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 最早家族东莞来 英德王氏为最多

2015-03-20 08:38:10来源:南方日报

打印 字号: T|T
 源头众多 以爵为氏

  王姓是一个源头众多、族派纷繁的姓氏。其形成的共同点是,多数以爵为氏,即《姓氏·考略》所云:“大抵子孙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具体地说,有出自周朝姬姓之王,有出自商朝子姓之王,有出自虞舜妫姓之王,还有少数民族中的王姓及赐姓、冒姓的王氏。

  众多的来源,使王姓成为蕃盛兴旺、分布广泛的姓氏,在历史上形成的郡望多达20个。其中,“太原”、“琅邪”、“京兆”3郡望最为有名。在当今中华姓氏人口排序中,王姓是名列第二位的人口大姓,其人口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7.41%。这个大姓,分布广泛而又很不平衡,大抵在长江以北地区,王姓约占汉族人口的8.8%,为北方第1大姓,其中内蒙古最多,约占11.5%;而在南方地区,王姓只占汉族人口的4.5%,为第4大姓,其中广东王姓最少,仅占2.6%。在清远市域,王姓是名列第24位的大姓,4.7万人,分布以英德、清新和清城较多。

  南宋已有族支来

  最早入境的一支王氏来自东莞厚街,是因平乱而来的,时在南宋。东莞厚街王氏先祖世居福建莆田,宋徽宗宣和(1119~1125)中,王十九承事郎宦游至粤,乐东莞厚街风景优美而择居于其地。南宋时,这个家族出了一个叫王宗(又名王九都)的族裔,官至南宋王朝铁甲总兵。时清远县滨江地区发生暴乱,王宗奉命统兵前来弹压,仗打得非常激烈。王宗在激战中腿部负了重伤,不能随军行动,遂留在今清新新洲养伤,由随征妻子金氏照料。不久便死在新洲。他与其妻的合葬墓在今新洲富罗大冲顶半山腰,1978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王宗有儿子留在新洲守墓,后裔衍居滨江各地,以新洲、沙河、龙颈、浸潭等地为多,计有3500丁口。

  清城龙塘、石角、横荷3地有4600王姓人,主体族支来自花县狮岭军田。其中王志渊家族最为兴旺。王志渊,号静轩,少年随父由惠州永安(今紫金县)迁居花县狮岭军田。后因兄弟多(6兄弟),为拓展生存发展空间,他于清康熙(1662~1722)中迁居清远龙塘另立新支。志渊生5子,形成5个房支,大多传到第13代,主要衍居在龙塘的井岭、石岭等地,发展到2200丁口。为纪念其开基发族之功,后裔们在井岭建有祭祀他的静轩王公祠。

  英德王氏为最多

  英德是全市王氏人口最多的县域,现有1.8万人。支派甚多,来源较为复杂。

  英东地区的王姓人可能与佛冈王姓人同宗,也来自福建上杭,但比佛冈烟岭王氏早到,开基祖叫王法衡,是明洪武初年应诏赴英邑垦耕荒地的移民。王法衡迁英后,落籍今桥头镇上洋坝。至今已传22代,裔孙散布英东各地,逾2000丁口。

  英中石灰铺是历史上外地王氏迁往英西地区的中转站。据浛洸镇南村王氏提供的资料说,大湾、浛洸、石牯塘的王姓族支共一个太始祖,由福建迁来,祖祠祖坟在今石灰铺美村。石灰铺三门王氏属另一支派,开基祖于明景泰年间(1450~1456)由江西安远迁来,现有1000余后裔。

  英德九龙现有1800多王姓人。据九龙陈奕清提供的资料说,九龙王氏于元代由南雄珠玑巷经石灰铺、西牛转迁而至。开基祖叫王道深(又名王友道),元末由西牛高道移居九龙乌石图。道保生3子。长子王嗣监居乌石图,次子王嗣二远迁广西,季子王嗣三移居九龙白石旧围。王嗣三生发、华、琛、积4子,分迁清新鱼坝、浸潭、高田等地开基发族。故今清新、鱼坝、高田等地的王姓人中,不少是九龙王道保的后裔。

