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贤良宗祠:见证上源王氏家族八百年

2015-09-26 10:23:37来源:关西王氏

打印 字号: T|T
    位于东案乡底角村的贤良宗祠(王氏宗祠),2001年4月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地群众无不拍手称赞,尤其是王氏后代,数百年以来执著地保护老祖宗留下的宗祠。
  宗祠概况:雕梁画栋气韵犹存
  贤良宗祠建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清同治五年(1866年)、民国廿五年(1936年)两次重修。该宗祠为亭台翘檐式建筑,占地1200平方米。整座建筑雕刻精细。门前是普通台基,台基左右两侧立有两对不同造型的旗杆石,一对狮子戏球,高约一米二十五公分,形状威武。原门面是砖雕装饰,花、鸟、狮兽雕刻精细(现已毁)。门前西向六米处建有一屏照墙,长十一米余,宽近半米,正门北侧毗连世美坊。该祠堂共分三进,前进为亭台支角檐八角楼建筑,中廊设戏台,左、右侧设厢房,前、中进间有一天井,长十五米六十公分,宽四米四十公分。中进为五架抬梁穿斗式、讹角斗,天井檐柱牛腿雕有狮子戏球,六根方木柱,余为圆木柱,系鼓形单复盘柱础和菱角形柱础。中堂建有穿插坊一块,中进是大厅,可通后进走廊,顶部建有八角空心楼,走廊两侧各有一小天井,内栽厚朴树。后进是五架梁穿斗式,圆木柱,青石鼓形柱础。堂屋建筑为木柱布包扎披灰油漆,硬山顶,王花墙,空斗砌砖,石灰粉刷,勾头滴水,阴阳合瓦。
  祠内最精彩的莫过于那些各显神采的木雕,狮、凤、花卉、人物,一幅幅作品细看起来都令人击节赞叹,回味无穷。
  门前右侧的世美坊也建于宋代。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重修,牌坊高六米三十公分,柱间跨距四米,牌坊上刻有明文楷书“世美”二字,系宋朝王氏家族九进士的榜文牌坊。王家一门九进士,四代显赫。这是常山人的骄傲,更是上源人的骄傲。
  显赫门第:王介名列苏轼等十五人之中
  王介(1015年——1087年),字中甫,中父,北宋时期衢州常山(原芙蓉乡前旺村章舍)人。祖父王伟,太宗咸平二年(999年)进士,官大理评事;父亲王言,真宗天禧二年(1018年)进士,官少卿,赠金紫光禄大夫。
  王介不仅腹笥充盈,学识渊博,而且善文辞,性负气,喜直言,专交贤豪名士,初以太学生任福昌主簿。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年)登进士第。仁宗嘉祐六年(1061年)应试直言极谏科时登第,名列贤良第一。历任秘书丞、静海知县、秘阁校理,迁开封试官主判(与刘攽同为开封试官主判),他是北宋仁宗、英宗、神宗、哲宗时期的著名诗人。名列苏轼、苏辙等十五人之中。苏轼在《挽王中甫》中写道:“先帝亲收十五人,四方争看击鹏鲲,如君才业真堪用,顾我衰迟不足论……”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王介的尊敬与赞叹。
  王介初与王安石为挚友,交往密切。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被召授参知政事,因前王安石数召不起,王介遂作“草庐三顾动幽蛰,蕙帐一空生晓寒”诗句讽刺王安石。
  熙宁三年(1070年),王安石拜相,实行新法,深受神宗称赞。王介因不满新法,持异议,上书力谏神宗“愿陛下师心勿师人”。王安石获悉后对其更加戒备,并暗中使绊。王介因之罢官,闲导判鼓院。不过政见不同,友情未绝。后来,王介出知湖州时,王安石特地吟诗为他送行,诗曰:“东吴太守美如何,柳恽诗才未足多。遥想郡人迎下担,白苹洲渚正沧波。”介当时即和诗十首,盛气朗诵,其中一首是:“吴兴太守姜如何,太守从来恶作鮀。生若不为上柱国,死时犹合作阎罗。”王安石听后笑道:“阎罗见缺,请速赴任。”
  王介生有四子:王沇之、王沔之、王汉之、王涣之;其弟王悆及侄子王沩之,皆登进士第。时有“一门九进士,历朝笏满床”之誉。 
  王介于北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病故,终年72岁,葬于常山县芙蓉乡下庵。后人将其早年结庐读书之绣溪山,改名贤良峰。著有《王中甫诗集》传世。 
  王介后代:王涣之和王汉之最为有才
  在王氏九进士中,以王介及其第四子王涣之的文才最为突出,三子王汉之次之。王涣之(1060年——1124年)字彦舟。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登进士四科,因未及授官年龄,特补武胜军节度推官。不久,调杭州教授。八年任宣义郎,知颖上县,改越州教授。元祐(1086年——1094年)中为太学博士校对黄本秘书。绍圣(1094年——1098年)年间,出任卫州通判,元符元年(1098年)召入编修《两朝鲁卫信录》,其人生性淡泊。他常言:“乘舟常以覆倾处之,乘车常以颠坠处之,仕宦常以不遇处之,则无事矣!”与世无争,温恭谦让的形象跃然纸上。宋徽宗即位时,王涣之曾受大臣们的推荐,入朝议论国事。徽宗欲任以谏官御史,涣之以“臣由大臣荐,不可以居是官”,坚辞不受,改任吏部员外郎,调左司员外郎,起居舍人,升中书舍人。崇宁元年(1102年)进给事中,吏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广州。因党争被解职,改知舒州,被蔡京列入“元祐党籍”。继而出守滁、潭、杭、扬诸州。大观四年(1110年),复任给事中、吏部侍郎。重和元年(1118年)知中山府,加宝文阁直学士。涣之恬静寡欲,淡于仕进。当时许多大臣如此评论涣之:“世家渊懿仪,礼醇祠,史才翰学,冠绝当时。”
  王汉之(1057年——1132年),字彦昭,号朝宗,系王介第三子。北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登进士甲科,初任秀州司户参军,调汝州教授,迁和州防御推官。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起知金华、渑池二县,人称王渑池。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为鸿胪丞,知颍州、真州。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提举河东路常平,升任开封府推官。继而历任工、吏、礼三部员外郎,太常少卿。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被荐为参详官,擢礼部侍郎,转户部,以显谟阁待制知瀛州。言:“自何承矩规塘泺之地屯田,东达于海。其后又修保塞五州为堤道,备种所宜木至三百万本,此中国万世之利也。今浸失其道,愿讲行之。”雄州归信、容城灾,两输户请蠲税,吏不听。汉之言:“雄州规小利,失大体,万一契丹蠲之,为朝廷羞。”
  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方腊起义军攻入常山县境,一度占领章舍等地。同年冬,汉之从汴京归理家事。因“录奏报御捕功”,加龙图阁直学士,又进延康殿学士。生平事迹见《北山小集•卷三四•王公行状》、《宋史•卷三四七》等有传。
  汉之于南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十一月病卒,终年七十五岁。朝庭因其调张叔夜收降宋江有功,赠尚书,封信安侯。著有《文集》三十卷,今已散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