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启之:怀揣手榴弹夜袭日军碉堡

9月4日,记者前往永安村寻访老人未果,随后才辗转联系到老人。原来,老人现住在市区百纺小区儿子的家中。如今,85岁的他,眼不花、耳不聋,精神矍铄,说话儒雅大气。虽然饱受坐骨神经痛的折磨,语气很轻,但却显得格外铿锵有力。
“过去那么多年了,还能想起当兵时候的事情吗?”记者问。
“老想。打仗的事儿呀,这辈子都忘不了。”王启之打开了话匣子。
出生于1929年的王启之是沁水县嘉峰镇永安村人。家里兄弟姐妹9个,他排行老八,父母都是庄稼人。1942年—1943年,沁水持续大旱,半个月内,王启之家中就饿死了两口人。为了活命,1他只能沿街乞讨,还差点饿死。受灾荒影响,当时的沁河地区可谓饿殍遍野。而日军进入沁水后的暴行,让沁河两岸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
1942年秋天,日军在端氏镇槐庄村把百余名群众捆绑起来,分批推进两个窑洞中,然后用干草挡住窑洞口,将他们活活烧死。1943年10月的一天,日军闯进尉迟村,见人就杀,多人惨遭杀害或活埋,日军又把在尉迟村抓到的20多名村民连同从嘉峰村押来的50余名村民,一起拉到厕所边,用刺刀逼着人们跳进去,然后将厕所墙推倒,把乱石、砖头投入厕所,“尸体整整填满了两个茅(厕)。”老人说。
侵华日军的暴行,深深刺痛了王启之,他下定决心要拿起武器打败日寇,保家卫国。1944年秋天,年仅15岁的王启之投身到抗日的热潮中,成为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士敏独立团的一员。
当时,日本鬼子已经占据了高平、沁水、阳城等多个县,独立团驻扎在士敏县城(今沁水县端氏镇),离驻扎在高平老马岭的日军最近。老马岭是沁高两地的界山,地形险要,隘口处两侧山峰对峙,中间只有一条路可通车马。日本鬼子经常从这里出发,进入沁水县境内进行扫荡。
俗话说“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针对高平老马岭驻扎的日军数量不多的特点,士敏独立团经常发动袭击,目的就在于消除日军有生力量。1944年10月的一天,王启之所在的连队接到任务,夜袭高平老马岭的日军碉堡。作为全团最小的新兵,由于个子矮小,王启之没有领到梦寐以求的枪,只得到了两枚手榴弹。
当天夜间,王启之所在的九连,听到冲锋号令,就冲向敌人的碉堡。“敌人的碉堡大概高三四十米,外面还有一圈土围子。”王启之说,日军发现夜袭,刚开始很谨慎,只是还击,后来发现我军火力不够,竟然冲了出来,“这下子我的手榴弹就有用了,虽然力气小只扔了20多米,但是爆炸时也伤到了一个鬼子。”由于日军火力压制,在接到撤退的命令后,王启之和战友们一起返回了驻地。从那以后,王启之在战火中迅速成长,领到了枪支。后来,日本就宣布投降了。
随后,王启之参加了解放战争,且在解放侯马时,凭借出奇的枪法先后调至轻、重机枪班。1947年,王启之参加豫西伏牛山“牵牛战”,被炮弹碎片击中头部。参军多年,王启之先后四次负伤。
“大大小小打了80多次仗,这一辈子,活得值了。”王启之老人说。
人物简介
年龄:85岁
籍贯:沁水县嘉峰镇永安村
当年身份: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士敏独立团战士
现住址:沁水县嘉峰镇永安村
(文/本报记者 冯 通 图/本报记者 豆晓军)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