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老兵王永昌:轻伤不下火线 枪林弹雨中救治伤员

2015-07-01 17:24:00来源:滨州传媒网 作者:杲阳

打印 字号: T|T
    滨州传媒网-鲁北晚报讯 “抗战的故事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我参与的抗日战争时间不长,但是我在日本侵略者的统治下过了很多年,我的童年基本上就是在这个时期度过的,这段回忆让我记忆犹新。”1930年出生的王永昌老人今年已经85岁了,他和老伴住在滨州市中医院的职工宿舍里,精神依然矍铄,思路依然清晰。

  6月29日,得知记者前来采访,王永昌老人特意穿上新衣,并在胸前佩戴上多枚金灿灿的抗战奖章。记者走进王老的家里,和王老面对面,听他回忆抗战往事。

  家里来了陌生人 原来是共产党员

  提起抗战,王永昌老人很激动。1939年,王永昌9岁,他的父亲是小学教师。在王老的记忆中,父亲的好多同学都是共产党员。1939年秋末冬初的一天晚上,父亲领着两个陌生人到家里来。为了让这两个人住下,大哥和弟弟都去邻居家住了。王老说:“这两个人每天都是天黑的时候出去,天快亮的时候就回来,在我们家住了十多天,这两个人很喜欢小孩子,经常跟我们在一起玩,还教我们唱抗日歌曲,我还记得几句:鬼子心似狼,抢占我村庄,杀人放火又抢粮,老百姓们遭了殃。”

  十多天以后,日本鬼子就占领了县城,并进行了第一次大扫荡。“父亲告诉我和大哥,在离村子十多里远的地方,有一个洼地,周围没有村庄,就让我们在野地里隐藏起来,等鬼子走了以后再回来。”

  “鬼子扫荡结束后,住在我们家里的两个人也走了。过了一段时间后,父亲才告诉我们,这两个人是共产党员,是地下工作者,他们这次来的目的就是深入群众,组织群众和发动群众的。我那时还不太懂,但是通过父亲了解到,共产党深入到村庄,目的就是组织民兵,组成妇救会、农业会和儿童团,形成抗日武装力量。当时我十来岁,在父亲的指引下,也参加了儿童团。”

  王老说,这几个组织分工明确,民兵就是保护村民的利益,鬼子来了赶紧报信,组织老百姓赶紧撤退,妇救会就是筹粮筹草,农业会就是组织发动群众抗日。这以后,共产党员、地下工作者就经常在村里出现。

  鬼子施暴行 决心扛枪报仇

  1939年是灾荒年,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缺食少穿。王永昌回忆说:“我们家里孩子多,吃了上顿没下顿,再加上日本鬼子的骚扰,生活就更苦了。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人都待在家靠着也不是办法,于是大人就决定,让我奶奶,领着我、二姐,还有大哥,出去乞讨。”

  这是1939年冬天,王永昌当时家里的情况只是当时社会形式的一个缩影,为了养家户口为了生计,在外面乞讨的人很多。

  “我们一天跑下来乞讨的东西很少,每天晚上还是饿着肚子睡觉。奶奶一看这样,当机立断说:这样下去不行,我们赶快回家吧!”幸运的是,他们一家回来后,那年的麦子收成非常好,麦子还没有熟的时候,我们靠青麦子熬了近半个月。这个时候,共产党的游击队又来了,他们开始发动群众,很快,村子里的民兵、妇救会、农业会和儿童团都成立起来了。

  “印象最深的是1942年,那时候村外都是民兵放哨,一旦发现日本鬼子来了,就赶紧打枪通知我们,然后我们全村老百姓就集体往外跑,鬼子来了几次全部扑空。”日本鬼子觉得这也不是办法,就开始“蚕食”,在各个村子后面修炮楼,建据点。修据点时,鬼子和汉奸就把村子里的壮劳力都抓了去修壕沟、修墙。那时候有人不好好修,鬼子和汉奸就用鞭子和刺刀打,特别是身强力壮的人被打得很厉害,这些年轻人逃的逃跑的跑,可是没有人修据点也不行,鬼子和汉奸就威胁说每家都要出一个人,按人头出,不出的就全家遭殃。没办法,村里的每户人家为了凑人头就把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叫出来。鬼子和汉奸看到后,非常生气,都是些老弱病残,怎么修据点?可是没办法,就拉着这些老人和小孩去修了。“我当时也在这个队伍里,那年我12岁。有一次,我搬着三块砖往前走,很累了想坐下休息一会,我就把砖放在地上,屁股还没有着地,后背就‘哐哐’两下被打了,我回头一看,鬼子拿着棍子,气势汹汹地瞪着我。我当时心里那个气愤,心里很不是滋味。心想,日本人真狠啊!我要是长大了,一定当兵打他们。说到这里,王老眼睛里含着泪,虽然时间过去很长时间了,可是仍然能感受到他对日本鬼子的愤恨。”打那以后,我思想上就坚定了一个事情:“日本人太坏!我要有能力一定去打鬼子!”

