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王氏宗祠和王氏宗谱
“太原两晋家声久,靖安三槐世泽长”,这是南京栖霞区龙潭街道王家大村王氏祠堂的一副对联。王家大村在明清之际,属江宁府句容县。民国时期,属江宁县。后隶属南京栖霞区靖安镇。近年,改属栖霞区龙潭街道。
王家大村主要由王氏族人构成,王氏宗祠单门独户,坐落在王家大村的南部。宗祠坐北朝南,南面紧靠便民河,过河即入句容市境。宗祠东、西、北三面与族人房屋相隔数米至数十米不等。
据王氏族人介绍,王氏宗祠初创于明代。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定都南京,随后,太平军与清军在南京与镇江之间,展开多次激战。咸丰八年(1858),战火燃及靖安,王氏宗祠未能逃脱毁废之命运。光绪二十一年(1895),王氏族人重建王氏宗祠,留存至今。2009年和2011年,王氏族人自筹资金,对王氏宗祠再次进行了修缮。
现存王氏宗祠为砖木结构,前后二进。祠堂进深约13米,宽约18米,突显了宗祠庄严肃穆的形象。
第一进宗祠大门,左右为厢房,迎面分别开了两扇窗。宗祠大门前,有避雨走廊,大门门额上,新镌“王氏宗祠”四字,两旁刻有一副对联。大门旁有一对二十世孙王高如、二十一世孙王明峰捐助的石鼓,上雕二龙戏珠图案。跨过石质门槛,为庭院,地面由青砖铺成。院内左边有一口民国时期开凿的老井,原井栏不存,现存井栏为红砖砌成。右边为一厢房,有窗。窗下砌台,台上镶嵌着光绪年间修缮宗祠时,雕刻的“王氏宗祠”四字的四块方形青砖和一只石鼓。石鼓中间雕刻着一只绣球,周围雕刻着三只狮子和纹饰。院内有近年树立的四块记事碑,其中一块为“重修王家大村王氏宗祠记”碑,一块“纪念宁治公”碑和两块“王氏宗祠重修捐助名录”碑。
第二进为五楹正屋。正屋为砖木结构,面向宗祠大门的一面为古典木格屏风式门窗,四根廊柱与门窗之间,是一米左右的走廊。屏风式窗的上半部为条形窗格,下半部雕有花草。所有木料,均涂刷红漆,光彩照人。
正屋大门门头上,悬有复制的“耕读遗风”匾。上款“咸丰初年怡亲王钦赐”,下款“王氏理事会模拟”。王氏族人告诉笔者:这是咸丰初年怡亲王载垣视察民情,途经王家大村时,为表彰王氏族人的功德而题写的。但据笔者考察,实事可能并非如此。据嘉庆十四年(1809)王氏十五世孙裕峦《王氏宗谱?增补新序》载:“祖贸业京都,曾受怡亲王恩宠,锡(赐)额‘耕读遗风’,悬于宗祠,以为子孙之戒。”由此可见,“耕读遗风”匾是由于王氏族人在京城做生意,受到怡亲王恩宠而赐予的。也就是说,赐“耕读遗风”匾的怡亲王,是嘉庆十四年(1809)之前受封的怡亲王,并非咸丰年间怡亲王载垣。
宗祠正屋正中为三层木制神龛,供奉着王氏一世至四世祖先牌位,底座铭刻“三槐堂”字样。据说,凡是三槐王氏的子孙后裔,或居于望地,或远走他乡,或漂泊海外,都永远不会忘记“三槐王氏祖”王佑在庭前手植三槐的故事。两侧的木梁上,分别挂着四块由王氏族人摘录的介绍王氏宗祠及《王氏宗谱》的展板。屋内还摆放着两张长条桌,为祭祀时摆放供品所用。
王氏宗祠至今已有118年的历史,被列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南京新发现目录之中。
王氏家族堂号“三槐堂”。《王氏宗谱》有挂谱和睡谱之分,分别装在两只木箱内,藏于宗祠。
