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氏渊源

2013-01-24 14:18:39来源:清墨小筑凌潇凝

打印 字号: T|T

    长期以来,民间素有“张、王、李、赵遍地刘”的说法。有意思的是,这种流传已久的说法被80年代的一项科学调查所部分证实。据1987年5月3日的《人民日报》报道,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的杜若甫、袁义达两位专家,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1982年全国人口千分之零点五随机抽样资料,以及1970年台湾省出版的《台湾地区人口之姓氏分布》一书进行统计,又经过计算机处理,按人口多寡为序,排列出了“总计约占汉族人口的87%”的“我国最常见的100个汉族姓氏”。其中前五位的姓氏是“李王张刘陈”,与民间所传“张王李赵遍地刘”的说法仅一姓之差,而且王姓仍是排在第二位的大姓。王姓的源流可归纳为以下五个。
1、 妫姓的后裔

2、 子姓的后裔

3、 姬姓的后裔

4、 杂姓的后裔

5、 胡姓的后裔


   太原世系
    太子晋公年十七而卒。周灵王驾崩,其弟贵继位,是为景王。晋公长子宗敬仕周为司徒。其时诸侯争霸,王室日衰,宗敬知国事已不可为,遂上表致仕,避乱于晋阳(一说居河东城都乡唐版里)。世人以之为王者之后,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是为太原王氏之始祖,后人并尊晋公为王氏“系姓始祖”。
宗敬死后,葬于晋阳城北五里,其墓地称“司徒冢”。宗敬的后裔,瓜瓞绵绵,人才辈出,成为太原之著姓。其后子孙蕃衍,遍布各地。太原遂为王氏二十一地望之首,且为王氏之总号。
    十八世孙翦公及其子贲、孙离,祖孙三代,俱为秦之名将,翦公为大将军,贲公封典武侯,离公称武陵侯。秦兼并六国、一统天下之时,翦公北征燕国,东平楚地,南下百越,攻无不克,战功显赫。始皇论功行赏,翦公与大将蒙恬共执牛耳,王姓与蒙姓同居天下之先。始皇驾崩,二世胡亥继位,矫诏赐公子扶苏死,又夺蒙恬兵权,遂令离公为大将军。二世胡作非为,横征暴敛,民不聊生,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项羽起兵响应。离公率军与项羽战于巨鹿,离公兵败自殉。其长子元为避战乱,迁往山东琅琊,是为“王氏琅琊祖”。
    离公次子威仍居晋阳,两汉时,曾为扬州刺史,其子孙亦散居各地。九世孙霸公又重返故里,徒居太原。霸公生于东汉,屡聘不仕,隐居读书。霸公二子,长曰殷,东汉中山太守,食邑祁县,其后裔称祁县分支。次子咸,随父居晋阳,其后裔晋阳分支。殷四世孙述,生三子:隗、懋、允。允公,东汉献帝时居官司徒,董卓篡权乱政,允公与吕布诛杀之。懋公,东汉侍中,幽州刺史。其六世孙光,北魏并州刺史。光子冏,北魏度支尚书、护乌丸校尉,其裔孙称乌丸王氏。
    霸之后裔琼,字世珍,北魏镇东将军,有四子;遵业、广业、延业、季和,号“四房王氏”。

    琅琊世系
    离公之长子元公,避祸迁山东琅琊,是为“王氏琅琊祖”
    元公四传至吉公,字子阳,初仕汉昌邑王刘贺,为中尉。昌邑王日以淫乱为乐,不理政事,吉公屡上疏谏争。昭、宣二帝时,吉公均被拜为谏议大夫,匡救时弊,裨益甚多。初家于皋虞,致仕后徒居临沂都乡南仁里,是为琅琊王氏“临沂祖”。
    琅琊王氏自吉公始,人才济济,日益兴盛。吉公子骏公,字子山(亦作伟山),先仁汉成帝为司隶校尉,后官至御史大夫,宪府端严,行狱明决,终封明义侯。生二子:长曰崇游,次曰崇礼。
    崇游公,字德艺,汉哀帝建平三年(公元前4年),以河南太守征入为御史大夫,继迁大司农,又徒卫尉左将军。平帝即位,王莽秉政,授为大司空,封扶平侯,岁余乞归以远莽。元始三年(3年)卒,生子遵。
遵公,字伯业,少豪侠,有辩才,初仕隗嚣为大将军,后嚣将背汉光武帝而自立,遵公数谏不听,乃携眷潜归洛阳。光武帝嘉其忠义,拜太中大夫,封向义侯。生子二:曰旹、曰音(仁)
    音公,字少玄,大将军掾。生四子:曰谊、曰浚、曰典、曰融。
    融公,字巨伟,官至南康尹。初娶贾氏,生子祥(二十四孝之一);继娶朱氏,生子览。
    览公,字玄通。其母朱氏待兄虐,览公辄抱持泣谏其母,母虐少止,孝友恭恪,与兄齐名。生六子:裁、基、会、正、彦、琛。
    裁公,字士初,以世爵为晋抚军长史。生三子:导、颖、敞。
    导公,字茂弘,为扶助帝业,乃举族南渡,相东晋元帝于金陵,是为“王氏金陵祖”。自江左以至开闽一脉,俱览公所传,其兴旺昌盛,为世人仰慕。

