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从墨斗到砚池——记青年书法家王世李

2015-09-09 09:52:41来源:光明文化

打印 字号: T|T
从墨斗到砚池——记青年书法家王世李
    青年书法家王世李
  王世李,安徽定远人。字墨远,号广德,师晋斋,隆菲轩主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国国家书法家协会上海副主席,中国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安徽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硬笔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艺术特级大师,中国国畫院上海市创造基地特约书画师,海上书画研究院分院院长,中朕国际书画院会员,中国书画艺术中心理事。
    隆菲艺苑成立暨海上书画研究院奉贤分院揭牌仪式
    自幼酷爱书法,曾学二王行、草,褚遂良、颜柳赵楷书,吴让之篆书,张迁隶书,米芾、怀素、张旭、王铎等名家古贴。1993年毕业于安徽黄山书画院。深受书法名家赵社英、周彬、杨之和、钱沛云等名师教导。得到海派大家周慧珺,周志高、蔡国光、北京军旅书法家倪进祥等专业指点。曾在《书画报》、《书法家》、《书法报》等报刊及新闻媒体多次专访报道发表。2012年9月份创办了上海申亚艺术沙龙--隆菲轩、2013年12月26日师晋斋在上海成立。2014年04月20日隆菲艺苑成立暨海上书画研究院奉贤分院揭牌。
  书联镌石或条幅。作品参加国内外书法大赛曾获金、银、铜奖。传略辑入《中国美术书法界名人名作博览》、《中华人物辞海•当代文化卷》、《世界当代书画家大辞典》等刻苦学习钻研广交各界书友取长补短,集思广益,传承书法艺术文化,勇攀艺术顶峰!
    湾许是个地名,因为村庄的东头有一条清浅的河湾,它是一条叫做青春河的上游。青春河是池河的一条主要支流,而池河作为皖东一条重要的内流河,注入女山湖而入淮河。河湾里戏水,汪牛,逮鱼,成为了王世李童年时代最为快乐的记忆。那时,他每天必须蹚水过河去河对面的村小上学;青少年时代开始,他又每天挑着自己打制的农具、家具去河对岸的集市上叫卖;再到后来,他沿着这条青春河,经由池河辗转到了上海滩,在黄浦江边开始了一个青年书法家的人生旅程。
  王世李的父亲王祥付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能人,他的能不仅是由于他一手过硬的木工手艺,还由于他能写出一手漂亮的排笔字,这在墙上标语满天飞的时代,是很风光露脸的。王世李很好地继承了父亲的基因,从小就表现出对书写的超常兴趣和异于常人的禀赋。因为写得一手好字和成绩也不错,他还在上小学的时候,竟然就入了团。一个十三四岁的农村孩子能入团,这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是件很轰动的政治事件,为此,乡里、村里的有关领导还有他的小学老师,特意组团去他家“农家乐”了一次,以示祝贺。
青年书法家王世李作品选
  进入刘铺中学,王世李遇到了几位书法同样很出色的老师李民生,白华芳等,这些老师的毛笔字在那时的乡村,都是经常出现在红白喜事和乡民家堂之上的。他们欣赏和点拨着王世李,王世李也看到了自己的差距和目标。那是一个庞中华,杨再春书法电视讲座大热的时代,也是《少林寺》、《武当》等功夫片风行的时代。王世李一边痴迷于书法,一边又对李连杰,赵长军着迷。他白天习字,晚上去操场上习武,他对那些功课也越来越没有兴趣。好在他遇到了郑家瑾,周传星等一些理解他,欣赏他的老师,他们没有因为王世李的学习成绩下滑而轻视他,相反,每当王世李参赛获奖的时候,总会得到老师们的鼓励和褒奖。家里给的菜金钱,被他用来订阅《书法报》、《青少年书法》这类杂志,而郑家瑾,周传星老师的饭锅和菜碗边时常有王世李笑嘻嘻来蹭的身影,乡村的校园里师生之间总是充满着稻花麦穗般的温情。
  初三那年,王世李回到了那个叫湾许的小村。那个时候,为了保证学校的升学率,学校在中考前都要进行一次到两次预选,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会在第一次预选中被淘汰,连参加中考的机会都没用。所以,当时他们中间流行一句感伤的话语:油菜开花,我就回家。学习基础不错,家庭条件也过得去的学生多数会选择复读。王世李就是在油菜花开的时候离开学校的,他的父亲王祥付让他回来,因为父亲的那身蜚声四乡八邻的木工手艺等着传给他。在王祥付看来,清贫的生活撑不住一个升学无望的孩子挥霍光阴。在他的眼里,儿子的那手毛笔字已经完全可以在乡村唱嗷嗷地走进走出,迫切需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养家糊口的本领。
  还乡的那一年,王世李十六岁。

青年书法家王世李作品选
  从最开始的给父亲打下手,到慢慢自己动手做简单的农具,十六岁的王世李开始了自己的木匠生涯。他似乎天生就有手上的功夫,据他说,他曾经在麦熟前的某个月圆的晚上,一个人在稻场上一夜做出了一百零八把镰刀把,且件件都漂亮称手,连做了半辈子木匠的父亲也惊讶不已。再后来,他学做当时农村最时兴的大站柜,五斗橱,他把幼时描红,少时临帖的功夫用在了对家具的观察仿制上,再复杂的结构,他一眼看过去就能牢记在心,且每一个构建尺寸的误差不会超过两毫米。那个时候,经常能看到一个年轻俊朗的木匠或肩挑或手扶拖拉机载着他打制的农具,家具,四处赶集叫卖。回来后,再晚,再累,他也要把墨斗推到一边,摆砚磨墨写上几笔。无论他以怎样的步调在生活里行走,对他来说,书法永远是他灵魂里脱不去的衣衫。
  再过几年,他带了两个亲戚,来到了城里,无师自通地开始了家装。他只要看过样板房,回来后就能凭着记忆,几无差别地画出效果图。在书法和木工的转换中,构图和线条就这样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他在木工手艺师承自己的父亲的同时,他的书法正眼摩手追着柳公权。

