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著成《脉经》的西晋名医王叔和

2015-04-09 10:13:18来源:太行日报

打印 字号: T|T
      
    王叔和(约210—280),名熙,字叔和,高平人。曾任魏国少府的太医令。为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最重要的贡献是编著了我国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脉学专著——《脉经》,整理了张仲景的《杂病伤寒论》。这两个贡献,无论是对中医学,还是对百姓,都功在千秋。

赞诗:

中医脉学树先旌,

杂病论修千古名。

不止折臂酬仲景,

此心尤爱是苍生。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诊多”。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中所说的王叔和,名熙,字叔和,是西晋高平人。在今高平市的王寺村,仍保存有王叔和用过的药碾、碌碡、舂药的石臼,石臼上有晋泰始三年(267)题记。

王叔和出生于贫寒之家。从小就喜爱医学,勤奋好学,潜心于脉学的研究,医术达到了如神的地步,声名远播,而立之年即被选为魏国少府的太医令。后魏高湛《养生方》称他“专好经方,洞识养生之道”;唐·甘伯宗《名医录》说他“性度沉静,通经史,穷研方脉,精意诊切,洞识摄养之道,深晓疗病之说”。王叔和在我国医学史上作出了两大卓越的贡献:第一是著成了《脉经》;第二是整理和充实张仲景的《伤寒论》。


高平市北城办王氏村即是王叔和的故里,图为王氏村古阁楼。

著成《脉经》,使脉学成为中医诊断疾病的一门科学

脉诊是祖国医学“四诊”之一。它是我国在世界医学史上的独特创造。在王叔和之前,历代医家在脉学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这些资料繁杂、零乱,内容也极不统一,不便于系统学习、掌握和运用。王叔和感叹说:“脉理精微,其体难辨,弦紧浮芤,在心易了,指下难明。”深感有将它系统化、专门化的必要。于是,王叔和“采撷各家之说”,分门别类、条分缕析,进行了认真鉴别和整理,写成了中国古代脉学理论集大成之作的《脉经》,计十卷,九十八篇,共十万余字。在此书中,他将脉象分为浮、芤、洪、滑、数、促、弦、紧、沉、伏、革、实、微、细、软、弱、虚、散、迟、结、代、动等24种,并一一加以排列,分别作了简明的注释。其中对于每种脉在医生手指下的特点、代表病证等,都描述得十分贴切;还与“平脉”(正常人的脉象)做了比较和区别。古时诊脉是诊三部九候的,就是人迎(气管双侧的颈动脉)、寸口(手臂外挠侧动脉)、趺阳(足背动脉)三部,每部三候脉共九候,诊疗时过程繁琐,患者还要解衣脱袜,不太方便。王叔和大胆创造了“独取寸口”的寸口脉诊断法,只需察看双侧的寸口脉,便可以准确地知晓人身的整体状况。另外,他还强调诊脉时要注重患者的年龄、性别、身高、体型、性格等不同因素,不能一成不变地死搬硬套。唐代,《脉经》被皇室“太医署”列为学医必读之书;明代的吕复称它为“医门之龟鉴,诊切之指的”,《脉经》受到了历代医学家的高度重视。隋唐时期,《脉经》流传到朝鲜、日本、阿拉伯等国家,17世纪,《脉经》还被译成多国文字,在欧洲广为流传。

作为我国医学一部极其重要的著作,《脉经》直至今天仍然是用来培养中医人才的基本教材。它不仅推动了我国医学的发展,而且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充实《伤寒论》,救张仲景医学成果于危亡之际

被尊为“医中之圣”的汉代名医张仲景写成《伤寒杂病论》,到王叔和之时,不到百年。但是,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书稿大多用竹木简,难于保管和流传。不少竹简残缺失次,王叔和不忍心看这部伟大著作被湮没,便决定“搜采仲景旧论之散落者”,然后“撰次成叙,得为完帙”。他根据临床实践对书的内容进行了校正、调整、补充,把《伤寒杂病论》重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

一千多年来,这两部被中医学界称“方书之祖”的经典著作,一直在指导着中医的临床实践。王叔和补写的内容,是汉晋时期医学理论和实践的高度总结,受到后世医学界的高度评价。宋代林亿在《伤寒论序》中说:“仲景之书,及今八百余年不坠于地者,皆其力也。”清初医学家徐灵胎也说:“不有叔和,焉有此书?”医学名家俞子宾经过研究指出:“叔和不仅为《伤寒杂病论》的传人,尚可与张机(字仲景)同列。”因此,后人尊称张仲景、王叔和二人为“医之圣”、“百世之师”。

除上述两大贡献外,王叔和在养生方面还提出了一些精辟的见解。他属于医家养生流派,主张从起居饮食方面进行调摄,以求得长寿,却病延年。他认为饮食不可过于杂乱,要适量,成为我国饮食养生学最早而较系统的论述。为了便于人们更好地学习和运用《脉经》,他还编写了《脉诀》、《脉赋》、《脉诀机要》及《小儿脉诀》等辅助书籍。

王叔和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扶困救危,治过许多疑难病症,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后人尊称其为“药王”,把埋葬他的地方叫做“药王冲”。

(资料来源《人物春秋》 赞诗作者孔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