挂谱,也称塔式族谱,就是将历代人名像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现存王氏挂谱,是2009年由王家大村王氏理事会编制,主要为冬至、清明等时节,悬挂房梁上供王氏后人祭祖时用。挂谱只登记谱名,不记载事迹。
睡谱又称为书卷式谱书。笔者所见《王氏宗谱》,为2005年王氏族人依据民国三十五年(1946)《王氏宗谱》续修之谱的线装复印本,此套《王氏宗谱》共计20卷。
《王氏宗谱》封面题“王氏宗谱”和“三槐堂”,繁体竖写。版芯题“王氏宗谱”和“三槐堂”。每页左上方编有页码。每卷之首,题签“江宁句邑靖安厂王氏重修宗谱”。续修《王氏宗谱》重录了民国三十五年(1946)《王氏宗谱》内容。
《王氏宗谱》卷之一至卷之十四,即民国三十五年(1946)宗谱内容。卷之一:篆字引,大字引,草字序,三槐堂铭,重修新序,增补源流序,旧序,凡例十七例,字规十三条,村基图,坟山图,历代像赞,重修人名录,执谱名纪等。卷之二:旧传赞。卷之三:老传赞。卷之四:年表一世起至十一世。卷之五:年表十二世至十三世。卷之六:年表十四世。卷之七:年表十五世。卷之八:年表十六世。卷之九:年表十七世。卷之十:年表十八世。卷之十一:年表十九世。卷之十二:年表二十世起至廿三,跋。卷之十三:世系图引,世系之图。卷之十四:新传赞。
历史上王氏共十二次修谱,第一次康熙五年(1666),王蕃昌初创。第二次康熙二十五年(1686),王嘉禄等纂修。第三次雍正元年(1723),金陵外史宗未康侯甫王晋纂修,句曲(今句容)诤臣甫欧阳誾同修,第十世裔孙捷昌主修。第四次乾隆三十八年(1773),云阳毕谟九成纂修,第十一世孙秉慨主修。第五次嘉庆十四年(1809),润州舒鸿、舒钧纂辑,第十二世孙嘉猷主修。第六次道光二十七年(1847),润州法逸人舒洪亮纂辑,第十四世孙华正主修。第七次同治八年(1869),第十五世孙裕鼎正主修。第八次光绪十四年(1888),云阳月明氏王志清纂辑,第十五世孙裕丰正主修。第九次光绪三十四年(1908),云阳永明氏贡南极纂辑,第十五世孙裕明正主修。第十次民国十四年(1925),云阳峻山氏何联崧纂辑,第十六世孙文明正主修。第十一次民国三十五年(1946),云阳义之氏吴邦信纂辑,第十六世孙文堦正主修。第十二次2005年,第二十世孙高献主持。
《王氏宗谱》奉王枬为始祖。王枬生于元仁宗延佑六年(1319),卒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祖籍山西大宁。元至正壬午科(1342)进士,赐文林郎,官绩溪县令,“居官清谨,德政流芳”。罢官之后,游历于金陵,择长宁乡仁里落户,后途经句容华阳北乡花墓村,遂“卜庐而居”。谱中载有王枬遗像。
至四世王升时,因“族众丁繁”,遂迁居句容靖安厂“百家跳”,也就是今天的王家大村。从王升迁居王家大村至今,已将近有600年的历史。其后,王氏族人又分迁至倪家庄、丁家庄、河口及仪征甘草山等地。按今天的地理位置划分,主要分布在南京、句容和仪征三地,王家大村现有王氏族人1100多人,而三地王氏族人总计2000多人。
历史上王氏为官入仕者并不算多,据《王氏宗谱》“世表”记载:明嘉靖万历间王梓,为邑痒生;明嘉靖万历间王标,官苏州府吴县教谕;明嘉靖万历间王启元,官嘉兴县令;明万历至清康熙间王绪昌,官布政使司。
