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彦晖:中西医结合就是“黄金搭档”

2015-09-04 13:27:23来源:海西晨报

打印 字号: T|T
    晨报记者曾昊然
  刚见到王彦晖,他就给记者讲了一个“和氏璧”的故事。他说,楚人卞和为了证明璧的价值,即使无罪而受刑辱,仍坚持证明其价值,“中医就像和氏璧,尽管会面临不少困难,但我仍坚持在中医之路上行走”。本期名医周刊,为您讲述中医王彦晖的医者故事。

  刚学医也曾动摇

  1961年,王彦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1978年,他被福建医科大学录取,随后中医学院复办,他便去了福建中医学院(现福建中医药大学)学习。

  然而,刚进入象牙塔的王彦晖也经历了阵痛期,“在读高中时,接触到的都是数学、化学、生物、物理等,一下从数理化到阴阳五行,刚开始自己很不习惯”。

  带着对中医学的半信半疑,王彦晖开始了中医学的课程,“那时候整个学校只有一间教室,179个人挤在一个班里上课”。

  年轻好学的王彦晖并没有让阵痛期持续太久。学期结束了,他回到厦门市中医院的针灸科实习,碰到了一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并伴有遗尿症,“解开裤子就是一股尿骚味,他之前去了很多医院,都没治好”。

  在中医院老师的指导下,王彦晖为病人进行了麦粒灸治疗,效果很好。患者家属感激地说:“你们真厉害,一下就把我母亲的遗尿症治好了。”从那时起,王彦晖对中医的认识开始逐渐产生变化。

  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实习期间,王彦晖还遇到了一个一直拉肚子的病人,用抗菌素治疗一直不见疗效。王彦晖建议带教医生可以尝试中药治疗,在经得医生同意后,王彦晖为病人开了中医汤药配方,病人服用后就好了。渐渐地,王彦晖爱上了中医学。

  “胡子论”不是真理

  在中医医生的圈子内一直流传着“胡子论”的说法———胡子越长,年龄越大,水平越高。王彦晖笑着说,这种说法并不是真理。

  1992年,王彦晖利用暑假期间来到马来西亚坐诊,一天下来看了60多个病人,“忙到连喝水都没时间”。1999年,他作为厦大中医系的主任带队去香港临床实习。第一个星期一天只有个把病人,但是从第二个星期开始,病人突然多了起来。后来,王彦晖了解到,原来是之前他为一个教会的义工治好了常年的顽疾,那个病人将他的医术口口相传,人就多了起来,“作为中医,真正重要的还是看病的能力和疗效,与胡子长短无关”。

  正确认识中西医

  “许多人把中西医放在对立的位置,仿佛二者天生就是敌人,这种看法是错误的。”王彦晖表示,现代中医也在不断发展,要正确认识中西医。

  十多年前他曾接诊过这样一位年轻的女病人———被诊断出得了肝癌,进行西医手术治疗后,不幸癌症再次复发,就在家里人都感到绝望时,她找到了王彦晖,通过中医治疗,癌症得到了控制,没有再复发,活到现在依然健康。

  王彦晖表示,以“癌症之王”的肝癌手术为例,单纯用西医治疗法,5年生存率非常低。但是如果配合中医,复发的几率降低很多,5年生存率提高,“中西医结合起来就是‘黄金搭档’,应该辩证地看待中医的优势和不足,与西医取长补短,才是发展的根本”。

  中医要多实践

  王彦晖不仅是一名医者,还是厦大医学院的副院长和老师。

  2004年,厦大医学院把中医和西医合并在一起。厦大中医系具有悠久的海外教育历史,由于海外中医不可以用西药,因此厦大中医系特别注意理论联系实践,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重视纯中医的临床实践能力培养,这些举措,都让厦大医学院的学生受益匪浅。

  王彦晖说,平常他会给西医的研究生讲些中医的知识,“西医不懂中医,不是一个全面的医生”。他同时告诫中医的学生,要早接触临床,不要停留在理论上,要抓紧一切机会跟随中医老师临床实践,才能将所学的理论知识验证于实际。

  名医名片

  王彦晖厦门大学医学院副院长,中医学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同时兼任教育部中医药教学指导委员会成员,福建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厦门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