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庾亮在朝中得罪了王导 在地方上得罪了大将

2015-07-04 09:29:52来源:扬子晚报

打印 字号: T|T
        庾亮一出手,看似庞然大物的司马羕轰然倒地,让庾亮自认为天下无敌,做起了一统江湖的梦。然而在别人眼里,他只是狐假虎威,借着妹妹的名义到处颐指气使的一个白面书生而已。在自不量力、刚愎自用的道路上,庾亮奋力地前进。蓦然回首,周围是冷眼和仇视。

  成帝对王导相当尊重

  拦在庾亮前面最大的绊脚石是王导,职务是录尚书事,大致相当于现在国务院总理。庾亮是中书令,只是相当于中央办公厅主任。

  庾亮当时职位上已不及王导,更惨的是,成帝不太喜欢他这个舅舅,反而和没有血缘关系的王导亲切。

  成帝去拜访王导,就像小学生见到老师,每次先要下拜。给王导的诏书,都加上“惶恐地说”;假如有什么事情要咨询,上面则写“敬问”。每年正月初一,大臣们入朝,等到王导进来,成帝亲自起来迎接。

  王导平时生活俭朴,家里没有多余的粮;不仅没有名牌服装,就是天冷了,都舍不得穿两件厚衣服。成帝偶然听说后很吃惊,立即派人送给他布万匹。

  庾亮和王导的分歧

  王导作为高官,当然也会维护王家的利益,培植自己的势力,但这并不是和庾亮的根本矛盾。

  两人最大的分歧,简单概括就是:一个紧,一个松。

  在大多数人眼中,庾亮是一个严肃的政治家。做事一板一眼,眼里揉不得沙子。庾亮认为:凡事讲规矩,执法要从严。王导执政太宽,对大族违法睁只眼闭只眼,是一味地“和稀泥”。

  六七年前,刘隗也是这样的人。不同的是,刘隗是为了维护皇权,庾亮纯粹是个人性格。他一直身居高位,认为天下事总可以一刀切。诏书一下,所有的人都会俯首帖耳。

  他讥讽指责王导: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不知不觉得罪了整个士族阶层。

  任用了自己人排挤王导

  此时,江州刺史应詹去世了。庾亮任命他最信得过的朋友温峤当江州刺史,这样温峤的职位丹阳尹就空了出来。

  庾亮选派了自己的心腹羊曼。羊曼本人的声望也很高,出身于名门望族,是西晋开国元勋羊祜的侄孙。他上任后有一个经典故事。

  当时文武百官有个不成文的规矩:不论哪个新上职,都要举办祝贺仪式——请客吃饭。羊曼请客的那天,来得早的人,可以吃到美味佳肴;来得晚的人,只能吃残汤剩饭。而且,宴席上最好的位置,谁来得早谁坐,不分贵贱。

  同时,还有一个叫羊固的人,两人是老乡。当他上任临海太守的时候,请客一整天,不论来得多晚,都会受到热情相迎,都会吃到丰盛的美味佳肴。

  按照现代人的眼光,羊固付出更多,待客更周全。但在当时,大家的一致评论是:羊固的宴席虽然丰盛,但不如羊曼的人真诚!(“论者以固之丰腆,不如曼之真率也。”)羊曼因为顺其自然,不把客人当外人,客人更加自由自在。羊固做得太完美,反而让人觉得太假。因此羊曼获得更多的点赞。

  庾亮任用他有个重要原因,他看不惯王导。

  王导在建康,经常显摆,吹嘘自己的光辉岁月,说:我以前在洛阳的时候,经常和名流一起谈道啊。

  就类似于现在说“老子打天下的时候,你还在穿开裆裤呢。”因为王导有这个资本,别人也不太好意思说他,总是附和“您老真了不起”。王导也洋洋得意。

  羊曼一次听到后,说:你这件事,别人早就夸过你了,哪里还需要再说呢!

  王导非常尴尬,只好自我解嘲:我只是感伤那样的时刻,以后不会再有了。

  庾亮就这样步步逼进,渐渐夺得了朝中大权。王导受到排挤自然心知肚明,但他能够容忍,矛盾还没有激发。

  庾亮得罪了两名大将

  庾亮在朝中得罪了王家势力,地方上又得罪了重要将领。

  一个是荆州刺史陶侃。明帝时,为了贬黜原荆州刺史王舒,让他和广州刺史陶侃相互对调。因为陶侃10年前曾在这里呆过,声望极高,荆楚老百姓一听到陶侃回来了,奔走相告,拍手欢呼。

  一个是豫州刺史祖约,他在平定王敦之乱后仍回寿春(今安徽寿县)镇守。

  这两个人本来和庾亮没什么矛盾。但明帝死后,不知道什么原因,遗诏褒奖加官的大臣中,漏掉了陶侃、祖约,又没有任命他们为顾命大臣。两个人愤愤不平,怀疑是庾亮做了手脚,是被他删掉的。

  陶侃是隐恨在心。祖约不服气,请求朝廷授予开府仪同三司,庾亮拒绝,于是祖约的恨都摆到了脸上。

  建康周围已埋有这两个可怕的地雷,庾亮毫不在意,又得罪了另一个将领,终于引爆了巨大的火药库,让建康遭受到前所未有的浩劫。

  扬子晚报记者 杨民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