“世表”除记载王氏族人生卒年月日、配偶、子嗣状况外,还载有王氏族人受皇帝恩赐的情况,如:王嘉由嘉庆七年(1802)“举方正恩赐九品”;王裕丰“钦赐耆民恩荣粟帛”;王焕美“钦赐耆民恩荣粟帛”;王长福“恭逢皇上耆英恩赉粟帛,躬膺荣身两次,钦赐登仕郎”等。
《王氏宗谱》中“收谱名记”规定:每年冬至,祭祀时要检谱,如有污损,“罪银三两,入祠重责”。王氏各房按十二地支字号收执宗谱。民国三十五年(1946)“收谱名记”载:族长王文堦收执“元字部”,“子字部”花墓村存箱;“丑字部”焕武收执;“寅字部”宁怀收执;“卯字部”长钦收执;“辰字部”焕干收执;“巳字部”长生收执;“午字部”焕岱收执;“未字部”长才收执;“申字部”河口丁家庄焕顺收执;“酉字部”铜山西王家庄宁宝收执;“戌字部”甘草山下半由文字起存箱;“亥字部”甘草山明德收执。
王氏现存两部民国三十五年(1946)《王氏宗谱》,分别为“酉字部”铜山西王家庄宁宝收执和“亥字部”甘草山明德收执的宗谱。两部宗谱,一部曾被深埋于地下;一部曾藏于床铺之下,由此而躲过历次劫难。保存至今,已是相当不易。
约请邑绅名流编纂宗谱,并撰写序、跋、传赞等,是历来修谱的惯例,《王氏宗谱》也不例外。从《王氏宗谱》的记载来看,前十一次纂修宗谱,非王氏族人除同治八年(1869)未参与纂修外,其余十次均参与了纂修。另外,还可以从《王氏宗谱》里拜读到:京口(今镇江)兵马司副指挥袁廷寿、痒生赵步青、登仕郎太学生徐鼎臣、痒生刘庆寿等人撰写的传赞,以及何秉震、李成熙、张金鉴、刘校书、孙伯宸等人撰写的谱序。
据《王氏宗谱》记载:雍正元年(1723)续修宗谱时,立“嘉子世裕,文焕长宁,高明正大,道学天成”十六字派语,一直沿用至今。2005年,续修宗谱时,再续“荣宗叶国,立志永恒,宽宏厚德,吉庆瑞祥”十六字派语。笔者寻访时了解到,现王氏族人辈分最长者为十八世长字辈,而辈分最小者为二十六世天字辈,合计九世同堂,实属罕见。
王氏族人乐善好施。如:王焕章,字佐尧,任“耆长”差事后,更官名王佐青。耆长,过去就是专门逐捕盗贼,保一方平安的人。在荒灾、水灾年份里,王焕章捐赠的粮食,不仅比本村的人多,而且比其他村子的人多出好几倍,因而乡人“孰不沾其恩泽”。
检阅《王氏宗谱》,其中不乏百岁寿星。如:十世绪昌,字绳毅,官居布政使司。“万历丁亥年四月初七日丑时生,康熙壬寅年十一月十七日殁。”万历丁亥年,为万历十五年,即1587年;康熙壬寅年,为康熙三十一年,即1692年。计算下来,王绪昌享年105岁,可谓长寿之星。由此可以看出,王氏族人知足常乐、豁达开朗的精神状态。《王氏宗谱》“像赞”画有“布政使司绪昌公遗像”,画像中王绪昌头戴乌纱帽,身着官服,明显的明代官帽、官服特征。因此,可以认定,王绪昌官布政使司时期,尚处于明代。
《王氏宗谱》中载有许多地名,如:长宁乡仁里、靖安厂、百家跳、天宁洲、带子洲、花墓村、铜冶山、五岐山、荡子山、金校椅、杨柳泉、烟墩等,这些地名有部分已经消失,也有的还在使用,这对研究当地及周边地区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氏宗谱》为我们研究明清乃至民国时期当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许多珍贵资料。近年来,王氏族人在饱经风雨、屹立百年的王氏宗祠内,恢复了隆重的祭祀活动。2011年4月17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王氏族人祭祀活动的全过程。
