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替王若飞向傅作义求情

青年时期的王若飞
在这漫长的五年又七个月中,不为人知的是,胡适也营救过王若飞。
王若飞舅父四处奔走
王若飞是由其舅父黄齐生抚养长大的。1919年10月,中国知识界掀起了一股赴欧勤工俭学的热潮。黄齐生动员贵州师生参加,并积极筹措旅费。10月16日,贵州勤工俭学学生王若飞一行五人与其他省的学生一起,乘坐美国轮船渥隆号赴欧,11月21日,黄齐生也踏上了旅欧的旅程。1922年,王若飞和周恩来、赵世炎等人一起组建“旅欧少共”,并参加“旅欧中共总支部”工作,由胡志明介绍,加入法国共产党。1923年春天,王前往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和舅父黄齐生由此分开。1925年4月,王若飞回到上海,先是出任豫陕区委书记,第二年初,调回中央担任第一任秘书长,协助周恩来等人组织指挥了上海三次工人武装起义。1928年春,出席在莫斯科举行的中共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此次回国突遭逮捕,王若飞心想必死无疑,于是他把自己被捕入狱的消息想方设法通知了黄齐生。
此时黄齐生也回到了国内,正在河北定县从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工作。已经十年不通音讯了,突然接到外甥的消息,黄齐生迅速赶到了归绥,与王若飞见了面。为了营救外甥,黄齐生在监狱外面租了间小屋,一方面通过交涉每五天去看望王若飞一次,买营养品给他;一方面四处活动,甚至跑去绥远省政府找到省政府主席傅作义,求他放了王若飞。傅作义倒也干脆,说只要黄敬斋(王若飞的化名)愿意留下来做事,就可以无条件释放。但王若飞回答,宁愿老死牢笼,也不愿出去不清不白混饭吃。
日子一天天过去,冬天来了,塞外的冬天不仅漫长而且特别冷,王若飞担心舅父的身体受不了,同时妻子在上海还不知道自己的处境,万一自己牺牲,后事也需料理,于是催老人南归,从衣服内里撕下一块绸布给妻子写了一封信,并向老人表示愿葬于归绥城北大青山王昭君墓侧。黄齐生并不担心自己的身体,但他觉得外甥的“遗愿”也需处理,只好揣着信离去,在折返内地之前,他先去大青山花二十块钱替王若飞买了块墓地。
从盛成、张道藩到胡适
1933年秋天,黄齐生决定去北平找有关人士,看能不能对傅作义做做工作,对王若飞作宽大处理,或者改善一下狱中生活条件。
胡适替王若飞向傅作义求情

全力参与营救王若飞的学者盛成。
黄齐生想到了曾跟他和王若飞一起赴法勤工俭学的盛成。盛是一位集作家、诗人、翻译家、语言学家、汉学家为一身的著名学者,少年时代便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1914年,盛成考入上海震旦大学读法语预科。三年后,考入长辛店京汉铁路车务见习所任职。“五四”运动中,盛成与北大学生一起冲击东郊民巷,火烧赵家楼,后来被推举为长辛店铁路工会“救国十人团联合会”会长,并与周恩来、许德珩等学运领袖结为亲密战友。
在法国,盛成也同胡志明交好,不仅参与创建了法国共产党,而且是该党早期的领导人之一。当时法国共产党完全听命于苏共,盛成逐渐不满,遂告别政治舞台,潜心于学术研究。1930年10月10日,盛成回到上海,受到蔡元培、胡适等人的盛大欢迎。之后,曾短暂当过国民党元老张继的秘书,“一二八”淞沪抗战期间,投笔从戎,担任第十九路军政治部主任。第十九路军后来被调往福建参与围剿红军,又回到北平任教北大文学院外语系,同时在清华、师大等高校教授法文,还在农学院教授昆虫学。
也许是考虑到盛成的这个背景,黄齐生来找他了。1978年10月,盛成回到大陆,之后出版了《盛成回忆录》,在书中,他回忆了当时黄齐生先生来找他的情景:
有一天,黄齐生先生来宿舍看我,行色匆匆,交谈之下,他说:“王若飞被捕,关在绥远狱中,不见天日。我特来找你,加以营救。”我立即提起当年同船去欧洲的张道藩。他说:“今日之道藩,已非昔日之道藩。”我们商讨对策。最后,我提出去找胡适,他表示赞同。于是我们立即乘车前往米粮库(胡同)拜望胡适。胡适当即答应写信给傅作义,好像写了五六页八行书。我看了信之后表示赞同。他就盖了图章,将信封好,交与黄先生。黄先生当晚住在我家,第二天就回绥远去了……此后,王若飞在狱中可以出来晒太阳,看报纸,后来又去掉镣铐,最终被释放。