    江左世系
     王氏金陵祖导公,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当晋元帝为琅琊王时,公知天下将乱,劝王招纳贤俊,豫充心腹,共图国事。元帝即位,论功行赏,公拜为丞相。导公为政,务在清静,公忠体国,朝野倾心,号曰仲父。元帝崩,受遗诏辅明帝;后明帝崩,又受遗诏辅佐成帝。历事三朝,均司宰辅,时人称为“江左夷吾”。自是王氏一姓,盛于江左,世称望族。与谢安一门,号为“乌衣巷世家”。自东晋至宋、齐、梁、陈四朝,除帝室的金枝玉叶而外,“王谢”两姓被尊为最上的贵族世家。河南王侯景,想为其子向“王谢”两姓求婚,梁武帝签曰:“王谢门高,可于朱张以下求之”。可知其时王谢门阀之高贵。咸康五年(339年)导公卒,时年六十四。帝举哀于朝堂三日,遣大鸿胪持节监护丧事,及葬,至为隆重。中兴名臣,莫与比焉。谥文献。此后江左王氏位列公卿将相,代不管人。导六子:悦、恬、洽、协、劭、荟。悦,字长豫,弱冠有高名,事亲色养,导甚爱之。悦初仕侍讲东宫,历吴王中书侍郎,先导卒,谥贞世子;恬,字敬豫,晋中军将军;洽,字敬和,晋中领军;协,字敬祖,晋元帝抚军参军;劭,字敬伦,晋车骑将军;荟,字敬文,晋卫将军。六子俱显贵,以洽为最知名。
    洽公,字敬和,历仕为散骑中书郎,中军长史,建武将军。东晋穆帝与论文章,帝甚爱之,敬礼怊友。征拜中书令,固辞。生子三:珣、王合、珉。
     珣公,字元琳,官至尚书令、前将军,谥曰献穆。生五子:孺、弘、柳、虞、昙首。
     昙首公,字光耀。幼有素尚,兄弟分财,惟取图书而已。生平以廉洁自持,手不执金玉,妇女不得为饰玩,苟非禄俸之所当取,一毫不取于人。先为宋文帝镇西长史,少帝被废,徐羡之等欲迎帝入奉大统,议者疑之,公独劝帝行。及帝即位,以为郎中,迁太子詹事。元嘉七年(430年)卒。孝武帝立,追封豫宁侯,配飨文帝庙庭。生子二;僧绰、僧虔。
    僧绰公,中书侍郎,袭封豫宁侯,元嘉二十六(449年),除尚书吏部郎。参掌大选,究识品流,任举咸尽其分。二十八年,迁侍中,深沈有度,不以才高骄人。孝武帝立,追谥愍。生子二:俭、逊。
     俭公,字仲宝。二岁丧父,为叔父僧虔公收养。少好礼学,尤善春秋,才华横溢,人皆敬之。宋明帝以阳羡公主妻之,拜驸马都尉,历官秘书丞。依汉刘向、刘歆《七略》,撰《七志》四十卷传世。及齐高帝代宋,迁尚书左仆射,领吏部,封南昌县公。武帝即位,进号卫将军,掌选事。齐武帝永明七年(489年)领中书监,同年卒。生子二:骞、日柬。
     骞公,字思寂,梁给事中,南昌县侯。生子规。
     规公,字威明,八岁居母丧,有至性,称孝童。年十二,明五经大义。既长,博览群书,辩才无碍。初举秀才,袭封南昌县侯,晋中书黄门侍郎。后至左户尚书,迁太子中庶子,辞疾不拜。筑室钟山之侧,以乐余年。著有文集二十卷,注《续汉书》二百卷。生子曰褒。
    褒公,字子渊。学识渊博,志怀沈静。七岁能文,广览史传。初仕梁,梁武帝喜其才,以其弟之女妻之。“侯景之乱”,元帝嗣位江陵,拜褒为侍中,累迁吏部尚书左仆射。迄西魏灭梁,乃入长安,是为“王氏咸阳祖”。

