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那些隐现在历史长河中的珍珠 (鬼谷子祠堂)

2015-03-26 09:23:04来源:邯郸日报

打印 字号: T|T
本报记者王鹏

◆五礼记碑

五礼记碑俗称五礼碑,坐落在河北邯郸市大名县城东3公里石刻博物馆内(原立于大名县大街乡双台村),是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此碑形体庞大,为石灰石质结构,自下而上,由基石、龟趺、碑身、碑额四个部分累叠而成,通高11.95米,宽3.04米,厚1.13米,重140.3吨。据考证为我国现存最高、最大的碑。

这通碑原是唐碑,为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奉唐文宗之命为魏博节度使何进滔撰写的德政碑,立于唐开成五年(840年)。北宋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宋徽宗修编《五礼新仪》,诏谕大名府尹梁子美为《五礼新仪》立碑刻记,梁子美为讨好皇上,毁何进滔德政碑,以其石改刻《五礼新仪》。

碑首精雕八条巨龙,碑额阳面正中为宋徽宗篆额“御制大观五礼之记”双行八字,简称“五礼记碑”。碑身两侧为柳公权墨迹,碑阴刻唐“何进滔德政碑”,碑文改刻为“御制五礼记碑文”,因而称“唐宋碑”。梁磨碑时,可能是因碑楼掩盖,两侧柳公权写的字才保留下来。历经千年的侵蚀,这些剩下不多的字迹,仍可辨出刚劲秀丽的柳体风格。

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四月,黄河决口,灌入漳、卫两河,引发大名地区洪灾。滚滚河水一夜之间将大名府城吞没,五礼记碑随之倾倒,沉埋地下。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大名知府顾玉柱探得此碑下落,将其发掘,使掩埋地下长达一百四十七个春秋的古碑重见天日。但碑已断裂为九截,碑座龟头亦不知去向。

1989年5月,大名县配合省文物部门全部完成此碑的搬迁、粘接及立起工程,碑座粘接了重凿的龟头。

◆鬼谷子祠堂


 

鬼谷子祠堂位于临漳香菜营乡谷子村,是鬼谷子母亲的家乡,也是鬼谷子生长的地方。后世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鬼谷子外祖母的宅庄上修建了祠堂,取名鬼谷子祠堂,称其母亲为王老圣母,称鬼谷子为王禅老祖。

鬼谷子姓王名禅,字诩,道号鬼谷,是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军事教育家。他不仅创办了中国第一所军事学校,而且培养了张仪、苏秦、孙膑、庞涓、毛遂等一批叱咤风云的军事家、纵横家。经专家考证,鬼谷子出生在临漳县的谷子村、盐食村一带。

景区内主要有鬼谷子祠堂和鬼谷子诞生地祭祀建筑群两个景点。鬼谷子祠堂主体为二层二进连体建筑,雕梁画栋,焜燿殿

宇,气势辉煌。一年四季香客不断,游者众多。清代光绪九年的“重修鬼谷子先生祠堂碑”仍存于祠堂内,完好无缺。该碑在国内外独一无二,对研究鬼谷子学说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也有力地证明了这里就是鬼谷先生的故里。

鬼谷子诞生地祭祀建筑群位于河北省邯郸市临漳香菜营乡盐食村东南地,该建筑群占地26亩,建有仿古建筑6处,多为二层垂檐四坡顶建筑。主要建筑有王禅大殿、王老圣母殿,以此为中轴线,西侧建有道教三清殿、玉皇殿等,东侧建有鬼谷子生身圣地龙虎茅草庵。这里还留存了一块鬼谷子诞生时的血板茅草地,成为鬼谷子诞生传奇故事的生动载体和明证。

◆王占元宗祠

 
  

王占元(1861—1934),字子春,馆陶镇陶西村人,1920年任两湖巡阅使、湖北督军兼省长,1934年病死在天津寓所,后归葬南馆陶镇西。

王占元宗祠始建于1915年民国时期,原建筑群为南北中轴线布局,左、右对称。主体建筑均建于南北中轴线上,自南而北依次为牌坊、大宫门、过厅、园门、大殿、后殿等建筑。在中轴线两侧为耳房、东西厢房、西小门、西大门、东大门、东小门等建筑。建筑结构严紧,规模宏大,是一座典型的中轴线建筑布局。

可惜的是,这些古建筑和牌坊在上世纪多被拆除,1996年夏,因修永济路从院的中央分开。王占元宗祠现存宗祠西厢房两座6间,耳房两座2间,现存建筑共8间,南北长29.2米,东西宽8.16米,占地面积约252平方米,因年久失修,部分建筑瓦顶脱落,门窗出现裂纹。该宗祠2008年10月被河北省人民政府认定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