岭南绘画,我的了解目前还比较少。此前,我曾临摹过赵少昂等岭南名家的画作,感觉到岭南花鸟画除了甜美的一面之外,还有热烈、厚重的风格。我想,这应该与岭南炎热的气候与蓬勃的植被有关联。岭南绘画并不是铁板一块,我们也不能只拿一种概念去套。
这是我第一次到广州,但广东的其他地方我已经到过多次了。最让我感动的是这里的植物特别丰富,到处绿意盎然、到处花团锦簇,这对花鸟画创作无疑是难得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北方所无法比拟的。在这么多花鸟题材中,最打动我的要数木棉了。木棉独标高格,雄姿英发,那种热烈昂扬的气质深深打动了我。我现在才知道木棉是广州的市花,而且这座城市的木棉数量最多,气氛也最浓烈。由此,我决定,来年三月,待到木棉盛开时,我一定过来采风,零距离感受木棉的生命风采。
语录
庄子曰:“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其江湖之意大约为融入自然,则有无限之胸襟,无限之天地,实为更超然之境界。而今之江湖,则通常视为大俗之人世,此二字多与跑码头、卖艺维生,甚至是与老于世故、欺世盗名相联系。有人批评今日中国画坛是一派江湖,其实,试看今日之学府、今日之官场,目光所及又何处不江湖?
——王孟奇
名家点评
王孟奇是典型的文人画家
■陈永锵 广东省中国画学会会长
很多人总是拿文人画讨论来讨论去,但在我看来,都不得要领。还是陈师曾对文人画的标准界定得最有说服力。他说:“文人画之要素:第一人品,第二学问,第三才情,第四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而如果将这个标准来套王孟奇的绘画,则恰如其分,王先生的艺术就是典型的文人画。他人品好,按林墉先生的说法,就是“他是大好人”;他有学问,在大学可以带博士;他有丰沛的才情,从画面就可以看得出来;他有思想,对中国绘画有着独到的思考。
我们看王先生的画面,线条稳健、中正、朴拙、硬直,而非扭捏作态、俗相败露,蕴含着文人的情怀与知识分子的耿介,与中国传统绘画精神一脉相承。而现在很多所谓文人画家,讲什么一波三折,但提笔一画,线条则软弱无力、拙劣无比。
所以看一个人的艺术是不是文人画,最终还是回到他的画面,而非听他说得口若悬河,最终却发现空无一物。我没有听到王先生自称“文人画家”,但他就是典型的文人画家。我想,王孟奇的绘画正可以给纷纭的文人画争议作了一个实践上的优良表率,也大大方方提了一个醒——喂,别说那么多了,快去做你的功课,画好你的画吧。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