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王氏宗祠

2015-09-06 09:41:45来源:关西王氏

打印 字号: T|T
    祠堂,旧时又称为“祠庙”或“家庙”,多建于墓所,故把祠堂称为“祠室”。按《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祖。直到明朝,朝廷才开始允许老百姓建“家庙”。后来,祠堂多建于家族的聚居地或其附近。最早由于发族尚不多,便先置祠于宅中,随着族丁的繁衍,便开始专门建起宗祠乃至支祠。
    祠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从民俗学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千秋功过,于祠堂可见一斑;华夏祖先,从祠堂可知谱序流传。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传统文化不仅独特,而且渊源流长。祠堂文化作为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便开始萌芽,到宋代形成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发展到了高峰。从某种意义上说,祠堂文化的繁荣侧面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具体体现。
    祠堂一般分为两大类:姓氏祠堂(即族姓祠堂)、历史名人专祠(即历史名人纪念祠)。其中前者约占98%以上,在城乡均有分布,尤其在农村更为普遍。姓氏祠堂,有“总祠堂”和“分祠堂”之别(为行文方便,本篇统称为“祠堂”)。“总祠堂”是全宗族的祠堂,即大祠堂;“宗祠”和“支祠”属于“分祠堂”。无论建造“总祠堂”还是“分祠堂”,都是为了追祖德、报宗功,敦睦族谊,加强宗族的凝聚力,并更好地传承血脉、延续荣光。有人将祠堂的地位和社稷相提并论,足可见祠堂地位的重要性。
    由于宗族的凝聚力往往来自宗族的实力。在封建社会,等级森严,一人得道,同族皆荣,祠堂的规格也遵循王法制度,族中有人金榜题名或“青衣换紫袍”,那么这个宗族建造的祠堂就能“竖旗杆”、开“三山门”、设置“门当户对”,各种设置还要与其官位相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