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音乐和词,从宫廷走向民间

2015-06-29 15:43:38来源:广州日报

打印 字号: T|T
 
  历 史

郑渝川

盛唐气象是华夏文明史上最为璀璨绚丽的篇章。而这其中,又包括繁盛的乐艺。唐代历代君王爱好音乐,有很高的音乐艺术素养,并为此设立了专供皇室享乐的乐艺机构。音乐演出也密切地融入到唐代政界名流、文人墨客乃至平民阶层的社会交往中,不少有名的唐诗就由诗人在这类活动场合现场创作,一些作品甚至就是专为乐工、乐伎而作。

新星出版社近日出版了加拿大华裔学者王立所著的《欢娱的巅峰:唐代教坊考》。这是一本具有开创意义的作品,作者以唐代乐艺机构为研究对象,深入梳理了历史典籍及历代文艺、礼乐研究著作,弄清了唐代各类音乐机构的所属关系、人员构成、日常职能和表演项目,指出并修正了长期流传于学界的一些谬误定论。全书视野开阔,不仅翔实引介了唐代长安、东都洛阳的中央级乐艺机构,而且还介绍了中唐和晚唐时期,分布于各节度使幕府的官伎,以及长安北里的市井伎。

全书开篇简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乐户制度。华夏文明早期时期,音乐已经被赋予了礼仪教化和悦人耳目的双重功能,也正因为此,不同时期都存在对音乐作品、国家音乐机构及从业者的推崇。尽管音乐本身在古代显得十分重要,但历朝历代,乐户的社会地位都不高,北魏之后,出现了犯官亲属充当乐户的成例。元代和明代,乐户甚至被列为社会最底层,这一制度在清初被废止。
 

书中第二章介绍指出,唐帝好乐之风在中国历史空前绝后,多位皇帝不仅懂乐理,会乐器,还能亲自作曲。但初唐、盛唐时期和中唐之后的时期,乐艺发展的动力存在显著区别,“安史之乱”之前,唐代君王重视乐艺,不仅是为了满足个人享受,而且也有意借音乐施行教化,具有很强的主动性。但在中唐之后,藩镇割据再加上中枢宦官专权,各方势力有意识让唐帝沉溺于声色犬马之乐。

唐玄宗在开元二年还设立了另一所宫内乐舞机构梨园,他本人还振兴了盛唐时期原本已经衰微的清商乐,使之变成了法曲。法曲在后来继续发展,演化出专门的为乐制词。唐代的宫廷女乐也常参与词的创作和传播,书作者指出,宫廷女乐在词兴起时在宫中表演,后来使之传入民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