挂谱之一
王家大村主要由王氏族人构成,王氏宗祠单门独户,坐落在王家大村的南部。宗祠坐北朝南,南面紧靠便民河,过河即入句容市境。宗祠东、西、北三面与族人房屋相隔数米至数十米不等。
据王氏族人介绍,王氏宗祠初创于明代。咸丰三年(1853),太平天国定都南京,随后,太平军与清军在南京与镇江之间,展开多次激战。咸丰八年(1858),战火燃及靖安,王氏宗祠未能逃脱毁废之命运。光绪二十一年(1895),王氏族人重建王氏宗祠,留存至今。2009年和2011年,王氏族人自筹资金,对王氏宗祠再次进行了修缮。
现存王氏宗祠为砖木结构,前后二进。祠堂进深约13米,宽约18米,突显了宗祠庄严肃穆的形象。
第一进宗祠大门,左右为厢房,迎面分别开了两扇窗。宗祠大门前,有避雨走廊,大门门额上,新镌“王氏宗祠”四字,两旁刻有一副对联。大门旁有一对二十世孙王高如、二十一世孙王明峰捐助的石鼓,上雕二龙戏珠图案。跨过石质门槛,为庭院,地面由青砖铺成。院内左边有一口民国时期开凿的老井,原井栏不存,现存井栏为红砖砌成。右边为一厢房,有窗。窗下砌台,台上镶嵌着光绪年间修缮宗祠时,雕刻的“王氏宗祠”四字的四块方形青砖和一只石鼓。石鼓中间雕刻着一只绣球,周围雕刻着三只狮子和纹饰。院内有近年树立的四块记事碑,其中一块为“重修王家大村王氏宗祠记”碑,一块“纪念宁治公”碑和两块“王氏宗祠重修捐助名录”碑。
第二进为五楹正屋。正屋为砖木结构,面向宗祠大门的一面为古典木格屏风式门窗,四根廊柱与门窗之间,是一米左右的走廊。屏风式窗的上半部为条形窗格,下半部雕有花草。所有木料,均涂刷红漆,光彩照人。
正屋大门门头上,悬有复制的“耕读遗风”匾。上款“咸丰初年怡亲王钦赐”,下款“王氏理事会模拟”。王氏族人告诉笔者:这是咸丰初年怡亲王载垣视察民情,途经王家大村时,为表彰王氏族人的功德而题写的。但据笔者考察,实事可能并非如此。据嘉庆十四年(1809)王氏十五世孙裕峦《王氏宗谱?增补新序》载:“祖贸业京都,曾受怡亲王恩宠,锡(赐)额‘耕读遗风’,悬于宗祠,以为子孙之戒。”由此可见,“耕读遗风”匾是由于王氏族人在京城做生意,受到怡亲王恩宠而赐予的。也就是说,赐“耕读遗风”匾的怡亲王,是嘉庆十四年(1809)之前受封的怡亲王,并非咸丰年间怡亲王载垣。
宗祠正屋正中为三层木制神龛,供奉着王氏一世至四世祖先牌位,底座铭刻“三槐堂”字样。据说,凡是三槐王氏的子孙后裔,或居于望地,或远走他乡,或漂泊海外,都永远不会忘记“三槐王氏祖”王佑在庭前手植三槐的故事。两侧的木梁上,分别挂着四块由王氏族人摘录的介绍王氏宗祠及《王氏宗谱》的展板。屋内还摆放着两张长条桌,为祭祀时摆放供品所用。
王氏宗祠至今已有118年的历史,被列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南京新发现目录之中。
王氏家族堂号“三槐堂”。《王氏宗谱》有挂谱和睡谱之分,分别装在两只木箱内,藏于宗祠。
挂谱,也称塔式族谱,就是将历代人名像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现存王氏挂谱,是2009年由王家大村王氏理事会编制,主要为冬至、清明等时节,悬挂房梁上供王氏后人祭祖时用。挂谱只登记谱名,不记载事迹。
