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亮在朝中得罪了王导 在地方上得罪了大将

成帝对王导相当尊重
拦在庾亮前面最大的绊脚石是王导,职务是录尚书事,大致相当于现在国务院总理。庾亮是中书令,只是相当于中央办公厅主任。
庾亮当时职位上已不及王导,更惨的是,成帝不太喜欢他这个舅舅,反而和没有血缘关系的王导亲切。
成帝去拜访王导,就像小学生见到老师,每次先要下拜。给王导的诏书,都加上“惶恐地说”;假如有什么事情要咨询,上面则写“敬问”。每年正月初一,大臣们入朝,等到王导进来,成帝亲自起来迎接。
王导平时生活俭朴,家里没有多余的粮;不仅没有名牌服装,就是天冷了,都舍不得穿两件厚衣服。成帝偶然听说后很吃惊,立即派人送给他布万匹。
庾亮和王导的分歧
王导作为高官,当然也会维护王家的利益,培植自己的势力,但这并不是和庾亮的根本矛盾。
两人最大的分歧,简单概括就是:一个紧,一个松。
在大多数人眼中,庾亮是一个严肃的政治家。做事一板一眼,眼里揉不得沙子。庾亮认为:凡事讲规矩,执法要从严。王导执政太宽,对大族违法睁只眼闭只眼,是一味地“和稀泥”。
六七年前,刘隗也是这样的人。不同的是,刘隗是为了维护皇权,庾亮纯粹是个人性格。他一直身居高位,认为天下事总可以一刀切。诏书一下,所有的人都会俯首帖耳。
他讥讽指责王导: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不知不觉得罪了整个士族阶层。
任用了自己人排挤王导
此时,江州刺史应詹去世了。庾亮任命他最信得过的朋友温峤当江州刺史,这样温峤的职位丹阳尹就空了出来。
庾亮选派了自己的心腹羊曼。羊曼本人的声望也很高,出身于名门望族,是西晋开国元勋羊祜的侄孙。他上任后有一个经典故事。
当时文武百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不论哪个新上职,都要举办祝贺仪式——请客吃饭。羊曼请客的那天,来得早的人,可以吃到美味佳肴;来得晚的人,只能吃残汤剩饭。而且,宴席上最好的位置,谁来得早谁坐,不分贵贱。
同时,还有一个叫羊固的人,两人是老乡。当他上任临海太守的时候,请客一整天,不论来得多晚,都会受到热情相迎,都会吃到丰盛的美味佳肴。
按照现代人的眼光,羊固付出更多,待客更周全。但在当时,大家的一致评论是:羊固的宴席虽然丰盛,但不如羊曼的人真诚!(“论者以固之丰腆,不如曼之真率也。”)羊曼因为顺其自然,不把客人当外人,客人更加自由自在。羊固做得太完美,反而让人觉得太假。因此羊曼获得更多的点赞。
庾亮任用他有个重要原因,他看不惯王导。
王导在建康,经常显摆,吹嘘自己的光辉岁月,说:我以前在洛阳的时候,经常和名流一起谈道啊。
就类似于现在说“老子打天下的时候,你还在穿开裆裤呢。”因为王导有这个资本,别人也不太好意思说他,总是附和“您老真了不起”。王导也洋洋得意。
羊曼一次听到后,说:你这件事,别人早就夸过你了,哪里还需要再说呢!
王导非常尴尬,只好自我解嘲:我只是感伤那样的时刻,以后不会再有了。
庾亮就这样步步逼进,渐渐夺得了朝中大权。王导受到排挤自然心知肚明,但他能够容忍,矛盾还没有激发。
庾亮得罪了两名大将
庾亮在朝中得罪了王家势力,地方上又得罪了重要将领。
一个是荆州刺史陶侃。明帝时,为了贬黜原荆州刺史王舒,让他和广州刺史陶侃相互对调。因为陶侃10年前曾在这里呆过,声望极高,荆楚老百姓一听到陶侃回来了,奔走相告,拍手欢呼。
一个是豫州刺史祖约,他在平定王敦之乱后仍回寿春(今安徽寿县)镇守。
这两个人本来和庾亮没什么矛盾。但明帝死后,不知道什么原因,遗诏褒奖加官的大臣中,漏掉了陶侃、祖约,又没有任命他们为顾命大臣。两个人愤愤不平,怀疑是庾亮做了手脚,是被他删掉的。
陶侃是隐恨在心。祖约不服气,请求朝廷授予开府仪同三司,庾亮拒绝,于是祖约的恨都摆到了脸上。
建康周围已埋有这两个可怕的地雷,庾亮毫不在意,又得罪了另一个将领,终于引爆了巨大的火药库,让建康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浩劫。
扬子晚报记者 杨民仆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