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兆春:圈里与圈外

2015-09-12 11:59:37来源:张越 宁波市民营企业家协会

打印 字号: T|T
    宁波这个城市向来都不缺商人,但宁波商人务实内敛,常常保有一种“闷声发财”的低调。早一批的宁波企业家群体, 在改革开放前后占领了各个山头,开辟出财富疆土,如今大多都已功成名就。如今创业大潮涌起,创新之风劲吹,宁波的年轻人也纷纷立志明志,然而一波波创业大赛秀后,却很难留下隽永的声音。
我常常想,宁波的年轻人其实更需要一个就近的榜样,一个毋需仰视的精神领袖——一个符合我们这个时代气质的,却脚踏实地走在我们之前的成功的企业家。
    “前脚迈了一大步,后脚也必须得跟上。”
    “你知道我为什么要做美术馆吗?”他问。我笑着摇了摇头,这也正是我采访中想问的问题。
    “我是宁波人,宁波人给很多外边人的第一印象标签就是有钱、土豪,但是他们忽略了宁波文化底蕴其实很深。三十多年间我们经济提高很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走在了前面,但是一只脚提高了,另一只脚却没有跟上去。作为宁波的企业家,我觉得我有责任、有义务去尽可能地弥补宁波文化方面的短板。这就是我的初衷。”
    他是王兆春,浙江汇港控股集团的董事长。然而今天,他常常以“汇港美术馆”、“文化艺术展览”等标签被大众所熟知。
    王兆春与艺术的结缘早在 7 年前就开始了。彼时的王兆春接触到一个“绘画老师”,了解到艺术家的群体,在成名以前往往要担负起比寻常人更多的辛苦和孤独:他们没有固定收入,而创作的过程却需要大量的物资。通过多次沟通往来,王兆春决定帮助这位老师成立一个艺术工作室,并尽可能提供一些物质上的支持。这一“君子之交”持续了 7年,而这位艺术家朋友也逐渐带领王兆春走进了一个崭新的领域。
    “2012 年的时候,他鼓励我做一个展览, 告诉我应该怎么策划, 我就去了解,去学习,跑到上海去看,看完以后办了一场。”王兆春在说到第一次举办艺术展览的经历时,强调正是这位曾经帮助过的艺术家朋友,给与了他很多有价值的提案和建议。
汇港美术馆在 2013 年 3 月拿到正式执照,然而王兆春对艺术领域的尝试却早在 2012 年就已经开始了,或者说更早一些,在他有意识地帮助一些艺术家的时候,他就已经身 体力行地在推动这份艺术的力量。
     2012 年 7 月 28 号,王兆春策划的第一次展览取得了成功。
    “艺术是有生命力的,是最具有创新性的,时代的进步需要这些走在前面的力量。我同样是做慈善、做公益,但我希望将这份公益的力量放在 ‘火车头’上,放在我们的精神文化建设上,放在这些领头的艺术家身上。因为有思想才有行动。”
    除了美术馆以外,王兆春的汇港大厦还设有一个音乐厅,据悉,王兆春对音乐的想法比对绘画的想法来得更早一些:“当初建造汇港大厦的时候,我期待它本身成为一个大的作品,而作品是静的,它需要一个活的东西来衬托,我觉得最好的衬托就是音乐。”
    王兆春选择了一架李云迪曾经弹奏过的斯坦威钢琴,有了钢琴,还得有“伯乐”来弹奏,有“知音”来欣赏,因此王兆春就时不时邀请一些钢琴演奏家来表演,慢慢发展成了一个钢琴音乐厅。同时,王兆春也因为音乐与斯坦威钢琴总部结缘, 顺利将斯坦威钢琴引入宁波。  
    “斯坦威钢琴入驻在全国只有三个,上海一个,深圳一个,还有就是宁波。今年 1 月,斯坦威宁波专卖店揭幕,也因为这个机缘,我们大众从此能够接触到斯坦威全系的钢琴,且每个礼拜都能参与免费开放的活动,这也算是为宁波做了点贡献吧。”就此,王兆春的“无心插柳”带给了宁波一份“意外的惊喜”。

