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启之:怀揣手榴弹夜袭日军碉堡

2015-07-22 10:23:29来源:太行日报·晚报版

打印 字号: T|T
    13岁时,因饥荒差点饿死,为了糊口只能沿街乞讨;15岁时,加入士敏独立团,怀揣两颗手榴弹,就跟着六七十个战友去夜袭日军碉堡。他就是抗战老兵王启之。

    9月4日,记者前往永安村寻访老人未果,随后才辗转联系到老人。原来,老人现住在市区百纺小区儿子的家中。如今,85岁的他,眼不花、耳不聋,精神矍铄,说话儒雅大气。虽然饱受坐骨神经痛的折磨,语气很轻,但却显得格外铿锵有力。

    “过去那么多年了,还能想起当兵时候的事情吗?”记者问。

    “老想。打仗的事儿呀,这辈子都忘不了。”王启之打开了话匣子。

    出生于1929年的王启之是沁水县嘉峰镇永安村人。家里兄弟姐妹9个,他排行老八,父母都是庄稼人。1942年—1943年,沁水持续大旱,半个月内,王启之家中就饿死了两口人。为了活命,1他只能沿街乞讨,还差点饿死。受灾荒影响,当时的沁河地区可谓饿殍遍野。而日军进入沁水后的暴行,让沁河两岸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

    1942年秋天,日军在端氏镇槐庄村把百余名群众捆绑起来,分批推进两个窑洞中,然后用干草挡住窑洞口,将他们活活烧死。1943年10月的一天,日军闯进尉迟村,见人就杀,多人惨遭杀害或活埋,日军又把在尉迟村抓到的20多名村民连同从嘉峰村押来的50余名村民,一起拉到厕所边,用刺刀逼着人们跳进去,然后将厕所墙推倒,把乱石、砖头投入厕所,“尸体整整填满了两个茅(厕)。”老人说。

    侵华日军的暴行,深深刺痛了王启之,他下定决心要拿起武器打败日寇,保家卫国。1944年秋天,年仅15岁的王启之投身到抗日的热潮中,成为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士敏独立团的一员。

    当时,日本鬼子已经占据了高平、沁水、阳城等多个县,独立团驻扎在士敏县城(今沁水县端氏镇),离驻扎在高平老马岭的日军最近。老马岭是沁高两地的界山,地形险要,隘口处两侧山峰对峙,中间只有一条路可通车马。日本鬼子经常从这里出发,进入沁水县境内进行扫荡。

    俗话说“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针对高平老马岭驻扎的日军数量不多的特点,士敏独立团经常发动袭击,目的就在于消除日军有生力量。1944年10月的一天,王启之所在的连队接到任务,夜袭高平老马岭的日军碉堡。作为全团最小的新兵,由于个子矮小,王启之没有领到梦寐以求的枪,只得到了两枚手榴弹。

    当天夜间,王启之所在的九连,听到冲锋号令,就冲向敌人的碉堡。“敌人的碉堡大概高三四十米,外面还有一圈土围子。”王启之说,日军发现夜袭,刚开始很谨慎,只是还击,后来发现我军火力不够,竟然冲了出来,“这下子我的手榴弹就有用了,虽然力气小只扔了20多米,但是爆炸时也伤到了一个鬼子。”由于日军火力压制,在接到撤退的命令后,王启之和战友们一起返回了驻地。从那以后,王启之在战火中迅速成长,领到了枪支。后来,日本就宣布投降了。

    随后,王启之参加了解放战争,且在解放侯马时,凭借出奇的枪法先后调至轻、重机枪班。1947年,王启之参加豫西伏牛山“牵牛战”,被炮弹碎片击中头部。参军多年,王启之先后四次负伤。

    “大大小小打了80多次仗,这一辈子,活得值了。”王启之老人说。

人物简介

年龄:85岁

籍贯:沁水县嘉峰镇永安村

当年身份: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士敏独立团战士

现住址:沁水县嘉峰镇永安村

(文/本报记者 冯 通 图/本报记者 豆晓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