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廷扬:蒲塘走出的民国名士

王廷扬(前排右)和方豪(后排左二)等人在一起。

修缮中的王廷扬故居。
他是孙中山的好友,是同盟会早期会员,是蔡元培的年伯,是马叙伦口中的“浙江名宿”……他创举新学、保路制宪,既是政界要人,也是文坛名将。这个人非同一般,他就是王廷扬,一个从金东区澧浦镇蒲塘村走出来的名士。
清塘烟雨育名士
据《蒲塘凤林王氏宗谱》记载,这里是五代末大将王彦超的后裔聚居地,距今近900年历史。凤林王氏名人辈出,九世孙王淮,官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福国公。著名南宋文学家朱熹曾称赞王淮:“奇英天赋,既粹且温。士民信服,唯妥真诚。诚宏功于社稷,贻德泽于后昆,非笃行敏学之纯,而能侪无于天庭。”
王淮的曾祖父王本被封为太师鲁国公,祖父王登为太师魏国公,父亲王师德为太师楚国公,均官居一品。大家所说的金华“四世一品”,就是凤林王氏。王廷扬则是凤林王氏第三十五世孙,他的太祖王本修、祖父王贵、父亲王升皆是太学生。祖宗三代太学生的家学渊源,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走科举之路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王廷扬1866年10月14日出生,家道已经中落,糊口尚且勉强,更不要说供孩子读书。幸亏他的外祖父家资雄厚,并对这个自小聪颖异常的外孙十分看重,一直资助他完成学业。外祖父当时任宣德郎,是正七品的文散官,王廷扬自小在他身边长大,得他亲自教养,为日后展露出来的聪颖敏达、文思清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少年总是壮志凌云,有道是“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王廷扬本名王景福,廷扬是他的榜名,可以看出他最初是寄希望于清朝的,他希望通过科举入仕,然后在朝堂之上扬名立万,从而宣扬他心中的大德。
戊戌(1898)年,王廷扬决定上京赶考,蒲塘王氏宗人听闻后无不鼎力相助。出发前一天,王廷扬进王氏宗祠祭祖,族人有钱的送盘缠,没钱的送鸡鸭,连穷困之家也要染几只红鸡蛋和一些红花生让他带上路。第二天登程之时,祠堂门大开,全村人为他送行,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王廷扬没有辜负乡亲们的殷切期盼,首次参加京试,就中了进士。
光绪皇帝钦点王廷扬任工部屯田司主事,当时朝廷命官就职升迁的一般流程是:中进士,然后分到各部先补主事,再逐级递升员外郎、郎中等。若按这个流程走下去,那么他的“廷扬”之愿、锦绣前程,是指日可待的。
东渡日本遇知己
1900年,距王廷扬上任工部屯田司主事不到两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王廷扬护送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和光绪皇帝等人西逃。在京城为官时,王廷扬目睹朝廷命官们不恤国计民生,毫无忧国忧民之心。西逃途中,他更是近距离体会了统治者的昏庸腐败,这与他心中君明臣贤的朝廷形象截然相反。王廷扬清楚地明白,“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愿已无实现的可能。
此时正是维新派与保皇派的激烈冲突时期,目睹官场黑暗的王廷扬觉得要振兴中国,需要从根本上改革维新。于是,1905年东渡日本,任留日学生监督,兼习政法。为了表示对维新一派的支持,他改字“维新”。
在日本期间,王廷扬结识了一个改变他一生的人———孙中山。当时,孙中山正在日本进行革命宣传鼓动活动,两人都出生于1866年,都痛心于祖国政治昏暗、人民苦难和国土沦丧,都为了救亡图存东渡日本学习先进理念,志同道合的他们开始频繁地交往接触。1905年8月,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王廷扬应邀加入。
回国后,王廷扬与孙中山常有书信往来,可惜这些书信在文化大革命中付之一炬。那熊熊火焰至今犹让笔者扼腕叹息,王廷扬妹妹之孙儿鲁兵,闻此事后捶胸顿足:“可惜,可惜,家之不幸,国之不幸。”
如今,我们只能从史书的只言片语里猜测和想象这两个年轻人,在书信里说的那些国事和心事。所幸,王廷扬题署的《中山先生年谱》一书还留存着,默默宣示着他们当年的深厚情谊。
保路制宪创新学
