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颂蔚写礼况(上)

2015-10-12 09:44:51来源:人民政协报

打印 字号: T|T
    约20年前,买到一批清人手札,这些手札裱贴在3册石印本上,总计3册,上面贴帖的手札约有百页,这些手札的上款儿全是“叶昌炽”,而寄信人则有四五位,基本都是藏书家。前两年本想将这些手札全部点校出来,然只进行了一半,因太多的俗事分心,至今也没能将其进行下去。因为点校,所以把这些手札大致地通读了一过,愈发觉得这批手札对研究苏州藏书史很有用途。而手札的书写人则以王颂蔚为最多,计有18通35页。从数量上讲,占了全部的1/4。
    王颂蔚所书的这些手札几乎都是跟叶昌炽探讨藏书及刻书之事,我将其中一通引用如下:“缘督我师同年经席,秋中奉到手简,具悉种种,想以尘俗声口,笺口(候)久疏,歉甚,敬惟优游讲座,著篡日丰为颂。承示《文子》板样,方劲夺目,可与士礼、艺芸抗行……颂蔚。顿首。”
    此通手札读来颇有趣味,“缘督”是藏书家叶昌炽的号,看来是叶昌炽刻出了《文子》,将印样寄给王颂蔚欣赏,王颂蔚对此大为夸奖,说此书不论是写样还是刊刻水平都很高,高到什么程度呢?———“可与士礼、艺芸抗行”。以我的看法,王颂蔚的这句赞语太过溢美,他说叶昌炽所刻《文子》的水平几乎可以跟黄丕烈和汪士钟影刻之本相媲美了。这要看怎么比,因为黄、汪的刻书水平也有高有低,以我的看法,叶昌炽所刻之书能够跟士礼居和艺芸书舍所刻之本中的中驷相仿佛,已经就是很高的赞誉了,不过古人说话夸张,王颂蔚的这句赞语也用不着落到实处。而这些手札则能够勾衬出藏书家之间的交往故事,或者从中能够找到不为人知的历史真实,这应当是手札最为人看重的原因吧。
    王颂蔚早年师从冯桂芬,冯桂芬是晚清著名的学者,对自己的这个弟子很是看重,在王颂蔚20岁的时候,就请他来修撰《苏州府志》,而王颂蔚对目录版本学也极其熟悉,著名的《铁琴铜剑楼书目》也曾经参与了修订。因此王颂蔚在年轻时就在当代颇有名气,他跟叶昌炽、袁宝瑛并称为“苏州三才子”。其实以名气论,自然后来以叶昌炽的名气最大,然而在当时则以王颂蔚最受人称赞,原因之一是他系王鏊的第十三世孙。
    王颂蔚名气大的第二个原因是他是蔡元培的座师,而这期间还有着一段有趣的故事。蔡元培参加科举考试取得贡士之后就放弃了接下来的殿试,而是等了一年,第二年又考上进士。为什么蔡元培要等上这么一年,历史上有几种不同的说法。关于蔡元培放弃殿试的经历,人们大多引用的是台湾蒋复璁《蔡元培先生的旧学及其他》中的记述,蔡元培南归是因为不知道自己中了贡士,后来得到消息后已经错过了殿试时间。前一段我读到了黄恽兄的一篇文章,此文题目为《蔡元培推迟参加殿试的真实原因》。细细读来才明白蔡元培没有接着参加殿试的真实原因是王颂蔚认为蔡元培的毛笔字写得差。
    黄恽兄找到了1934年《苏州明报》上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蔡孑民不忘师恩”。文中说,蔡元培考入贡士后,到王颂蔚府上去谢师恩,王颂蔚跟他说:“以君之文,可得连捷,然殿试须兼重书法,君殊不逮。与其连试不效,须隔三载,不如停试一次,尽一年之力,从事白折工夫,或能于明年补试获隽也。”蔡元培听从了老师的这个建议,回家练字一年,第二年果真考中了进士。
    (未完待续,作者为藏书家,著有《古书收藏》、《芷兰斋书跋初集》、《古书之美》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