睡谱又称为书卷式谱书。笔者所见《王氏宗谱》,为2005年王氏族人依据民国三十五年(1946)《王氏宗谱》续修之谱的线装复印本,此套《王氏宗谱》共计20卷。
《王氏宗谱》封面题“王氏宗谱”和“三槐堂”,繁体竖写。版芯题“王氏宗谱”和“三槐堂”。每页左上方编有页码。每卷之首,题签“江宁句邑靖安厂王氏重修宗谱”。续修《王氏宗谱》重录了民国三十五年(1946)《王氏宗谱》内容。
《王氏宗谱》卷之一至卷之十四,即民国三十五年(1946)宗谱内容。卷之一:篆字引,大字引,草字序,三槐堂铭,重修新序,增补源流序,旧序,凡例十七例,字规十三条,村基图,坟山图,历代像赞,重修人名录,执谱名纪等。卷之二:旧传赞。卷之三:老传赞。卷之四:年表一世起至十一世。卷之五:年表十二世至十三世。卷之六:年表十四世。卷之七:年表十五世。卷之八:年表十六世。卷之九:年表十七世。卷之十:年表十八世。卷之十一:年表十九世。卷之十二:年表二十世起至廿三,跋。卷之十三:世系图引,世系之图。卷之十四:新传赞。
历史上王氏共十二次修谱,第一次康熙五年(1666),王蕃昌初创。第二次康熙二十五年(1686),王嘉禄等纂修。第三次雍正元年(1723),金陵外史宗未康侯甫王晋纂修,句曲(今句容)诤臣甫欧阳誾同修,第十世裔孙捷昌主修。第四次乾隆三十八年(1773),云阳毕谟九成纂修,第十一世孙秉慨主修。第五次嘉庆十四年(1809),润州舒鸿、舒钧纂辑,第十二世孙嘉猷主修。第六次道光二十七年(1847),润州法逸人舒洪亮纂辑,第十四世孙华正主修。第七次同治八年(1869),第十五世孙裕鼎正主修。第八次光绪十四年(1888),云阳月明氏王志清纂辑,第十五世孙裕丰正主修。第九次光绪三十四年(1908),云阳永明氏贡南极纂辑,第十五世孙裕明正主修。第十次民国十四年(1925),云阳峻山氏何联崧纂辑,第十六世孙文明正主修。第十一次民国三十五年(1946),云阳义之氏吴邦信纂辑,第十六世孙文堦正主修。第十二次2005年,第二十世孙高献主持。
《王氏宗谱》奉王枬为始祖。王枬生于元仁宗延佑六年(1319),卒于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祖籍山西大宁。元至正壬午科(1342)进士,赐文林郎,官绩溪县令,“居官清谨,德政流芳”。罢官之后,游历于金陵,择长宁乡仁里落户,后途经句容华阳北乡花墓村,遂“卜庐而居”。谱中载有王枬遗像。
至四世王升时,因“族众丁繁”,遂迁居句容靖安厂“百家跳”,也就是今天的王家大村。从王升迁居王家大村至今,已将近有600年的历史。其后,王氏族人又分迁至倪家庄、丁家庄、河口及仪征甘草山等地。按今天的地理位置划分,主要分布在南京、句容和仪征三地,王家大村现有王氏族人1100多人,而三地王氏族人总计2000多人。
历史上王氏为官入仕者并不算多,据《王氏宗谱》“世表”记载:明嘉靖万历间王梓,为邑痒生;明嘉靖万历间王标,官苏州府吴县教谕;明嘉靖万历间王启元,官嘉兴县令;明万历至清康熙间王绪昌,官布政使司。
“世表”除记载王氏族人生卒年月日、配偶、子嗣状况外,还载有王氏族人受皇帝恩赐的情况,如:王嘉由嘉庆七年(1802)“举方正恩赐九品”;王裕丰“钦赐耆民恩荣粟帛”;王焕美“钦赐耆民恩荣粟帛”;王长福“恭逢皇上耆英恩赉粟帛,躬膺荣身两次,钦赐登仕郎”等。