    咸阳世系
    王氏咸阳祖褒公是有名的文学家,文章与庾信齐名,兼之世胄之后,素有重名。落籍咸阳后,北周文帝即授车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后来北周的几代皇帝都以文学见赏褒公,褒公又参预朝政。周武帝建德年以后的许多诏书朝册,都出于他之手。褒公子鼒,为隋朝时的卫尉丞;孙弘直,仕唐,与汉王李元昌友善,元昌狩猎无度,常废政事,弘直上书劝谏,因而为世人所重。玄孙綝,唐高宗时为太仆寺少卿,武则天称帝时为广州都督,以革除船舶来往互市中的积弊而名声大振,后来又升任鸾台平章事,参与政事,颇多建树。
綝公子晔,字光世,仕为河南光州固始县令,在任有政声,人民怀德,遂家于固始,是为“王氏固始祖”。

    固始世系
    晔公为固始县令,落籍固始,其后子孙蕃衍而成固始分支。
晔公子友,孙玉,玄孙恁,世代务农,但仍具祖先之美德,虽淡泊而明志,笃于孝悌,约于礼教,为乡里所推重。传至恁公子潮、审邽、审知,又为时势所就,终成大业,成为“王氏闽台祖”。

    闽台世系
     唐未战乱,潮公及弟审邽、审知,提兵入闽,开疆辟土,太原王氏一脉复显示海疆,审知公被尊为“王氏闽台祖”。
     潮公,字信夫(亦作信臣),光州固始人,初为县佐,与其弟审邽、审知,号曰“王家三龙”。光州王绪聚众起兵后,为站稳脚跟,任命潮公为军正,而后率军南下。因王绪多疑猜忌,被部将擒缚,自杀身亡。潮公被推为全军主帅。唐景福二年(893年)攻取福州,为福建观察使。乾宁三年(896年),昭宗拜潮公为威武军节度使。翌年卒,追封秦国公,谥广武王。生子四:延兴、延康、延休。
     审邽公,字信都,随兄潮公奉母入闽,任泉州刺史,加俭校司徒。好儒学,善吏治。唐天佑元年(904年)卒,追封开国侯,谥武肃王。生子四:延彬、延最、延达、延嗣。
     审知公,字信通。乾宁四年(897年),其兄潮公卒,审知袭职,唐帝又加审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太保、封琅琊王。后梁开平三年(909年),梁太祖朱全忠加拜审知为中书令,并册封为闽王,自是闽政归于审知公一系。其时,中原大地,群雄并立,不少人劝审知公自称天子。但公却云:“我宁为开门节度使,不作闭门天子也”。在分裂割据形势下,审知公尊奉中原正朔,支持统一,维护统一,很得民心。他执政期间,自奉俭约,与人休息,劝农耕织,轻徭薄赋,兴办义学,修筑道路,礼贤下土,兴利除弊。三十年间,一境晏然。在中原战乱之时,他以海陬蛮荒之区,取代中原而为衣冠上国,被尊为“开闽第一”、“王氏闽台祖”。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卒,谥忠懿王。后子孙称帝,追尊为昭武皇帝,庙号太祖。生子十二:延翰、延钧、延美、延保、延武、延丰、延曦、延政、延望、延资、延嘉、延禀。
     审知公卒,长子延翰继立,后唐庄宗同光四年(926年),授延翰威武军节度使。不久,庄宗遇弑,明宗继立,改元天成。天成元年(926年)十月,延翰称大闽国王。后被其弟延钧、延禀执杀。长兴四年(933年)十月,延钧即帝位,改元龙启,国号大闽,并追谥审知为昭武孝皇帝,庙号太祖。龙启三年(935年),延钧被皇城使李仿执杀,庙号太宗。其子继鹏立。继鹏即位后,更名曰昶,改元通文。通文四年(939年),控鹤都将连重遇纵火焚南宫,昶出走,重遇迎延曦而立之。延曦称帝后,更名曰曦,改元永隆。其弟延政为建州节度使,封富沙王。延政以曦无道,乃以建州建国,国号殷,改元天德。天德二年(944年),曦被连重遇所杀,并对王氏家族进行大屠杀,凡在福州者,男女老幼一律杀之。福州裨将林仁翰又杀连重遇,并把延政由建州迎回福州。是时,南唐李日景闻乱,发兵攻之,殷亡,迁延政于金陵。在闽国内讧期间,王氏子孙为避祸,纷纷改姓。有的改姓叶,有的改姓游,有的改姓沈,此即东南沿海“王、叶、游、沈”是一家之由耒。也有的远走台湾。特别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王氏子孙激于大义,大量迁台。所以审知公被尊为“王氏闽台祖”。

