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友明《太原王氏族谱》第十三次重修序

2015-08-22 14:55:10来源:临汾 王友明

打印 字号: T|T
王友明•《太原王氏族谱》第十三次重修序
    族谱有别于家谱、宗谱,它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迁徙发展及宗族人物世系传记的记录,是研究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史料。它产生于上古时期,完善于封建时代。先秦时,有《周官》《世本》等谱学通书,秦汉后有《帝王年谱》《潜夫论•志氏姓》等谱牒著作。至魏晋南北朝时,门阀盛行、谱学大兴,形成了一门研究姓氏、贵族门第的宗法修谱学说。隋唐宋后则私家修谱盛行,遍布各家各族。近4000年来,族谱在不同时代显现出不同的形态,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虽经岁月浸蚀,流传至今存世的,也至少有3万多种,是除国史、方志之后的又一种史书,其内容价值,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研究和认识。
    据不完全统计,就王氏一族,现传世之族谱,也有几千部以上,近来出版的《中国家谱综合目录》所载海内外各大图书馆就存有《王氏族谱》500多部。那么王氏最早的一部族谱是谁?于何时修撰的呢?由于历史的原因现在已不得而知。但《王氏族谱》是目前在历史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族谱。目前我们所考证族谱一词最早见于六朝时刘孝标著述的《世说新语》一书中,此书曾大量引用过《王氏家谱》,唐初李善的《文选注》也引用了《王氏家族》,那么至少可以断言,《王氏族谱》必定形成于南北朝之前,东晋员外郎贾弼就曾为天下18州700多个著名家族作谱传。琅琊王氏、太原王氏、东海王氏都名列其中。由此看来,自晋以来王氏修续族谱已在各地王氏族人中广泛发展开来。我们的王姓系山西太原王氏祖脉,亦有必要经常重修族谱,传承族谱。
    姓是起源于原始氏族社会的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华民族许多姓氏从山西开宗立姓,目前可查的就有40多个,张王李赵遍地刘,中国五大姓之中,就有张、王、赵3大姓发源于山西。
    经过我数次在太原晋祠王氏博物馆、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家谱研究中心,对有关王氏家谱资料进行核对与考证,以及在网上多方查阅有关资料,并详细查阅了《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资治通鉴》《二十四史》《王氏通谱》《太原王氏》《王氏宗谱》等多种有关资料,我们这支王氏的确系太原王氏祖脉。晋祖之前的世系与1988年出版的《太原王氏族谱前续》中记载的毫无二致。晋祖之后的世系一线谱是:(1)晋(字子乔)——(2)宗敬——(3)凤(字仕蠲)——(4)覃(字智瑜)——(5)渠(字恙)——(6)丰(字颖)——(7)芝(字荣)——(8)亿——(9)错——(10)贲——(11)渝——(12)息——(13)恢——(14)亢——(15)颐——(16)翦——(17)贲——(18)离——(19)威——(20)志——(21)珣——(22)言——(23)嶹——(24)嵚——(25)彝——(26)勖——(27)励——(28)霸——(29)殷——(30)亥——(31)岱——(32)卓——(33)述——(34)懋——(35)宏——(36)纳——(37)铨——(38)隐——(39)寓——(40)牢(又名罕)——(41)秀——(42)玄则——(43)焕——(44)虬——(45)彦——(46)杰——(47)隆——(48)通——(49)福畤——(50)劭——(51)茂叔——(52)仲辉——(53)文嗣——(54)彦舒——(55)廷宗——(56)珍——(57)怀——(58)恕——(59)森——(60)廷璋——(61)弘——(62)铭——(63)琬——(64)鉴——(65)进——(66)钦明——(67)安——(68)信——(69)孝礼。