青年书法家王世李作品选
  为了得到系统的学习和名家的指点,他报名参加了黄山书画院的函授,师从周彬、张建中等安徽有名的书家。一边是斧锯电钻,一边是笔墨纸砚,强体力的劳动和曾经练过七年的武术功底,锻炼了他的体力耐力。他养成了一种习惯,累了,就去写写字,他觉得这种动静结合的形式,能让自己气脉贯通,身心舒泰。他完全置身于城市光怪陆离的生活之外,而沉醉于自己木工与学书的天地之中,他觉得非常充实。有了空闲,他就带点馒头,矿泉水去书店,痴迷地阅读名家法帖。他的楷书学习已经由柳公权转向了颜真卿,并且成为一种习惯,坚持临帖研习二十年而不辍。
  他的勤奋,天赋和成绩,也引起了定远本土的书法耆宿舒峰、杨之和等先生的关注,他们把自己半个多世纪的书法心得、经验和教训,毫无保留地传授给王世李,这些帖外之功,无疑对苦心孤诣,书海跋涉的王世李来说有着烛照前路,指点迷津的效果。

青年书法家王世李作品选
  2004年,王世李来到了上海。他打过工,失过业,露宿过街头,睡过阁楼。最终他还是凭着自己出众的书法和木工功底,成为一家大型装潢公司的业务主管,再后来他成立了自己的装潢公司,开启了自己在上海的世界。生计问题解决以后,王世李最不能忘记的还是他的书法梦,或者说,他就是为了实现他的这个梦想才来到上海的。到了上海他猛然觉得自己是从一个曲折幽深的涧壑攀到了一个高大的山顶平台,眼前的世界豁然光大明白起来。浓郁的海派文化氛围,独具特色的海派书画风格,都给他带来极大的心灵撞击。他一刻不闲地拜名家,访师友,砚前观墨,纸上学书。多次得到海派大家周慧珺,周志高,蔡国光的指点,受益匪浅。而海上书画研究院院长杨华耀更是经常耳提面命,临案示范。
青年书法家王世李作品选
  同时,王羲之,诸遂良,颜真卿,赵孟頫的楷书,吴之让的篆书,张迁的隶书,怀素,张旭的草书,米芾,王铎的行书,他更是不敢稍加懈怠,灯下悟读,笔尖摹追。在多年的师法众家,博采前贤之后,最终他选择了二王、米芾、王铎作为自己书艺前行的方向。有人说,选择法帖,就要像看菜谱点菜一样,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点。这个比喻看似有点粗鄙,但却道出了学习书法的真谛,因为只有自己真心喜爱,才会更容易接受,并行之终远。王世李觉得自己最喜欢,最适合的还是二王、米芾、王铎法势风格。
  在上海十多年的学习中,书法大家赵社英,倪进祥两位先生的点拨,对王世李的帮助最大。先前他临摹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尽管也学得很像,但总是觉得是在照葫芦画瓢。摹其形,而不能得其意,更无法得其神。赵社英先生要他先过王羲之和褚遂良的《圣教序》这一关,学好《圣教序》也就找到了进入《兰亭集序》的入口。只一点拨,便让苦寻其门而不得的王世李醍醐灌顶,焕然洞明。
  对书法与生俱来的热爱,极高的天赋,和超乎常人的勤奋,让王世李的书法成就在星河璀璨的书法世界里,慢慢地清晰出自己的一份光明。王世李的书法路子走得很传统,他的作品看上去不够苍古,不显雅拙,也不见丑趣,更不见一点奇险怪异。因此注定了他无法占得一星半点的机巧和便宜,体势笔意必须处处见真章,显内功。他在努力地向着先贤的大造化一步一步踏实地跟进,并且,也在追摹的同时渐渐地结出自己的风格识别和符号。他的书法,无论是小楷,行书或草书,赏读之下,都有一种诗画迎人的愉悦感,深具晋人的“清通简要,意韵清远”境界,甚至有点王维空山新雨,明月松间的禅意。而他的大幅行草则隽逸奔放,烟霞满纸,呈现的是一种天闲万马的自由界。很多人喜欢他的字,觉得看起来端庄大气,清新雅正,给人一种心气平和,内心宁定,呼吸清畅的感觉。


青年书法家王世李作品选
  王世李的书法成就开始在上海滩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前不久他的隆菲艺苑成立和海上书画研究院奉贤分院的揭牌,就吸引了上海数家主流媒体的关注和采访。一些收藏家和文化经营机构也分别主动在奉贤、嘉定、和普陀区为他免费设立环境舒雅的创作室。而上海的安徽商会,更是把王世李视为安徽和滁州的骄傲,不仅着力推举,而且多次把他的书法作品作为珍贵的礼物,用于高端交流。王世李不愿向人们介绍他多次省级,国家级获奖,或多次入刊,入展的经历,他觉得作为一个书法家,最好的,也是最紧要的是写好他的下一幅字。
  王世李会继续行走在墨斗和砚池之间。在他的眼里,点、线、面是构成大千世界最基本也最奇妙的元素,值得他用一生去追索,探求。
  作为一个书法家,人们看好他的未来。因为和他家乡的那条叫青春河的名字一样,刚过不惑之年的他正年轻。眼下他的书法作品更多呈现的是一种青春美,一旦进入老辣圆熟,成就将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