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宗师王通
人民日报 《大地》杂志 ( 2008-04-15 第8期 )
以书生之弱,育王霸之才;以布衣之微,为盛唐之师;以卅年之寿,垂千秋令名。河汾门墙,流芬千古。 隋人王通,堪比肩贤圣。
宋儒张横渠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四句为士人使命,文中子王通无疑堪称典型。
王通,谥“文中子”,生于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据说父亲为其卜卦,得“坤”之“师”,祖父安康献公王杰认为他未来“必能通天下之志” ,于是取名王通。
其家世精儒学,自南朝宋、北魏至隋,共经六朝,皆曾出任国子学博士。祖上本居于祁(今太原市),因遭“愍怀之难”举家东迁。六世祖王玄则精通儒学,曾任宋太仆与国子博士,学问高深,声名极著,为江左子弟尊为“王先生”。玄则孙晋阳穆公王虬,因“建元之耻”自齐归魏,太和年间,官至并州刺史,于是定居于龙门,临近河汾。王通祖父王杰,称安康献公,周朝建德年间,曾跟从武帝征邺,为前驱大总管,后官至济州刺史。其家藏书甚丰,于儒学亦颇有研究,时人多相从问学。父亲王隆,字伯高,也以儒学知名,门人众多,号千余人。隋建立后,曾以国子博士待诏龙门,后任乐昌令和铜川令,颇有令名,被称为“铜川府君”,秩满不再出仕。
王通秉承家学,复得名师指授,曾“受《书》于东海李育,学《诗》于会稽夏,问《礼》于河东关子明,正《乐》于北平霍汲,考《易》于族父仲华”,颖异勤勉,十五岁便名动一方,有不少人相从问学。
十八岁参加本州科举,以射策中秀才。
隋文帝仁寿三年,王通年二十,行冠礼成年。其时政治尚清明,有志之士多欲一展身手。王通少怀四方之志,仰慕古人辅明君治天下事迹,时学有所成,自不甘埋没,遂踏上西游长安之旅。
其年春,王通在太极殿觐见隋文帝,呈奏《太平十二策》,畅言王霸大略,以古证今,大有运天下于股掌之志。
文帝听后异常高兴,认为王通乃上天赐予的辅政之才,于是“下其议于公卿”,“公卿不悦”。公卿首指当时把持朝政的杨素等人。他们为何不悦?先要看看之前他们都做了些什么。
文帝开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十一月,隋文帝在杨广以及大臣杨素等人的谗间下,废了太子杨勇,同年十二月,改立杨广为太子。仁寿二年(602年),杨广又与杨素合谋构陷蜀王杨秀,导致“废秀为庶人,幽之内侍省,……连坐者百余人”。
杨素为协助晋王杨广夺取皇位,筹划了一系列阴谋。而王通到长安时,蜀王秀的事件才刚刚结束不久,正是他们紧锣密鼓准备夺取皇位的时候。文帝在这个时候赞赏王通的《太平十二策》,还要举贤任能,杨素会高兴么?
王通何等聪明敏锐,自然也知道杨素与太子绝不会就此罢休,天下将乱,自己的抱负绝无施展的可能,于是不得不长叹而出长安。离开时,写了一首《东征之歌》:“我思国家兮,远游京畿。忽逢帝王兮,降礼布衣。遂怀古人之心乎,将兴太平之基。时异事变兮,志乖愿违。吁嗟!道之不行兮,垂翅东归。皇之不断兮,劳身西飞。”
诗里表明了他最初的志向和决心,也说明了他有志难酬的原因。他本想做一番事业,所以才西游长安,准备像古人那样为苍生立命,可没想到时移势易,天下将变,皇帝又不能察断时局,他的主张和志愿就没有机会施展了,无奈,只好返回故乡。
《论语》云:“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王通经过长安之行后,对隋朝已完全不抱希望,他看到了无道的迹象,虽有大志,却不得不走上了一条隐居的道路。
仁寿四年(604年),文帝崩,太子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这一年,王通开始了《续六经》的整理和写作。虽然不能在朝廷上有所作为,但他却不甘心自己的才华与思想就此埋没,于是通过反思前朝的为政得失,借古讽今以教育后人。
九年后,《续六经》完成,王通名动天下,四方学子远道来奔,学习辅君为政之道。王通于是设教于黄颊山、白牛溪,当时号称门下千人,时人因此视为孔子一般的人物,他讲学的那条溪也被称为“王孔子溪”。因为他读书教书的地方临近河汾,后人便称此为“教授河汾”,也称王通的学问思想为“河汾之学”。
长安之行使王通看清天下大势,同时也浇冷了事功之心,成就他一番大学问。曾自况云:“吾不仕,故成业。不动,故无悔。”