   “人的第一桶金,并不是手指挖的,而是来自创造发明。”
    谈及为什么在三年前选择迈出“推动文化艺术”的这一步,王兆春用了简短的几个字概括:是时候了。
    “就财富而言,我们企业家已经达到了‘大学’的水平。就我个人而言,我也已经获得了一定量的财富。我的企业发展势头良好,我的管理团队也已经成熟,我有足够的钱和时间,我觉得我是时候了,去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确实,对企业家来说,商业是安身之命、立身之本,一个创造更多财富的商业帝国才能更好地、更多地承担起社会责任。王兆春以一己之力推动文化艺术的过程中,其背后的企业是他最有力的支撑。
    建造汇港大厦,创办汇港美术馆、汇港音乐厅,甚至又积极筹备第二个美术馆——杜岙美术馆的建立……王兆春近几年在推动艺术发展的道路上之所以越走越深,不得不说是得益于他在商场上取得的巨大成功:他所拥有的浙江汇港控股有限公司,从继电器制造出发,逐渐发展成为涉及多个产业链的集团公司,并在近几年实体经济遇冷的大环境下,始终保持稳步上升的增长率。
    谈及成功经验,王兆春在突出集团一贯坚持的高效管理的因素之外,认为“创造”才是自身取得成功的关键,而这也是他坚持“艺术创新为先”的原因。
    “人的第一桶金, 并不是手指挖的,而是发明创造。我也一样,我刚开始做继电器,也是发明创造。我将一种国人完全不会做的、 外国人的东西, 通过学习、消化、吸收,创造性的改进和发明,并投入国内市场, 这使得我在当时赚了钱,现在也依然赚钱。”
    王兆春认为,自己企业取得成功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当初“一片空白”的状况下,制造出了市场上没有的东西,而这种创造发明,就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企业家赚取“第一桶金”的根本缘由。王兆春坦言,自己恰好赶上了一个“好的时代”,那时候许多“山头上”都没有人,抢下一块市场就可以站稳脚跟,而现在“山头上”到处都是人,年轻人创业已经不像几十年前那样容易,因而更应该重视“创新”的力量,而这种“创新力量”的形成,就是要靠文化艺术的持续推动。
    “我是支持创新的,我在文化上的探索也是一种创新,但每次创新的投入可以小一些,这样承担起来就没有太大压力,也不怕输掉。再者文化是持续的,需要慢慢切入, 因此我可以坚持很多年,而且我想要做别人没有做过的东西。”

    “站在圈外看圈内,你可能就会有一个新的角度。”
    王兆春自诩是一个“艺术圈”外的人,尽管他已经是一个比圈内人士更成功的“艺术策展人”,更准确的说,是“艺术推动者”。
    在经营汇港美术馆的近三年时间里,王兆春策划举办了无数场成功的艺术展览,基本保持着每年 6-12 场高质量的展览频率。 这是一个成熟的艺术推广规划,优雅而不慌张,既不失精致又有持久的生命力。
    “刚开始我并不知道该怎么做,我就听一些前辈的意见,然后自己试着举办一场,不好就改进,再办,再改,慢慢做到更好、 更完美。 很多事情都是这样,或许你不能一步成功,但只要你抱着‘别人能,我也一定可以’的心态,虚心采纳意见,放低姿态,就可以让自己做得比别人更好,比过去的自己更好。”
    王兆春坚持自己做策展人,每次策划一个新的展览之前势必要费很大的心思来选择需要合作的艺术家,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多方位的了解和咨询。这份“用心”带来了他和艺术家在合作过程中的相互信任,也让他的眼光越来越精准。慢慢地, 他倒变成了一个比“圈内人”更懂审美的“圈外人”。
    劳伯影视总裁方励曾经做过一次鼓励了千万年轻人的演讲,他说自己成功靠的是“兴趣使然”,因而“玩着就把钱赚了”。王兆春也有自己的一套做事准则,那就是喜欢自己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在探索中走出一条与别人不一样的路。
    “我们的企业怎么来的?首先得自己打工。你都没做过编辑,怎么去经营一家出版社呢?做编辑,做主编,做出版人,凡事都有这样一个渐进的顺序。每个出版人都从编辑开始,每个企业家都从打工开始,每个美术馆馆长都从做策展人、做员工开始,所以我自己做美术馆,自己就是个兼职的策展人。”王兆春笑谈自己作为策展人已经小有所成,“其实挺难得,原来就专业圈子知道这些文化人,比如你们记者这些文化圈、艺术圈的人知道这些艺术家,现在经由我的推广,圈外的人也都知道了,因为我就是圈外人。”
    对于圈里圈外,王兆春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你看胰岛素的发明,并不是专业人员做的。你看马云不是信息专业出生,却是现在做互联网做得最好的。圈子里的人永远都是 90 分与 91 分之间的比较,很难有高低之分,但是跨界进来的人却往往能从另外一个角度打开一扇全新的门。”在他眼中,“圈外人”的身份并不是一种局限, 而是一种突破。不久之前,保利艺术机构做了一个价值百亿的“古代真品”展览活动,因估值庞大,很多“国家队”都不敢收,而汇港美术馆却成功引入并展出了这一批真品,这在圈内人看来,是“不可想”的事。
    “俗话说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可能不懂文化也不懂艺术,但你别看我懂得少,我也可以有自己独特的价值。”

