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弘:闽西山城的海洋之思
景弘何人,山城留痕?在漳平市博物馆,记者找到了答案。王景弘,明朝伟大的航海家、外交家和军事家。1405年始,他先后以钦差副使、正使的身份,多次协助郑和率船队下西洋。《明史·郑和传》有“命(郑)和及其侪王景弘等通使西洋”的记载。1433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归国途中病逝,王景弘担起重任,率船队安全返航。次年,王景弘再次奉命统领船队下西洋,抵苏门答腊。在许多关于下西洋的史料中,都可见王景弘名字仅列郑和之后。博物馆馆长黄秀燕介绍说,今天,南沙群岛中有以王景弘命名的景宏(弘)岛,闽南有纪念郑和与王景弘的“二保公”庙,文莱国还有一条王总兵路。
这支庞大的船队远涉重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古代航海的极盛时代。而此时,葡萄牙人才刚开始沿非洲海岸摸索前进,直到1445年才到达佛得角。
王景弘故里赤水镇香寮村,是一座百姓古村。村里自建的民俗馆里,一张航海活动对比图展示了当时中国在海洋上的明显优势。时间上,郑和、王景弘船队始航比哥伦布、达·伽马和麦哲伦的历史性航行分别早87年、92年和114年;人数上,中国船队载员27000余人,而西方各船队仅百十人,人数最多的麦哲伦船队也不过265人;船只数量上,郑和、王景弘率62艘船首航,西方各船队不过数艘而已;吨位上,中国船队旗舰14800吨的排水量,让一两百吨的西方船只望尘莫及……显然,在当时的航海版图上,中国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
然而,历史在这里转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回头弯。随着一道“片板不许下海”的禁海令,中国人的“海上脚步”戛然而止,将全世界的海洋拱手相让。当明朝政府不惜用武力制止国人出海时,西方国家却很快开始开辟海外殖民地,创立贸易公司,甚至用武力支持海上扩张。
两种政策,导致了截然不同的结果。西方开启了影响至今的大航海时代,建立起海上霸权,而中国在海上的优势却一去不返,还屡屡受制于海。先是倭寇趁着海上权力的真空频频侵扰中国沿海地区;随后,西方凭借坚船利炮,从海上轰开了中国紧闭的大门;甲午之殇,更成为国人刻骨铭心之痛。
向海则兴,背海则衰,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充分印证了这个道理。作为拥有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300万平方公里主张管辖海域的海洋大国,民族的生存发展、国家的安危兴衰无不与海洋事业紧密相连。
穿漳平城而过的九龙江畔,亭台错落,曲径通幽,王景弘铜像临江矗立。这是一座以景弘命名的公园,5月6日刚刚竣工挂牌。近年来,对王景弘的学术研究不断深入,当地也定期开展纪念活动。
纪念过去,观照现实,启迪未来。从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到习主席高瞻远瞩提出“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再到维护海洋权益连续数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一环。当前,不断强化全民海洋观念、海权意识更显迫切。
记者了解到,漳平市的王景弘史迹陈列馆和景弘公园都已被国家海洋局纳入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记者来到香寮村时,来自福建省各地的数十位书法家正挥毫泼墨,以王景弘下西洋为主题进行创作。赤水镇党委书记杨长德介绍说,今年7月,这个并不靠海的闽西山村将举办“航海文化节”,以纪念郑和与王景弘下西洋610周年。
十轮甲子逝去,卅年航迹犹存。从香寮村头的天台山之巅东向远眺,云如波,雾如涛,恍若汪洋。记者不由玄想,无论濒海内陆、无论高原海岛,当每一个城市、村镇都像香寮一样对海洋如此眷念,中国这个海洋大国,必将再次成为海洋强国!
(来源:解放军报)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