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诚:为官清直 深得民心(嵩县牛寨王氏家族 2)

王守诚神道碑
嵩县牛寨王氏家族六世王守诚,进士登第,任翰林院庶吉士,刑礼二部司官,顺德府(今河北邢台)知府,山西提督学政等。他清直有为、重视人才,为嵩县编纂了现存最早的一部志书——明万历版《嵩县志》。
族人称其“翰林爷”
嵩县牛寨王氏家族自一世王古宝之后,数代未有名宦,直到六世王守诚,才得以重振家声。
王守诚,字时化,号环伊,世称“周南太史”。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进士登第,任翰林院庶吉士。
庶吉士是指朝廷在进士中选取有潜质的人,让其在翰林院学习一段时间,根据其表现再任命各种官职。
在翰林院庶吉士之后,王守诚先后出任刑礼二部司官、顺德府知府、山西提督学政等职。1588年9月被调任山东兵备道(整饬兵备道,简称兵道)。他未到任即辞职而返,结束了17年的宦海生涯。
王守诚晚年居住在家乡嵩县,与九皋山和伊河朝夕相对,度过了20多年的林泉生涯。除了参与县邑大事,他对宗族和乡邻事宜也不遗余力——为王氏家族建祠修坟,还出资襄助邻里中无力婚丧嫁娶者,设立义田和义茔,抚恤老弱。王守诚尊师重教,宽仁忠厚,一位姓梁的启蒙老师死后因家贫无力安葬,王守诚出钱为他料理了丧事。
王守诚继承了先祖王古宝敦厚端严、知书尚礼的古风,成为牛寨王家重振家声的第一人,被后世族人尊称为“翰林爷”。王守诚墓在嵩县库区乡牛寨村后山上,西望陆浑水库,墓侧有一方明代神道碑。
编纂明万历版《嵩县志》
万历四年(公元1576年)至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王守诚居家服丧,受嵩县县令李化龙的委托,编纂了《嵩县志》两卷,历时6年,数易其稿。
1588年,王守诚致仕回乡后,又对《嵩县志》进行了修正和增补,他编的《嵩县志》成为现存最早的嵩县志书。可惜该书的全本已毁于明清更替之际的兵燹(xiǎn),如今人们能看到的是清雍正时期王守诚的后人王溯维、王廷琮、王廷玑搜罗散佚书稿,整理、汇编的含章斋藏版的《周南太史王公遗集》中的《嵩县志》(未能全刻),集中还有王守诚的其他文章。
现存王守诚编纂的《嵩县志》,包括序、城池考、历代建置因革考(含县署、儒学)、地理志(含山川、户口、沟洫、食货)、田赋志(含官民田地、赋)、官师志、人物志(含烈女)及附记一篇。其中除了历代建置因革考、官师志、人物志较为详细,其余都很简略。
这本《嵩县志》虽然简略、不全,但是也成为嵩县后来修志的依据和借鉴。王守诚以求真务实的严谨态度,广采博收,去粗存精,去伪取真,完成了这一不朽的地方史志。
该志文辞洗练,言简意赅,有褒有贬,善恶分明,对于风化治事助益殊深。王守诚以儒学起家,博览群书,又在刑礼二部任过职,在地方行政、学政上屡有建树。丰厚的学养和任事的实践,使他在修志书时眼光独到,布局精当,举重若轻,繁简有度。
较早提出环保理念
王古宝编纂《嵩县志》遵循的原则是:“言为有物,名不爽实”的“实录”;“参以载籍,遍考方物”的“有据”;“述美不没善,详略而见妍媸(chī)”的“恰当”;“运用典型,以事表人”的“笔法”。他在志书中表达的心系乡土、关注民瘼、匡正时俗、兴利除弊的殷切情思和远见卓识,体现了修史者存史资政、期以有成的良好愿望。
在城池考中,他记述嵩县县城:“前襟伊水,后拥高都,左控陆浑之险,右据三涂之固,诚三河奥区(腹地)也。”寥寥数语,便把嵩县县城山河秀美、位置险要、文化厚重的特征勾勒出来。
在《人物志》中,王守诚考证了伊尹、伊陟、元德秀、程颢、程颐、王古宝、齐鲁等嵩县名人,为后人留下弥足珍贵的史料。
在《嵩县志》附记中,王守诚对嘉靖前后嵩县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对比:嘉靖以前,“民物殷盛,风俗淳厚”,官民和谐,社会安定;嘉靖以后,“差繁赋重,百姓贫穷,十室八九”,很少有安居乐业的。
究其原因,王守诚认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雨涝水溢,二是差繁赋重,三是风俗奢靡。关于雨涝灾害,王守诚认为,嵩县在群山之中,平川土地仅占十分之一。嘉靖以前,老百姓只在平川耕地,县城十里之外的山上便是茂密的树林,即便大雨倾盆,也都为草木所阻,河流暴涨也没有溃堤决坝现象。嘉靖以后,差赋繁重,风俗奢靡,一些贫穷百姓便开山种地、毁林耕山,一旦大雨到来,泥石俱下,会拥堵河道,使田庐漂没。这种观点对今天的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依然有用。
以工代赈,救助顺德饥民
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王守诚出任顺德府知府。据《城顺德府纪事始末碑》记载,当时顺德府闹灾荒,百姓靠乞讨度日。王守诚看到这一情况,叹道:“官仓放粮数量有限,怎样才能使顺德九邑数十万人活命?”最终,他决定采取救饥与兴役统筹的办法,以工代赈,聚民筑城。消息发布后,顺德城下很快聚集了数万人。
根据筑城需要,王守诚派人选拔劳工,由专人管理,在工地上搭起锅灶,提供食宿。对于生病的百姓,官方提供医药,使其活命。
关于王守诚修建府城一事,《顺德府志》与《邢台县志》中记载较多。王守诚将原来的府城土城墙改为包砖城墙,志书记载:“嵩县王守诚,始易砖石,石基高丈,砖面三复厚入七进,高三丈五尺,厚五丈有奇,围十三里二十丈,楼台警铺改作视昔倍三之一也。又于四隅四门添马道五(条),改题南(城门,下同)曰率宾,东曰望齐,西曰归安,北曰鸳水。”同时,他下令加深城隍,时任推官的王宣化在府城周围植种了各种树木千余株。
完工后,顺德府城雄峙百尺,为畿辅诸郡之冠。不久,流寇攻打顺德,无法攻破坚固的城墙,无功而返。顺德百姓感念王守诚的恩德,为其建立祠堂。
此外,在任顺德府知府五年中,王守诚还兴修水利、凿渠灌田、扶弱锄奸、倡明教化,使顺德民风大为好转。万历皇帝专门发诰命,称赞他“擢守郡符,寄之司牧,而尔敷政有体,持操弥贞,使僚属承风,士民颂德,朕甚嘉之”。意思是,王守诚出任顺德府知府,为政深得民心,当地官民一致称赞,皇帝也很高兴。(洛阳晚报记者余子愚通讯员万志敏文/图)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