然而,王通虽一生不仕,却心忧天下,门人多为盛唐栋梁,魏征、薛收、温彦博、杜淹、杜如晦、陈叔达等开国功臣均出其门下,房玄龄、李靖、王、李密等都曾向其问学请益,受其影响。贞观年间,房玄龄为尚书左仆射,杜如晦为右仆射,杜淹为御史大夫,魏征先为尚书右丞后又执掌门下省。前人说贞观之治全出于河汾门墙,信哉。
王通最喜欢的学生薛收,虽英年早逝,却为唐政权建立做出不可磨灭的功勋。唐太宗征战期间,他一直随侍左右,一方面谋划参赞,一方面也影响圣意。武德四年(621年),太宗讨伐王世充,窦建德领大军抵御,所有人认为应退兵,薛收力排众议,主张以逸待劳,为唐政权建立打赢了决定性的一仗。
太宗登基之后,曾对房玄龄说,若是薛收还活着的话,我一定让他做中书令。可见,在李世民的眼里,薛收实在是首选的宰相之材。
王通持儒家性善说,主导政府引导百姓向善,君主应爱惜民力,勿过分使民,百姓疲弊则社稷难保。太宗即位,制定国家政策方略,魏征不顾封德彝等大臣反对,坚持“人心本善”,主张推行教化,施行仁政,为太宗接纳。《新唐书》记载:“帝即位四年,岁断死二十九,几至刑措,米斗三钱。……东薄海,南逾岭,户阖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帝谓群臣曰:‘此徵劝我行仁义,既效矣,惜不令封德彝见之!’”
出于仁政爱民,王通还主张直言进谏,其著作《中说·问易篇》说:“古之明王讵能无过?从谏而已矣。”。房玄龄曾向他询问汉代霍光废帝更立之事,他说,何止霍光?古代的大臣都是这样的,废除昏主另立明君,才能使天下兴盛。魏征以敢谏成为名臣,太宗也以善纳而成为明君,君臣相得,传为美谈。
《贞观政要》记载:“太宗尝谓(魏征)曰:‘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又:“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
王通主张夷夏和处,三教合一,其开放的胸襟与包容的气魄实为大唐精神的先声。前秦苻坚建立政权,勤政爱民,劝课农桑,王通大为赞赏,以其功绩可比周武王、齐桓公。北魏孝文帝大力学习汉文化,王通评价也很高,甚至认为中原文化之不至湮灭断绝,全是孝文帝功劳。王通主张,儒释道三教各有可取,政权存亡与君王信奉哪派思想关系并不大,“子曰:‘《诗》《书》盛而秦世灭,非仲尼之罪也;虚玄长而晋室乱,非老、庄之罪也;斋戒修而梁国亡,非释迦之罪也。’《易》不云乎:‘苟非其人,道不虚行。’”针对北魏道武帝、北周武帝禁毁佛道教的教训,提出“三教合一”的想法:“子读《洪范谠议》。曰:‘三教于是乎可一矣。’程元、魏徵进曰:‘何谓也?’子曰:‘使民不倦。’”
王通弟王绩,为当时著名隐士,号称“东皋子”,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人物。王通之孙王勃是“初唐四杰”之一,为诗歌创作从宫体诗枷锁挣脱奠定基础。后人将其并称为“三王”。
在王通隐居河汾的十余年间,朝廷曾经四次征召而不应。不是他无意于天下,而实在是未遇其时,这一点,王通异常清醒,他说:“治乱,运也,有乘之者,有革之者。穷达,时也,有行之者,有遇之者。吉凶,命也,有作之者,有偶之者。一来一往,各以数至,岂徒云哉?”就在他三十三岁那年,隋炀帝江都遇难,天下大乱,群雄并起。他意识到澄清天下的机会来了,可是他却卧病在床,不得不含泪道:“生民厌乱久矣,天其或者将启尧、舜之运,吾不与焉,命也。”
大业十三年五月甲子,王通卧病身亡。
同一天,李渊于太原兴兵起义。
附注:
王通死后,门人依据《论语》体例将其言行辑录成《文中子中说》,分王道、天地、事君、周公、问易、礼乐、述史、魏相、立命 、关朗十篇。其著作《续六经》包括《续诗》、《续书》、《礼论》、《乐经》、《易赞》、《元经》共八十卷又称《王氏六经》,已佚。
人民日报 《大地》杂志 ( 2008-04-15 第8期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
最新排行
- · 鬼谷子王诩
- · 明清时期莱阳蚬子湾王氏名人
- · 《旧唐书》王姓人物
- · 闽南王氏人物志
- · 琅琊王氏历史名人·王弘(附子王锡)
- · 明朝开国功臣太原郡侯王胜公传
- · 明初猛将定远侯王弼
- · 《晋书》王姓人物传
- · 王禹偁世系研究
- · 明朝武德将军王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