  ■姓氏分布

  佛冈王氏的发祥地在烟岭

  佛冈王氏的发祥地在烟岭,开基祖叫念三郎,明正统五年(1440)由福建上杭辗转而来。后裔散居烟岭、迳头等地,约1000丁口。

  连阳4邑共有9100多王姓人。1999年连阳王氏修了总谱,其来龙去脉较为清晰。其中阳山县域有3200王姓人,主体族支是江西临川王氏之后。江西临川王氏以王安石的曾祖父王明为开基始祖。王明的15世孙王尔(字孟春),原居福建泰宁,南宋高宗朝在广东梅州为官。卸任后,携弟伟仆居嘉应州兴宁县荣仙乡和山里(今宁塘和山)开创基业,是为兴宁王氏始祖。王尔的7世孙仲一郎、仲二郎,于明永乐年间移居河源枫树陇。

  仲二郎的6世孙立纪再由河源迁居今连平忠信曲塘。立纪的5世孙国仁,于清嘉庆四年(1799)携弟国义及子龙元、凤元迁来粤北阳山黎埠开创基业,发展成为连阳王氏族群中的最具影响力的支派。后龙元留居阳山,凤元子孙移居连州九陂,各自开枝散叶。繁衍至今,已历9代,后裔散布阳山黎埠和连州九陂等地。

  连阳王氏除连平迁来的王氏外,另外还有若干支派。一是阳山黎埠中岩王氏。开基祖王上芳于清道光十年(1830)自兴宁到连州谋生,道光二十六年在阳山黎埠中岩落籍定居,至今已传7世。二是阳山黎埠黄猄塘王氏。开基祖王球玉于清嘉庆年间携弟琼玉、清玉,由龙川县果子园村徙居阳山黎埠黄猄塘,至今已传8世。现任湖北咸宁军分区司令王炽松,就出身于该族支。三是连州九陂秧地墩、莲塘、桑塘王氏。这3个聚居点的王氏先祖都是粤东丰顺人,都是在清代迁来连州九陂的。其中,秧地墩王氏的开基祖叫王承楚,至今已传8代;莲塘王氏的开基祖叫王志遂,亦传至第8代;桑塘王氏的开基祖叫王宏文,迁来时间稍早一点,已传承到第9代。四是连州九陂营盘王氏,开基祖王云胜来自惠州,入迁于清代后期,至今已传6世。五是连州保安王氏。开基祖王子遂于清初从江西南康迁来,至今已传13世,除外迁者外,保安有其裔360丁口。六是连南寨南秤架佛洞王氏。

  先祖原居湖南邵州,约在清嘉庆年间,年幼的王以德由祖妣白蒙氏担挑肩背避难来到连南寨南竹子信落居,后裔奉以德为开基始祖。这个家族至今已传10代。七是连南寨南高界王氏。开基祖王先凤来自梅县松源,至今已传8代。八是连山王氏,开基祖叫王嵩,明正统十四年(1440)由广西迁来,后裔主要散布于永和、太保两地,有1400余众。现任广东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的王波,就是连山太保王氏族裔。

  ■姓氏名人

  王 玠

  与市内其他大姓一样,清远王氏也是一个闪光的姓氏。明人王玠,万历十三年(1585)中举,十七年登进士第,为原清远县历史上的7进士之一。官福建瓯宁县知县,历官8年,清慎慈惠。升刑部郎中,多宗冤狱在他手中平反。后以母老乞归。归养10余载,美誉传乡邑。后又荐任主客郎中,擢光禄寺丞,晋少卿。以疾卒于任。清连州九陂人王宪章,早年因追逐贼匪、护救州县城池有功,保举为县丞。同治十年(1871)选录为浙江钱塘县县丞,又历任浙江诸暨、桐卢县丞。后钦加五品衔,赠授奉政大夫。王宪章的父亲王凤元亦因教子有方,被朝廷赠封为宣德郎。

  王继昭

  民国时期,连南三江人王继昭,1937年在广州任军部少校参谋,“七七”事变后奉调开赴沪宁参加会战。王继昭于北上途中给家人的绝笔信中说:“倭寇犯境,中华危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吾为军人,为国捐躯,在所不惜。自古忠孝难全,父母之爱,伯父之恩,今生难报万一,请自珍重,孩儿不孝,就此拜别”。言恳情切,充溢着为国献身的爱国情怀。后在南京栖霞山突围时,因头部中弹而光荣牺牲,年仅27岁。

  在解放战争中,清远王氏像其他姓氏一样,不少热血青年直接投入浴血战斗,以致献出宝贵的生命。如英德桥头王氏,在解放战争中就先后有王寿坤、王清其、王邹云、王云、王龙恒、王献台等6位族人为革命而捐躯。

  新中国成立后,连南籍王姓族人王健(女)在交通部工作,担任过交通部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副院长等职务。

  整理 魏亚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