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派著名画家王东常: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

齐派著名画家王东常

作者与授业恩师、著名画家齐良迟先生合影
他从事绘画近四十年,潜心研讨齐白石艺术,始终以齐白石说过的:“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作为绘画指南,一丝不苟地临摹齐白石老人作品,又去大自然细心观察并为万物写生,在用笔、用墨、用色上狠下功夫,不断地探索、总结。
他的作品得到了恩师齐良迟先生的肯定,并题:“白石门下湘人画虾东常仁弟第一人。”还说东常画的这些鳜鱼,可贵就可贵在活动,可贵在形神俱佳呀。白石老人嫡孙、第三代掌门人齐展仪先生曾题:余以为若论当今大江南北画齐派风格花卉之我辈能得白石老人身手造化者亦唯东常先生矣。著名画家何海霞写道:“甲戌春三月观王东常先生画虾乐图,生动有趣,得白石老人之神妙,所见者以王君写虾为最佳也。”著名画家范曾看到王东常先生的群虾图后,连声称赞,并提笔写下:鳞光一片来,信是真龙种,齐璜(齐白石)有后,薪火可传也。天津美院著名教授王学仲、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主任杜滋龄的评价是:“观东常先生之作,得白石老人法,气韵生动,笔墨舒畅,此为佳作也。”著名书画金石家韩天衡先生观画后题:“展纸一片浩淼,湖虾壳青肉好,湘潭后继有人,艺与寄萍比高。”在上海作画时,九十高龄的著名画家赵宏本看了王东常的作品后称赞道:“留得三江清淡水,写尽齐氏笔下神。”
王东常先生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并在大连、青岛、厦门、广州、长沙、兰州、北京、台湾、新加坡等地开展各种活动及不同类型的画展,其作品在海内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并被很多收藏家收藏及知名的齐白石、徐悲鸿、李苦禅、刘海粟和蒲松龄等纪念馆收藏。
画虾人的功夫
早上四五点,七十岁的王东常就起床了,在可以看到湘江晨景的视野里,他感觉清凉而平静,漱漱口,开始提笔画画。这是他的习惯。来拜访的这天,他刚因晨起偶感风寒,曾在医院工作的妻子曹丽华提及此事,语气略带呵护的责备。
他画室门口的匾额上题着“齐荣馆”三字,是1993年王东常正式叩拜齐白石第四子齐良迟为师时,齐师所题赠,寓意称王东常是齐家的光荣。落款处写着:“东常仁弟悬壁。”
王东常又有几幅近作挂起来与我们一同观赏。有虾、鸡、鳜鱼、鱼鹰、猴、荷花等,笔下世界丰富,形神各异,却都有白石朴拙的野趣。他画的虾子色泽透明,活似在水中游动,虾的身体用写意笔法,两只前脚多用枯笔,威武而有顽趣,两根须子长而飘逸。这些虾子有的脚爪只只伸展舒张,有士兵挥刀的威武;有的则蜷曲着身体,用墨很重,像在观察形势、伺机而动。在王东常的心中,这些虾彼此之间是有联系的,他把笔下的动物拟人化。
齐白石曾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成了齐派及众多绘画者的师教珍言。这似与不似之间的度如何把握,却是区分“家”与“匠”、艺品高低的一门学问。画虾者众,王东常作为齐派的嫡传弟子,许多人都知晓齐良迟对他有“白石门下湘人画虾第一人”的盛赞,却鲜少知道他学虾的过程。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王东常刚在齐良迟门下学画不久,他将自己画的虾拿与老师指点。齐老说:“画好虾不容易,全国画虾的人太多了,湖南就有不少,而虾画好了,笔墨功夫就有几分了。我画虾的时候你要细看,同时要养些虾观摩形态、神韵。从现在起,不画别的,只画虾,每天坚持几个小时,连续画两年再给我看。”王东常回到湖南,无分寒暑,白天工作,晚上画到凌晨1点。那时没有空调,他夏天穿着短裤,汗流浃背,冬天冻得双脚冰凉,不知用了多少纸墨。这样画了两年,才将画再送到老师面前,齐良迟这才露出笑容,说功夫不负有心人,遂提笔写下:“白石门下湘人画虾东常仁弟第一人。”后来老师才同意他画其他的东西,依然按照此法,集中精力一样样地画,直到满意为止。所以今天,王东常不拘于画虾,花卉、鸡、鳜鱼等五六十种动植物都见功力,确是扎下了深厚功底。
齐良迟的儿子齐展仪是王东常的师兄,他称王一丝不苟地临摹白石老人的作品,又去大自然细心观察写生,这样多少年下来,方将白石老人一生的经验,尤画虾的技法烂熟于心。“他笔下的齐派虾,真达到似与不似的境界了,可以说我这个齐姓人都自愧不如啊!”

