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读明·苏茂相《登崇阳楼谈刺史王潮遗事》

2015-07-26 08:58:00来源:泉州晋江王文杜

打印 字号: T|T

事定千年的求索——读明·苏茂相《登崇阳楼谈刺史王潮遗事》

  三王(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开闽是福建历史不能抹灭的一笔,它基本确立了今日福建疆域的范围,在族群的融合、文化的重构、政治的建制、经济的发展、海交的兴起等方面都有深沉的影响,史书赞誉不绝。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百解难尽,近日读明·苏茂相《登崇阳楼谈刺史王潮遗事》,“事定千年”颇含深意,言有尽,意无穷。

     鼙鼓中原沸似波,将军闽峤远横戈。
      匡扶无望唐襄武,保障差强汉尉陀。
      事定千年无战伐,时清万户有弦歌。
      英雄遗迹依稀记,暮倚高楼一啸过。

 战鼓在中原不断响起,将军远在福建的山岭间横刀立马。匡扶已中兴无望的唐王朝,成为保障弱势族群的汉尉陀。使福建千年都少有战事,百姓时和而万户弦歌。英雄遗迹只是依稀记在这里,时光已只能一啸而过。

 鼙鼓:大鼓、小鼓,这里指战鼓。沸似波:沸腾的开水又如波浪翻滚。闽峤:福建的山岭。横戈:横刀立马。唐末潘镇割据,为争地盘战乱不休,百姓深受其害,加之水陆灾害连年生产凋敝,纷纷背井离乡。三王就是在这时率领固始难民投奔王绪领导的寿州义军的。淮南义军后来受到蔡州节度使秦宗权的追迫不得不南逃,最终辗转入闽。

  在三王率领的义军入闽之际,大唐的统治者唐僖宗也受到农民起义军的追击而蒙难入巴蜀。三王“宁为开门节度使,不守闭门龙天子”一直以中原为正朔,承认其正统地位。本拟出交广入巴蜀以扶王室,后为保障差强的福建百姓免受暴政和匪乱而留下。汉尉陀:汉朝的南海尉赵陀。赵陀原是秦国将领因征战百越而留下,秦末大乱时割据岭南,建立南越国。由于他一直实行和辑百越的政策,促进了汉与越民族的融合,并把中原地区先进的文化带到南越之地,使南越得到了更好的发展,这里借以指代王潮。

 福建古称“七闽”是因周朝时臣服于周天子的较大部落有七支,后来越国败于楚国南迁与闽人融合。汉时,他们因支持汉高祖而建立闽越方国,又因对抗汉武帝而被徙于江淮间。晋朝以后每逢中原战乱都有汉人南下,唐初当年未被迁尽的闽越遗民与不断南下的汉人发生冲突,史记为“闽獠啸乱”。公元669年唐朝派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府兵3600入闽平叛,后来陈元光上书“周官七闽,宜增为八,请建一州泉(今福州)、潮间,以控岭表,委刺史领其事。”朝庭又加派58姓军校驰援,增设漳州(686年)。三王入闽因受泉州人民的恳请而留在福建,王审知后来接王潮位任威武军节度使,治理福建长达40余年,福建人口大增,汉人已占据主导地位(唐元和年间福建人口74467户,宋太平兴国467815户),文风之盛冠十国。更因闽中诸子的智慧和对大宋的忠诚,使宋太祖赵匡胤都认为福建人是(文明进步的)人从王审知开始。他亲题“八闽人祖”,福建人自此华丽转身。这与汉赵陀开发岭南确有异曲同工之处。

 唐元和年间漳州共1343户,辖二县漳浦、龙溪,龙溪还是后来从泉州划拔过去的。使漳州汉人口大量逃离的原因是以农耕定居为主的汉人常受到崇尚武力、渔猎为主不时迁移的土族人的破坏。泉州情况较好,它有城池、汉人多、经济强,甚至唐初就有黄守恭这样的桑园主,有林銮这样航行占城、三佛齐的海商,汉文化已相当浓。但唐末它也处于州官暴政匪乱不断之中,所以乡绅耆老一合计——迎请三王。也有人说福建与淮南道素有渊源,正是早年入闽的淮民促成三王留在泉州。五千义军自此与泉州百姓一起开荒种田、兴修水利、发展生产,三王在泉州的成功又为福州百姓所力邀,进取福州最终拥有全闽。从感恩、互助的开始使福建变得更为崇善、包容、开放,更为团结、奋进。从历史记载中可以看到三王对待化外之民是“化战壘为良畴,谕编亡于仁义”;对待不断南下的难民是“借其耕牛,完其庐舍”;又设院招贤,以求中原士子;“放舟南洋,招徕海中蕃商”;睦邻保境与南汉和吴越均有和亲。因此中原的汉文化、福建的本土文化、海外交往引入的商人文化在福建都能共生同存。文化因此多元而互动,海纳百川的胸怀使它即能有标新立异的思想又易以求同。战伐因而也少了。