    始祖晋,约生于前565年,卒于前549年。黄帝的第42代后人,东周灵王姬泄心的太子,本名姬晋,字子乔,人称太子晋,又名王子乔。因其与父王在治洪策略上发生分歧,被父王一怒之下废黜(chù)为庶人。太子晋被废黜后,内心非常苦闷,不到3年,就抑郁而终,年仅17岁,葬于今河南省偃师市府店镇的缑山。王子乔去世后,他的儿子宗敬后来出任司徒,有感于周王室日益衰微天下大乱而辞官离开洛阳,避居于平阳,因是王者之后,时人称之为“王家”,于是以王为姓。后人尊王子乔为“系姓始祖”,王宗敬为“立姓始祖”。晋祖前世为姬姓,后世为王姓。王子乔位居《王氏通谱》第1世,王宗敬位居《王氏通谱》第2世。
    威祖,字武,离祖次子,约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年)出生,秦左长史,避秦乱先迁琅琊,复迁太原广武,仕汉为扬州刺史,为太原支王氏始祖,子孙散居各地,位居《王氏通谱》第19世。
    霸祖,字儒仲,励祖子,生卒年不详,太原郡广武(今山西省代县西南一带)人。东汉隐士,少有清节,及王莽篡位,弃冠带,绝交宦。建武中,征到尚书,拜称名,不称臣,隐居守志,茅屋蓬户,连征,不至,以寿终,为太原王氏开基始祖,位居《王氏通谱》第28世。
    通祖,隆祖次子,字仲淹,生于隋文帝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卒于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时年34岁。谥号“文中子”,隋朝河东郡龙门(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镇通化村)人,位居《王氏通谱》第48世。
    福畤祖,通祖三子,约生于隋大业十一年(公元615年),卒于武则天长寿三年(公元694年),享年79岁,绛州龙门(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镇通化村)人。仕唐,历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任交趾、六合二县令,为齐、泽二州长史。共育七子:勔(mian)、勮(jù)、勃、助、劭、劼(jié)、劝,位居《王氏通谱》第49世。
    勃祖,字子安,福畤祖三子,生于唐永徽元年(公元650年),卒于唐仪凤元年(公元676年),年仅26岁。唐代诗人,绛州龙门(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镇通化村)人,麟德初应举及弟,曾任虢州参军,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以诗文齐名,并称“王杨卢骆”,亦称“初唐四杰”,位居《王氏通谱》第50世。
    劭祖,福畤祖五子,绛州龙门(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镇通化村)人。少年颖悟,善属文,唐垂拱初年,拜博士官,后因武氏乱政,遂退居田里,老病即终,位居《王氏通谱》第50世。
    孝礼祖,信祖四子,生于元末,卒于明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原居山东福山县,例封定远将军。明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秉承皇命,由福山县迁馆陶县东北常氏庄,系晋祖第69世孙。
    不管王氏子孙在哪里,这部对于研究我族迁居的历史沿革具有很大参考价值的族谱,时刻都会把大家的心紧紧地联结在一起。我们王氏祖辈素有“四义”之族风,为传承族谱,弘扬族风,我建议重修族谱之时,一要将既包含老谱中的积极因素,又具有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八荣八耻”载入族谱,以此成为我们王氏子孙共同遵守的新准则;二要本着淡化封建宗法意识,强化新思想,新观念的原则,以新资料、新形式作载体,科学设置篇目,缜密引证史实,摒弃“女子不准入谱”的陈旧规条,将相关女性内容增加入谱,详记人物业绩,收入家谱要事,以体现对道德文风的重视与男女平等的思想观念。
    虽然我离开家乡37年,对故土生地、对《王氏族谱》仍然有着浓郁深挚的感情。因而,当孝礼祖第22世孙立贤转达族长之令,要我在王氏重修族谱之际,为之作序时,诚惶诚恐中,即刻唯命是听。故不揣以孱弱笔力写下这些浅薄文字,权且为序。
    晋祖第89世、通祖第42世、孝礼祖第21世孙友明谨誌
    公元2006年初秋于山西省临汾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