  喇叭来喊话 智斗鬼子和汉奸

  那时候,地方武装在对付鬼子汉奸上也有一套办法,就是晚上到周围据点拿着喇叭去喊话。王老回忆说,老百姓对住在村子据点里的鬼子和汉奸很熟悉,甚至有些连名字都知道。可是别看鬼子和汉奸对村民气势汹汹的,其实他们的胆都很小,一到晚上更不敢出来。为了吓唬他们,地方武装和民兵,一到晚上就在离村子两三百米的地方,拿着大喇叭冲着据点里的汉奸喊话:“XXX,你们老实点,对老百姓要善良些,不要再欺负老百姓,不然的话我们就找你们算账。”甚至还学会几句日语,用日本话冲鬼子喊话,事实证明,这样的喊话方式还是很有效的,很长一段时间只要天一黑,据点里的鬼子和汉奸都老老实实的不敢出来。“除了喊话,我们和鬼子汉奸还有交战,还俘虏过的几个日本鬼子。”讲到这里,王老脸上露出了得意的表情。

  因为喊话的方式震慑到了鬼子和汉奸,他们一时间抓不到人修据点,抢不到粮饿肚子,最后急眼了,就用很卑鄙的手段“抓人质”来威胁村民。“他们抓了人质后就留话给我们:不给他们提供粮食和柴火,就不放人!很不幸的是,第三次来抓人质时我和父亲都被抓去当了人质,连同前两次的人质一起被拉到据点里。地方政府着急了,老百姓更着急,抓去了还有好结果吗?”没办法,最后村里人就筹了一部分粮食和柴火,找了一个和汉奸头子熟悉的人送到据点里。“因为我父亲是教书的,也是地下工作者,又很少下地干农活,一看就和其他被抓的人不一样,为了保证我父亲的安全,送粮食和柴火进去的人就说服汉奸,说我父亲在村子里有一定的地位,可以负责给你们筹集大量的粮食和柴火,你们放他回去,一定给你们筹集更多的东西。

  最后,鬼子和汉奸就先把我父亲放出来了。为了保证我们这一帮人质的安全,父亲在地方政府、地方武装和村民的帮助下,筹集了大量的粮食和柴火送进据点,有惊无险,鬼子和汉奸觉得留着我们这些人质也没用,就把我们放回来了。”

  轻伤不下火线 当上护理员

  转眼到了1944年10月,王永昌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博兴独立营三区区中队,成为一名小战士。“我一心想端枪打鬼子,可是命运却‘捉弄’了我。”当时14岁的王永昌一心想亲自上战场打鬼子,可是在一次战斗中,左手负伤,在医院治疗后就留下来,当了一名护理员。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部队整编,王永昌所在的野战医疗所分了三个卫生队,王永昌所在的卫生队被分到渤海军区老七师20团。虽然不能直接端枪上战场与敌人拼命,但总算也是有了亲临战争的机会。在战场上,王永昌的任务就是跟随部队一起冲锋,每当有战友中弹伤亡,几名护理员就负责冒着枪林弹雨,把伤亡的战友从前线上抬下来,为受伤的战友进行临时急救再转送战地医院,而面对死亡的战友,也要保护他们的遗体,让家人能见到他们最后一面。

  采访吐心愿 盼“回忆录”正式出版

  年纪越来越大,王老有了一个想法,要将自己的故事写下来。几年前,王永昌开始写下自己的故事。这本“回忆录”目前已有几万字。详细地记录了王老从童年、到抗日战争,再到解放战争所经历的所有事情。这本“回忆录”虽然只印了几本,既不是正规出版,也没有经过精心的编排,只算一个简单的印刷本,但却是王永昌一生经历的结晶。“我还在继续修改和完善,希望今后能够正式出版。”采访结束时,王永昌向记者坦言了他的愿望。

  现在老人身体依然硬朗,他告诉记者,他会好好保养身体,多活几年。“我要继续完善这些文字,是希望有更多的人了解历史,铭记历史。”

  (记者 杲阳 通讯员 刘兴云 丁珊珊 吴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