   “为什么非要赚钱呢?那岂不是一辈子都在做商人。”
    当被问及在文化领域的项目是不是偏向“公益”性质时,王兆春强调了“纯公益”这三个字。确实,外界有很多不了解的声音,包括未做采访之前的我,也迫切地想知道他的“盈利模式”究竟何为。
    “为什么非要赚钱呢?”他这样反问我。是啊,他已经取得了财富,丰满了自己的物质口袋,实现了经济上的自由,他完全有能力不考虑利益,只从自身意愿出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中国并不缺艺术家,而是缺少艺术的平台和推手,私人的画廊包装艺术家是为了盈利的目的,公立的美术馆审查十分严格,一般层级无法进入,民间一些优秀的艺术家往往就这样被埋没了。我进入这个圈子才知道,宁波没有一家公益性的私人美术馆,我进去以后,才慢慢开始有了这种模式。”
    的确,汇港模式在宁波的艺术圈里难得一见,它作为一家私营美术馆,或许不是最早的一家,但却是最纯粹的一家。除了宁波美术馆以外,这里恐怕是宁波最大的开放性艺术展览场地之一。它不同于普通的画廊,没有与艺术家之间的“利益契约”,它也不同于国家级馆所,需要“层层审批”,它静静地做着艺术家与大众之间的桥梁,从不囿于能否获得回报。
    事实上,王兆春不仅不赚钱,反而一直是 “贴钱” 的。 “很多人一听文化事业,就联想到文化产业,觉得那是赚钱的,其实我做的这三年来并没有收获一分钱。相反,平均每举办一次艺术展览成本费用大概需要花费5万, 前后期的包装宣传,与媒体之间的合作推广,也都是我投资操办。”
    在这个不赚钱的项目上坚持这么久,并打算长久坚持下去,也许在不理解的人的眼中,是一种“有钱任性”,但在王兆春的眼里,他只是在“恰好的时候做一些有价值的事”。
    “我并没有想要获得金钱上的回报,为什么非要赚钱呢?如果什么都想着赚钱,那岂不是一辈子都在做商人。”王兆春在谈及这些“社会偏见”和“刻板印象”时笑着摇摇头:“我若想赚钱,大可以做一些圈内的事, 我可以做实业、做房产、做投资,这些赚钱很快。但是文化的角度,你赚不了钱,近十年里面不会有什么回报, 回报的就是素质、 素养,回报的是社会的反响,回报的是对宁波整体文化的一个推动。”
    “我是站在年轻人这边的,我对自己的定位就是 80 后。”王兆春的汇港美术馆主推青年艺术家的作品。他喜欢年轻人,“起码要比我年轻”,他笑着说。汇港美术馆迎来过许多年轻却极具潜力的面孔,他们在展览过后都很大程度地拓宽了自身的市场。
    “在艺术的世界里,老一辈的人不需要推手,他们自己已经是一座丰碑,他们所抵达的高度需要另外一批人或者一个机构去推,比如国家美术馆。而我在推的那一部分,就是那些优秀的,却还未有施展平台的,还未被艺术界足够重视的明日之星。他们才是艺术界的未来。”
    汇港像极了一个巨大的艺术孵化器,而王兆春不愿做“锦上添花事”,更愿意做一个“雪中送炭人”。“我看中的不是市场,而是需求。年轻的艺术家需要一个场馆,一个推手,但他们缺少这样的平台。”没有展览场地,年轻的艺术家们要走进大众的视野中就很艰难。王兆春创办汇港美术馆,一直致力于推广年轻的艺术家,特别是本土的年轻艺术家。
    王兆春将自己定位为“80 后”,他也确实有着 80 后青年的生活态度。在采访他之前,我关注他微信朋友圈良久。他不是一个“端在云端”的人,永远让人摸不着;他似乎“触手可及”,且保持着适度的谦逊随和;他是一个商人,却不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商人。就像他在朋友圈内的一些状态,无关经济政策,也鲜少谈及政治形势, 旅行、 美食、 运动、品酒,时不时分享一些展览,发起一个邀约……这些都是构成他日常生活的丰富元素。在我看来,他比一般企业家更生动一些,也比一般企业家更贴近我们年轻人的生活。
    “在外人看来我兴趣爱好很多,然而我的实业并没有荒废, 并没有拖后腿,依然是中国电子行业百强企业。我在做其他事情时, 实际上也在充实我的管理,并且这些尝试也容易从新的角度带给我突破。”他一边奋斗着,一边生活着,一边踏实地发展实业,一边利用自身的资源,建美术馆,做公益,不借势,不炒作,稳步有序地进行着他的文化推广计划。
    他不吝惜对年轻人的支持,也易与各种有趣的人打成一片。他说毛主席说过,八九点钟的太阳才是祖国的未来,年轻人才是祖国的未来,所以我要支持他们,早点支持他们。他同时还怀揣着建立一个更美好的世界的理想情怀,他说:“或许每年都有一百个艺术家需要走出去,而通过我这里的只有 5 个,那起码能够让其他 95 个艺术家看到更多的希望。”
    我准备了十余个问题,然而在采访过程中全被打乱了。这也的确是他的风格:打破常规。采访完毕,我对他有了一个更立体的认知,同时我也在想,或许他就是我们年轻人需要的,一个“摸得着”的领路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