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静轩王公祠的历史流韵

2017-02-24 15:50:04来源: 南方农村报(广州)

打印 字号: T|T
 在清远市清城的古村落中,井岭村或许最广为人知,因为那里较为完整地保存着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宗族公祠——静轩王公祠,以及数十座修建于清代的民居和门楼、水井。2012年,井岭村入选第三批“广东省古村落”,同时被正式列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对象。
  井岭村隶属龙塘镇,据记载,清乾隆年间,广州花都人王志渊率族众迁入此地,至今已繁衍至第十三代。王氏来时,看到四周山岭围绕,地形极似井状,因此取名井岭村。王志渊,字静轩,为了纪念这位开村之祖,王氏后人在村落正中建立了静轩王公祠,其后一直是族人供奉先祖、铭记功绩以及议事聚会、举行庆典的重要场所。
  在“广东省古村落”的评定中,井岭村列入“广府片”。实际上包括静轩王公祠在内的连片建筑,整体格局较偏向客家围屋,融合了广府民居和客家民居的建筑风格,这是一路南迁的客家人进入广府地区之后形成的显著民居特色。有资料显示,王志渊少年时期随父由惠州永安(今河源紫金)迁居花县(花都)狮岭军田村,后因兄弟众多又从军田来到井岭开居,按此说法,应该就是客家人。另据井岭村老人的讲述,他们祖上是说客家话的,后来基本也说白话了。
  古村落坐西南向东北,前面是一个宽阔的池塘,门外有一片狭长的空地。目前所见共有五路纵横合围的房屋,主体三路为清代建造的祠堂及民居,后面还有围屋,建筑面积4200多平方米;旁边两路为1948年扩建的“志成书院”和“静轩家塾”。各路之间有青云巷相隔,每个巷口设有门楼。此外,在房屋的外面,还保存着一口开村时期挖掘的水井,现今水井虽然早已不作饮用,但依然完好如初。远远望去,长长排列的井岭古村,古朴雄浑,屋宇流韵,碧波映照,气派非凡。
  静轩王公祠处在中路,三进三间二井,第一进为尾厅(门厅),门前两道带柱础的高大石门柱,门头花岗石门框,顶额阴刻“静轩王公祠”五个楷体大字,门口设有素面门枕石和高高的门槛,寓“高门第”之意,大门内设置有屏门;第二进为中厅,也就是正堂,是族人议事、聚会的公场所,内置屏门,带天井及侧厢,屏门上悬挂着“成均进士”“文魁”两面牌匾,分明立于清嘉庆年间和光绪年间;第三进为上厅(祠堂),三开间带天井及两庑,内饰以木雕花隔扇,中央神龛上安放列代祖先灵位。
  据称,王氏家族一贯崇文重教,人才辈出,曾出过多名举人、进士,例如“成均进士”所指的族人王成均,他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年)考中进士。历史上,静轩王公祠的中厅,除提供族人议事聚会之处,还用作教育子弟的场所,直至后来“志成书院”和“静轩家塾”建成。
□安石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