 诗人最后说王潮的遗迹只是依稀的记录在崇阳楼上,用“暮”来表示:日已暮,显示时光、岁月的久远。时光都只能“一啸过”,留给读者的是无尽的追思和求索。

 苏茂相(1567—1630年)是泉州人,出生于书香门第,26岁即连捷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刑部上书,参与万历版《泉州府志》的编修,是一个真正了解泉州历史、有资格谈论泉州的文化大家。他研究深入透切,视界开阔,对待事物的态度也更为客观。文路清晰、言语朴实易懂。

 “事定千年”用文化(精神)探寻社会变革的玄机,勾勒出历史发展清晰的轨迹。稠山谷瘠、偏居东南的福建在明太祖朱元璋的眼里仍是富庶地,身在大明的苏茂相对比着三王入闽时的社会状况和此后的社会变化,发出的断言充满着对文化形成的自豪和对文化传承的自信。是苦难使义军与百姓紧紧地走在一起,“性本谦恭,誉蔼乡曲,善于和众,士多归之”的王潮成了他们的带头人。苦难没有将他们击溃,反而使每个人的人格得到升华,铸就了开闽精神,走出了闽疆开发的新天地。正是一个个人的历史,一代代人的传承,才构成每个家族的历史,构成福建的历史。

 千年已降,福建与周边相比战争是少了许多,用历史考究文化,以现实化的思想,当年造就的开闽精神的真谛和意义难能可贵。早在清·乾隆甲子年(1744年)福州的闽王祠就挂上了“开闽第一”的匾额。说开闽王氏其实还有王彦复、王彦英、王想等支系,而当年随王氏入闽的义军将士有五千人,仅从方志、家谱中辑录下来的就有93姓270多人。而当年参与迎请、辅助王氏的福建本土望族更是数倍、数十倍于义军。以后又不断有中原士民和海外蕃商为文化及福建经济的发展所吸引,加入闽疆开发的行列中来。与苏茂相同朝为官的明礼部尚书叶向高就高呼“公(王审知)为祖极德,微独公族之荣,即全闽皆与有极耿光矣。”“开闽第一”正是无数望族对其先祖开发闽疆的集体追忆。寄托着百姓对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对历史的尊重和守望。

 精神决定了文化的气质和品格,精神是文化传承的核心,福建由福而建。

 崇阳门遗址位于现泉州市中山路的承天巷口与花巷口之间,三王在泉州时加筑子城,设四钟鼓楼,崇阳门楼即南鼓楼。“为泉郡命脉所系”,“后人祀王潮于此”。史载:康熙十三年(1674年)郑经由此进入泉州城,门楼俱毁。康熙二十年(1681年)提督杨捷重建,改城门为丽正门,楼名为禄蒸楼。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毁于火。郡人认为王潮属水,“禄蒸之名,有如先谶”。乾隆十六年(1751年)重建,“是岁雨泽愆期,民情皇皇,”“今乃版筑兴,而雨随降,”“二禾咸登大有,而斯楼适成。郡人悦是祥也,因名之曰喜雨楼”。故泉州现在仍流传有“南鼓楼火烧燃八面——代阅”。(“代阅”,即招摇得意、大家都看得到、看得明之意)。

 南鼓楼因拓建中山路而拆除,又有唐候(王审邽)献地千顷予承天寺,僧人两度为其建檀越祠,后祠废,现在王潮、王审邽的祭祀都并入闽王家庙(祀王审知)合称开闽三王祠。开闽三王祠在承天寺西畔,为因王氏与承天寺的不解之缘,仍被称为檀越王公祠。所以它即延续着泉州百姓对三王的情,又承载着王氏后裔尊祖敬宗的心,承天僧人对檀越王公的意,深藏的是开闽精神的魂。

 文脉千年传,血缘千年承,沿着先人的足迹,开闽精神依然是照亮我们前进方向的明灯;数典认祖,无数开闽望族的脉络与荣耀从不迷糊。        2015  4   15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