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想念王火

2015-09-08 10:31:09来源:北京日报

打印 字号: T|T
    肖复兴
    在成都,老作家中有百岁老人马识途在,一览众山小,其他的老作家显得都像小弟弟,很容易被遮蔽。其实,在成都还有一位老作家,今年91岁高龄,是王火先生。
    王火再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是他的新书《九十回眸——中国现当代史上那些人和事》出版,恰逢今年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当年,刚刚从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21岁的王火,凭着他年轻的一腔热血和良知,采写了南京大屠杀和审判日本战犯和汉奸的新闻报道。
    1947年,他在上海《大公报》发表了《被侮辱与被损害的——记南京大屠杀中的三个幸存者》。这三个幸存者:一个是南京保卫战的担架队队长、国军上尉梁廷芳,一个是十几岁的小孩子陈福宝,一个是被日本兵强奸并残酷毁容的姑娘李秀英。可以说,王火是第一位报道南京大屠杀的中国记者。
    1947年,我刚出生。
    1997年,我第一次见到王火。他已经73岁,但我一点看不出他有这样大的年纪。他身材瘦削,身着一身干练的西装,更显俊朗挺拔。一看就是一介书生,温文尔雅,曾经血雨腥风的岁月,似乎没有在他的身上留下一丝痕迹。那时,我们一起去欧洲访问,他是我们中国作家代表团的团长。他的三卷长篇小说《战争与人》刚刚获得茅盾文学奖,但是,看不出一丝春风得意的痕迹。他是一位极谦和平易的长者。
    那一次,我们一起访问了捷克、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以及奥地利。我和他一直同居一室。他步履敏健,谈吐优雅,颇具朝气。在捷克,我向他提出希望能够到音乐家德沃夏克的故居看看,但行程没有安排。他知道我喜欢音乐,便向捷克作协主席安东尼先生提出,希望满足我的这个愿望,年过七旬的安东尼先生亲自开车,带我们到布拉格外三十公里的尼拉霍柴维斯村。那里是德沃夏克的故居,房前是伏尔塔瓦河,房后是绵延的波西米亚森林,是我见到的捷克最漂亮的地方。
    在布拉格,王火先生向我们提议,一定要去看看丹娜,为她扫扫墓。那时候,我学识浅陋,不知道丹娜。他告诉我,和鲁迅有过交往并得到鲁迅赞扬的普什科是捷克的第一代汉学家,丹娜是捷克第二代汉学家,对中国非常有感情,编写了捷克第一部《捷华大词典》,翻译过艾青等作家的作品。可惜,1976年车祸丧生。这二十多年以来,一直没有中国作家看望过她,咱们是这二十多年来捷克的第一个中国作家代表团,应该去为她扫扫墓。那一天,布拉格秋雨霏霏,我们跟着他,倒了几次地铁,来到布拉格郊外很偏僻的奥尔格桑公墓,找到被茂密林木和荒草掩盖的丹娜的墓地。我看见雨滴顺着王火的脸庞和风衣滴落,还有他的泪滴。我发现他是极其重情重义的人,即便是对素不相识的丹娜,也寄托着一份真挚的情感。
    印象最深的是在维也纳。到达时已是夜幕垂落,车子特意在百泉宫绕了一个弯,让我们看看那里美丽的夜景,然后驶向前面的一条小街。堵车像北京一样,车子不得不停了下来,我们只好隔着车窗看夜景。王火一眼看见车前一家商店闪亮的橱窗,情不自禁地叫道:我女儿也来过这里!这让我有些吃惊,吃惊于平常一向矜持的他,竟然叫出了声;也吃惊于我们都是第一次来维也纳,他怎么就这么肯定这里一定是女儿来过的地方?他肯定地对我说:我女儿去年来过维也纳,就是在这个橱窗前照过一张照片!我知道,他的小女儿在英国。橱窗明亮的灯光,在他的眼镜镜片上辉映,那一刻,一个父亲对女儿无限的情思,毫不遮掩地充满在他的眸子里。
    一晃,十八年过去了。这中间,我们偶尔通信,彼此问候,更多是他读到我写的一点东西之后对我的鼓励。
    这期间,我听成都的朋友对我讲起,他跳下水救一个孩子而使得自己的一只眼睛失明。这样舍己救人的事情,他从来没有对我透露过一丝一毫,他实在是一位心胸坦荡而干净的人。
    这期间,对他的打击最大的事情,是他的夫人凌起凤去世。他对我说过,他的夫人是民国元老凌铁庵之女,正经的名门闺秀,他们的爱情在他的新书《九十回眸》中有专门的描述,可谓乱世传奇。当年,夫人在香港,为和他结婚佯装自杀,才能够回到大陆,两人终成眷属,算得是蹈海而归。日后的日子,跟着他颠沛流离,对他支持很大,他称她是自己的“大后方”。
    去年年初,曾经寄他两本我新出版的小书,其中一本《蓉城十八拍》,是专门写成都的。在成都赶写这本书后马上去美国,行色匆匆,心想下次吧,便没去看望他。他接到书后给我写了一封信,责备我道:“惠赠的两本书里,出我意外的是《蓉城十八拍》。看来您是到过成都的,在2012年。您怎么没来看看我或打个电话给我呢?我可能无法陪您游玩,但聚一聚,谈一谈,总是高兴的。您说是不?”
    在同一封信中,他这样说:“匆匆写上此信,表示一点想念。我身体不太好,但比起同龄人似乎还好一些。如今,看看书报,时日倒也好消磨,但人生这个历程,在我已经是快达到目的地不远了。”读到这里,忍不住想起暮年孙犁先生抄录暮年老杜诗中的一联:雕虫蒙记忆,烹鲤问缠绵。文人老时的心情是相似的:记忆自己的文字,想念远方的老友。我的心里非常难受,更加愧疚去成都未能看望他。王火先生,请等着我,下次去成都看您。我从心底里祝您长寿,起码也要赶上您的老友马识途,超过百岁!
    写完这则短文,眼前总是浮现王火的身影,心里久久静不下来,接着写了一首小诗,遥寄王火先生,以释远念:
    九十回眸雨后晴,当年挥笔在南京。
    白头痛说忠和义,碧血惊书战与争。
    老树已随双凤舞,大山犹见一江横。
    蓉城春色来天地,依旧文章火样情。
    这里说的“双凤”,指的是他的两个女儿。如今,他都已经有了孙子和孙媳妇了。祝福他的全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