王廷扬从日本回国后,历任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监督、浙江省视学。1907年,清政府在杭州贡院新址上建了浙江两级师范学堂,这是当时全省规模最大的新式学堂,也是中国建立最早的高等师范学校之一。
1912年,浙江两级师范学堂改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它培育了大量优秀人才,是当时浙江新文化运动的中心,鲁迅、李叔同、夏丏尊、马叙伦等都在这里任过教。潘天寿、丰子恺、钱学森、徐匡迪、黄晓棠、周兰荪等一大批名人曾在此就读。
王廷扬的活动舞台并不局限于教育界,最著名的莫过于保路和制宪运动。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大肆掠夺中国铁路权益。清政府迫于压力,借款造路,爱国人士掀起一场声势浩大的拒款保路风潮。《浙江通指·人物志》中记述了王廷扬在其间的作用:清政府向英国借款,出让苏杭甬铁路权,浙江各界人士于光绪33年8月16日在杭州召开特别抵制会,(王廷扬)被推举为副会长,主持会务,抵制清政府丧权辱国之举,获得胜利。
民国初年,政局动荡,尤其是洪宪帝制失败后,中央权威轰塌,各省自治的呼声高涨。1921年3月,浙江制宪运动正式启动,4月22日,李次九、王廷扬等人发起省宪期成会,并制定简章,设临时事务所于浙江省教育会。王廷扬为第二届省议会议员。5月22日,该会正式开成立大会,与会者1000余人。
同年8月13日起,召开宪法会议。9月9日,正式宣布《浙江省宪法》和《浙江省宪法施行法》。这部宪法是我国第一部关于地方自治的根本大法,是民初省宪运动中第一部正式颁布的省宪。21日,选举蔡元培、卢永祥、叶焕华等9人为宪法执行委员,王廷扬、吕公望、沈钧儒等9人为候补执行委员。1924年8月1日,自治法会议召开。王廷扬被选举为起草委员。
省制宪新运动延续8年之久,直至1927年自治政府才不复存在。这期间除了“九九省宪”外,还有《浙江省自治法》等省宪草案问世,无疑王廷扬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赢得生前身后名
王廷扬写有《蒲塘十景诗》,对蒲塘的风物人情描写十分细腻有趣,浓浓的喜爱之情溢纸而出。无论离开蒲塘多久,无论飘泊于何地,他的心中都萦绕着故乡的山水。王廷扬一生情系蒲塘,不仅体现在对山水的喜爱上,而且是真正为故乡办好事、办实事。
蒲塘初级小学堂,是王廷扬一手创办的。这座学堂在清末民国时期,是响当当的一流学校。教学楼分东西两个教室,中间一大间为会堂,全是根据王廷扬从日本带回来的图纸建造的西式建筑,如地平楼、百叶窗等,十分精致考究。最令人刮目相看的是,凡蒲塘王氏儿孙,进蒲塘小学读书免除一切学费书费。这对蒲塘整个教育水平的提高,可说是居功至伟。
王廷扬回故乡省亲,每到村口,必下轿落马,步行而进。他说:“桑梓父母出生之地,不敢妄自尊大。”凡有父老乡亲去拜访他,必留其吃饭,款待乡邻。
1934年,蒲塘大旱,饿殍载道。王廷扬听闻之后,心中大恸,急忙叫族叔和胞弟连夜挨家挨户统计人数,第二天毅然倾其所有购买粮食,发到村民手中。因为他的慷慨解囊,蒲塘村民最终渡过难关,村中至今还传扬着王廷扬赈灾的善事,“公毕生清贫自守,囊无积金……而救灾济困慷慨,远胜富家翁”。
王廷扬晚年退出政坛,以书画自娱,颐享天年。1936年10月,王廷扬在杭州举行七十寿诞宴会,蒋介石亲临祝寿。其后,身体每况愈下,至1937年农历正月二十日戌时,于杭州寓所内不病而逝,享年71岁,安葬于西子湖畔松木场。
王廷扬为官40年,可说是当时浙江政坛举足轻重的人物,但无论是在杭州还是家乡,都没有为后代留下一屋半瓦。他在杭州的居所是朋友集资赠送的,在王廷扬身后,按他遗嘱捐赠给了杭州贫儿院(现为聋哑学院),死后唯一的遗产是送给蒲塘小学的70箱书画。这些书画囊括诗词歌赋、图画、碑帖、拓片,价值无法估量,可惜在不多年后便遭罹厄运。
令人欣慰的是,著名画家施明德和朱恒曾在蒲塘小学得见这些书画,并对之进行了全面的学习研究,从而打下扎实的中国画基础。也许冥冥之中早有注定,这些书画从杭州运回蒲塘,机缘巧合之下,哺育了两位杰出的画家。
王廷扬在临终前数小时,还手书一联,云:“少为身后子孙计,先恤眼前受苦人。”如此胸襟,实乃后人之楷模。历史的年轮不断转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离我们越来越远,可总有一些人游离在时间之外,无论尘封多少年,关于他们的故事总有人娓娓道来,让听者肃然起敬。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