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轩王公祠的历史流韵

井岭村隶属龙塘镇,据记载,清乾隆年间,广州花都人王志渊率族众迁入此地,至今已繁衍至第十三代。王氏来时,看到四周山岭围绕,地形极似井状,因此取名井岭村。王志渊,字静轩,为了纪念这位开村之祖,王氏后人在村落正中建立了静轩王公祠,其后一直是族人供奉先祖、铭记功绩以及议事聚会、举行庆典的重要场所。
在“广东省古村落”的评定中,井岭村列入“广府片”。实际上包括静轩王公祠在内的连片建筑,整体格局较偏向客家围屋,融合了广府民居和客家民居的建筑风格,这是一路南迁的客家人进入广府地区之后形成的显著民居特色。有资料显示,王志渊少年时期随父由惠州永安(今河源紫金)迁居花县(花都)狮岭军田村,后因兄弟众多又从军田来到井岭开居,按此说法,应该就是客家人。另据井岭村老人的讲述,他们祖上是说客家话的,后来基本也说白话了。
古村落坐西南向东北,前面是一个宽阔的池塘,门外有一片狭长的空地。目前所见共有五路纵横合围的房屋,主体三路为清代建造的祠堂及民居,后面还有围屋,建筑面积4200多平方米;旁边两路为1948年扩建的“志成书院”和“静轩家塾”。各路之间有青云巷相隔,每个巷口设有门楼。此外,在房屋的外面,还保存着一口开村时期挖掘的水井,现今水井虽然早已不作饮用,但依然完好如初。远远望去,长长排列的井岭古村,古朴雄浑,屋宇流韵,碧波映照,气派非凡。
静轩王公祠处在中路,三进三间二井,第一进为尾厅(门厅),门前两道带柱础的高大石门柱,门头花岗石门框,顶额阴刻“静轩王公祠”五个楷体大字,门口设有素面门枕石和高高的门槛,寓“高门第”之意,大门内设置有屏门;第二进为中厅,也就是正堂,是族人议事、聚会的公场所,内置屏门,带天井及侧厢,屏门上悬挂着“成均进士”“文魁”两面牌匾,分明立于清嘉庆年间和光绪年间;第三进为上厅(祠堂),三开间带天井及两庑,内饰以木雕花隔扇,中央神龛上安放列代祖先灵位。
据称,王氏家族一贯崇文重教,人才辈出,曾出过多名举人、进士,例如“成均进士”所指的族人王成均,他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考中进士。历史上,静轩王公祠的中厅,除提供族人议事聚会之处,还用作教育子弟的场所,直至后来“志成书院”和“静轩家塾”建成。
□安石榴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