齐展仪回忆1997年,他与父亲作客王东常家,席后同看王的近作,父亲指给他看其中的一幅红菊花:“你看东常画的红菊,从着色到用笔都已经是白石老人的绘画特色了,画得很传神。你再看那幅《鳜鱼图》,白石老人曾说'画水族最难得活动'。东常画的这些鳜鱼,可贵就可贵在活动,可贵在形神俱佳呀!看来当初我认定他有画才之能,把他收在门下,前几年又聘他为齐白石艺术研究会的副会长,我不能不算是个伯乐吧!”说完哈哈大笑。
王东常提笔画画,常常忘记时间。有时候画得眼睛不舒服,他错把风油精认作眼药水,随手拿起就往眼睛里点。妻子喊他休息,他才发现已经十一点,脚站得不舒服了。
王东常在谈话中,一直强调“继承”,创新建立在继承基础之上。他说如同爬岳麓山,山还没爬上去过,就要发明条新路?须得把岳麓山反复走过,才能开辟出新路来。这也是有人曾质疑他的地方,为什么不辟新路?“传承白石老人,同时又有自己的心意和人生经验在里面,这已经很难得了。不一样就是开创新路子?先运用自如才能有自己的灵感出来,没有积淀和继承搞出的东西就死了。”他认为继承最重要的,是学习齐白石的为人。2007年齐展仪即评价王东常,“虽仍属重在继承,而可贺的是,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在创新的地平线上,已隐现出一抹晨曦……”
在王东常画册序言的末尾,齐展仪写下这段话:“我的父亲和我与王东常先生相处,计30年有多的艺术人生了。我们父子不单对其人修养之高尚,情义待人之至重,深有了解。同时一致认为他的艺术,是属于智者慧者。王东常先生聪颖天慧,而可贵者,乃其笔下竟毫无轻薄飘浮之媚,一派拙古苍辣,而又无蠢笨之嫌。若悬壁上再三看,仍令人喜其余韵浓重隽永,绝非笔墨无物之市井谋箪瓢之匠人类。”

1982年,北京跨车胡同白石老人故居,王东常以老乡身份拜访了齐良迟、齐展仪父子,王回忆那次见面,他不到一个钟头就离开了,但父子俩给他留下朴实、平易待人、勤耕艺术的印象。在王东常的回忆文章中,30年一幕幕的交往历历在目,从最初的不安、忐忑、拘谨,到后来深入交谈,视如父兄,以及齐家父子对他为人作画的影响,令笔者读来,也不禁感佩。
王东常的老家湖南湘潭茶恩寺于家村,与齐白石故里花桥汤家大屋,同属一个村,走山上小路过去只要5里地。父母都是农民,那里孩子的生活大抵相近,抓鱼虾、喂鸡、放牛、捉鸟,王东常很有绘画天赋,看到什么,几笔就画得很像。父母鼓励他向齐白石学习,齐的故事,对一个生活环境相近、爱好画画的孩子有种亲切感,也是种激励。
王东常1968年考上北京国际关系学院,他经常去美院、故宫博物院观摩名家作品,那时他就开始临摹齐白石的画,只要看到书上有齐白石的哪怕一幅画,他也会把整本书买下。
1972年他自愿调回湖南南岳区政府工作,结识了许多艺术家,仍不忘绘画。工作中,王东常曾两次接待过齐良迟父子,但是并没有深谈的机会。直到1987年,齐展仪到南岳,与王东常进行了一次深谈,两人很投缘,王遂提出拜师的想法,齐展仪看了他现场画的人物和虾,答应将之引荐拜父亲齐良迟为师,并得到齐良迟的首肯确立师生关系。王东常终于实现了自己多年的心愿。1993年5月25日,正式磕头拜师。
齐良迟父子多次受邀回到湖南湘潭等地,临走前都是悄悄把房费结清,不让王东常声张。在外接受招待,齐展仪总是说,人家看重我们,我们千万不能贪求奢华,铺张浪费。
有一次齐良迟就住在王东常家里,关起门来,教湖南的师兄弟们画画,讲授绘画知识和做人的道理。王东常形容老师,不善言辞,不爱溢美。上世纪九十年代还穿着中山装,为人朴实诚恳。齐良迟喜欢吃湖南的寒菌,王东常每年都会想法做好送到北京,有次一大早买的因为没有密封好,菌子出了问题,夫妻二人又开车到南岳买来重做。
2003年恩师辞世。“在与老师21年的交往中,我待老师如父,老师视我如子”,王东常说。
一次王东常与齐展仪共同受邀去山东作画,从湖南到北京,当晚王东常就感冒了,第二天清晨乘车去山东,上车后,齐展仪拿出准备好的感冒药和温开水,让王服下,并让他好好躺着;聚餐时照顾王东常的南方口味,齐展仪也会为他特别安排一两样菜。
齐展仪与祖父齐白石共同生活19年,对老人用过的颜料、纸张、印章、用笔都有研究,齐家自己研制的颜料,颜色鲜艳,齐展仪常与王东常分享。后来他劝王东常到北京创作,环境更好,并将居所一应安排妥当,还运来画案、电视、床铺等,让王东常夫妇十分感动。
齐展仪一生不慕虚名,全国政协委员、北京齐白石艺术研究会会长等职,他一概谢绝,“我爷爷和我是两码事,我不能用爷爷的光环套在自己头上,我是画画的,就一心一意把画画好,多留点时间研究爷爷和父亲的绘画艺术。”
齐良迟父子也很看重王东常为人实在、正直、重情谊,因此才同意收他为徒。王东常说:“30年来,我知遇并结交了恩师齐良迟先生和师兄齐展仪先生,此生知足矣。”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