黄齐生将王若飞的境况对盛和盘托出,盛提出请张道藩帮忙,因为他们一同乘船赴欧,张也是贵州人,和王若飞、黄齐生同乡,他加入国民党后,逐渐成为CC系骨干,此时正担任国民党中央执委、组织部副部长、国民政府交通部常务次长等要职,张如果愿帮忙,力度肯定很大。但可能正是张此时的身份让黄齐生对之失去起码的信任。“我们商讨对策”说明在否决了请张道藩帮忙之后,他们还一同想了很多方法和途径。最后,他们想到了胡适。
胡适不负所托
胡适此时在教育界、思想界、文化界有着核心般的地位,在军政两界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傅作义就对胡适相当敬佩。1933年3月3日承德失陷前一天,据胡适日记记载:“下午傅作义将军来谈。他极愤慨。”愤慨什么,显然是热河当时危急的形势和蒋介石的态度,如此交谈,显然是把胡当作知音。
5月23日上午,傅作义率领第59军打响了长城抗战最后一场恶战。激战三小时,傅部牺牲367人。事后,傅作义将寻得的203具牺牲将士的忠骸收殓安葬于大青山下,建立烈士陵园,并特致函胡适,请他作碑文铭记。胡适同意,并认真撰写。其1934年5月5日日记载:“试写华北军第59军《抗日阵亡将士公墓碑》,涂改甚苦,终不能满意。这是我第一次用白话作碑版文字,颇觉得这种试验不容易……写到半夜后一点。铭词四行,一气写成,差不多不用涂改。”以傅、胡两人的关系,找胡适写信给傅作义应该能起一定作用。
再说,此时胡适与盛成关系也不错。盛成回来,胡适在上海参与欢迎。盛成来北大任教,胡适是包括外语系在内的文学院院长。1931年10月9日,胡母病逝,第二天,盛成奔丧南归,“我到学校看了胡适和温源宁,并向校方借了200元钱”。淞沪抗战回来后,盛成将经过写成《从军记》在胡适的《独立评论》上发表。尽管如此,也保不准胡适愿替王若飞求情。没想到,盛、黄二人来到胡适住处,从盛成的回忆来看,胡适不仅答应写,而且认真地写了五六页八行书,还征求其意见看写得是否可行。
在许多人心中,胡适似乎与共产党水火不容。恰恰相反,胡适与许多共产党人有着深厚友谊,如果有人遇难,只要有可能,他都极力营救。他和李大钊一起掩护陈独秀南下组党;许多人都可能记得他和李大钊那场“问题与主义”的“争论”,却不晓得胡适提倡“好政府主义”,李大钊也签名发表。李大钊被杀害后,胡适在《胡适文存》第三集扉页,郑重写上纪念四位最近失去的朋友,排第一的即是李大钊。
大革命失败后,陈延年被捕,首先想到请胡适帮助营救,胡适请吴稚晖疏通却遭其出卖;胡也频被捕后,沈从文请胡适帮忙,胡适也积极想方设法;正是在“问题与主义”探讨时,胡适在现代中国第一次相对全面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内含:“唯物的历史观”、“阶级竞争说”和“剩余价值说”,并如是说:“在史学上开一个新纪元,替社会学开无数门径”。马克思晚年十分关注实证主义,胡适也一直强调实证主义的实证检验过程,并首次提出实验是检验真理的惟一试金石。
1926年7月,胡适去英国参加中英庚款咨询委员会会议路过莫斯科,同蔡和森、刘伯坚等共产党员畅谈,称赞苏联有一种“认真”、“奋发有为的气象”,“有理想和理想主义”,是“一个空前的伟大的政治新试验”,发回的有关文章不仅让朋友们吓一跳,也让军阀吓了一跳,认为胡适可能赤化并加入了共产党。当此时蒋介石加紧围剿红军时,胡适却不合时宜地抛出了一篇几近给共产党“正名”的文章《所谓“剿匪”问题》,文中说“共产党不是匪”,“是有组织、有主义、有军队枪械的政敌”,“共产党是贪污苛暴的政府造成的,是日日年年苛捐重税而不行一丝一毫善政的政府造成的,是内乱造成的,是政府军队‘赍寇兵、资盗粮’造成的”,汪精卫和蒋介石都应该平心想想,应该“停止一切武力剿匪的计划和行动”。
有着如此思想与行为的胡适,答应营救王若飞就在情理之中了。
不能说王若飞狱中待遇改善和最终释放完全归功于胡适,但傅作义对王若飞后来采取优待措施:一、为防特务耳目,变相关押;二、每月从自己薪水中拿出钱来,给王若飞做伙食补贴,同时送书给王若飞读,让王若飞相对自由地写文章和与外界通信,暗中多次在夜间将王若飞接到家中交谈,则又不能不说有着胡适的影响。遗憾的是,胡适的信我们现在无法看到,1949年后,随着批胡的兴起,起义过来的傅作义恐怕不敢再提这段历史,而王若飞和黄齐生因“四八空难”而牺牲,也无法再复原这段历史。幸运的是,正是盛成后来的回忆,胡适的这段历史不至于完全湮没。(文/李传玺 学者)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