《王氏宗谱》中“收谱名记”规定:每年冬至,祭祀时要检谱,如有污损,“罪银三两,入祠重责”。王氏各房按十二地支字号收执宗谱。民国三十五年(1946)“收谱名记”载:族长王文堦收执“元字部”,“子字部”花墓村存箱;“丑字部”焕武收执;“寅字部”宁怀收执;“卯字部”长钦收执;“辰字部”焕干收执;“巳字部”长生收执;“午字部”焕岱收执;“未字部”长才收执;“申字部”河口丁家庄焕顺收执;“酉字部”铜山西王家庄宁宝收执;“戌字部”甘草山下半由文字起存箱;“亥字部”甘草山明德收执。
王氏现存两部民国三十五年(1946)《王氏宗谱》,分别为“酉字部”铜山西王家庄宁宝收执和“亥字部”甘草山明德收执的宗谱。两部宗谱,一部曾被深埋于地下;一部曾藏于床铺之下,由此而躲过历次劫难。保存至今,已是相当不易。
约请邑绅名流编纂宗谱,并撰写序、跋、传赞等,是历来修谱的惯例,《王氏宗谱》也不例外。从《王氏宗谱》的记载来看,前十一次纂修宗谱,非王氏族人除同治八年(1869)未参与纂修外,其余十次均参与了纂修。另外,还可以从《王氏宗谱》里拜读到:京口(今镇江)兵马司副指挥袁廷寿、痒生赵步青、登仕郎太学生徐鼎臣、痒生刘庆寿等人撰写的传赞,以及何秉震、李成熙、张金鉴、刘校书、孙伯宸等人撰写的谱序。
据《王氏宗谱》记载:雍正元年(1723)续修宗谱时,立“嘉子世裕,文焕长宁,高明正大,道学天成”十六字派语,一直沿用至今。2005年,续修宗谱时,再续“荣宗叶国,立志永恒,宽宏厚德,吉庆瑞祥”十六字派语。笔者寻访时了解到,现王氏族人辈分最长者为十八世长字辈,而辈分最小者为二十六世天字辈,合计九世同堂,实属罕见。
王氏族人乐善好施。如:王焕章,字佐尧,任“耆长”差事后,更官名王佐青。耆长,过去就是专门逐捕盗贼,保一方平安的人。在荒灾、水灾年份里,王焕章捐赠的粮食,不仅比本村的人多,而且比其他村子的人多出好几倍,因而乡人“孰不沾其恩泽”。
检阅《王氏宗谱》,其中不乏百岁寿星。如:十世绪昌,字绳毅,官居布政使司。“万历丁亥年四月初七日丑时生,康熙壬寅年十一月十七日殁。”万历丁亥年,为万历十五年,即1587年;康熙壬寅年,为康熙三十一年,即1692年。计算下来,王绪昌享年105岁,可谓长寿之星。由此可以看出,王氏族人知足常乐、豁达开朗的精神状态。《王氏宗谱》“像赞”画有“布政使司绪昌公遗像”,画像中王绪昌头戴乌纱帽,身着官服,明显的明代官帽、官服特征。因此,可以认定,王绪昌官布政使司时期,尚处于明代。
《王氏宗谱》中载有许多地名,如:长宁乡仁里、靖安厂、百家跳、天宁洲、带子洲、花墓村、铜冶山、五岐山、荡子山、金校椅、杨柳泉、烟墩等,这些地名有部分已经消失,也有的还在使用,这对研究当地及周边地区历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王氏宗谱》为我们研究明清乃至民国时期当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提供了许多珍贵资料。近年来,王氏族人在饱经风雨、屹立百年的王氏宗祠内,恢复了隆重的祭祀活动。2011年4月17日,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王氏族人祭祀活动的全过程。

王氏宗祠

王氏宗谱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