    三槐世系
     三槐王是太原王氏的又一衍派。褒公西入咸阳,传四世至綝公,綝有十子,第三子曒公为潞州刺史,曒公八传至言公,为唐滑州黎阳令,言公生彻,为后唐进士,官至左拾遗,彻公生佑,是为三槐王氏始祖。
王佑,字景叔,大名莘人。生于后唐同光元年(923年),卒于宋太宗雍熙三年(986年)。佑公少笃志词学,性倜傥,有俊气。后晋天福年中,以书见桑维翰,维翰称其藻丽,由是名闻京师。邺帅杜重威辟为观察支使。至后周,仕为魏县、南乐二县县令。宋太祖即位,擢拜监察御史,后加集贤院修撰,转户部员外郎。至宋太宗时,知河中、开封二府,以病请告,拜为兵部侍郎。佑公生逢五代战乱,历事后晋、后周和宋朝,皆以文武忠孝而显名。佑公宦居于汴梁城东时,筑室于仁和门外,尝手值三槐于庭院中,言称其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来王佑裔孙因之而称为“三槐王氏”。
     王佑有三子:长懿,字文德,励志为学,举进士,太宗至道年间为袁州知州,有政绩;次旦;季旭,字仲明,真宗咸平年间为殿中丞,因兄旦官居宰辅,避嫌不任,后由判国子监出知颍州,卓有成绩。旦卒,由兵部侍郎出知应天府。
     王旦,字子明,佑公次子,生于后周显德四年(957年),卒于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旦公幼时沉默好学,有文采,深为乃父器重。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及第,为大理评事知平江县后历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加太保太尉兼侍中。旦公辅弼真宗,竭忠尽智,事嫂爱弟,深致众望。三槐王氏自旦公而始显。
     旦公亦有三子,长雍,仕为两浙转运按察使;次冲,宋赞善太夫;季素。
王素,字仲仪,生于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初以父遗恩为太常寺太祝,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召试学士院,赐进士出身,官至屯田员外郎。后因事败,出知鄂州,仁宗思其贤敏,擢知谏院,迁天章阁侍制,淮南郡转运按察使,旋为龙图阁直学士。后知成都,为政务合人情,蜀人号其为“王公导断”。复知开封。治平初,西夏寇边,召拜端明殿学士。熙宁初以学士知太原府,入知通进银台司转工部尚书,卒谥懿敏。素公承秉家风,侍从仁宗三十余年,颇有名望。
     素公有九子:厚、固、坚、巩、本、硕、凝、常、奥。其中巩公采风流,为一时所宗。与苏轼友善,苏轼因之作“三槐堂铭”,铺陈其事,极言三槐王氏枝繁叶茂,槐荫满庭。
    三槐王氏自祜公以后,簪缨相继,历世为官,子孙分任各处,足迹遍于浙东之宁、绍、温、台等地。


     三槐堂南渡三沙王氏概述 (王听兰稿)
     三槐堂是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支派,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王氏家谱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而南渡三沙王氏又是三槐堂支派中的重要一支。
众所周知,三槐堂是北宋初年王佑在自家庭院手植三棵槐树而成名的,后人将王佑的曾祖父王言(唐末任梨阳县令)追尊为“三槐堂”王氏始祖。因此,三槐堂第一代为王言;第二代王厚(关于王厚公有争议,有关史书未载,有关家谱载有,暂以家谱为准);第三代王彻;第四代王佑(以上均为单传);第五代即王佑所生三子,长子王懿、次子王旦、三子王旭;第六代10人,即王懿生子王睦、王琼、王贽三人,王旦生子王雍、王冲、王素三人,王旭生子王粹、王质、王玄、王瑞四人;第七代即王佑的曾孙,有记载的共20人,他们是:王克、王准、王恰、王整、王检、王靖、王厚、王固、王坚、王巩、王本、王硕、王凝、王常、王奥、王毖、王规、王复、王元、王忖等,其中王固、王常、王奥、王巩是王素的儿子;第八代中王巩的儿子王皋,成为三槐堂南渡三沙始祖,也就是说,王皋的兄弟以及他的前辈均为其他支派的三槐堂王氏。
因此,所谓三槐堂南渡三沙王氏(以下简称三沙王氏),是指北宋末金兵入侵宋高宗南渡时,三槐堂第八代王皋(王巩之子,字子高,世袭殿帅府太尉)举家护驾孟太后,随宋高宗南渡长江,定居苏州荻扁乡(又称荻川),生三子:长子王易,字吾置,袭殿帅府太尉,迁昆山沙头一带,称东沙支;次子王泽(作为纟),字吾伍,世守荻扁乡,称中沙支;三子王盈,分居无锡白龙山一带,称西沙支。这三支三沙王氏后代几经迁徒繁衍,散居各地,至800多年后的民国初年,已经是枝繁叶茂。三沙王氏繁衍至今已有30多代,笔者所在的《尚儒王氏宗谱》属中沙支,笔者是中沙支第28代。据《尚儒王氏宗谱》记载,当时三沙王氏的东沙支、中沙支、西沙支各分支派的地域或分布如下:

    (一)、东沙支
     昆山沙头支 太仓在城支 半泾支
    西门支 官长路支 金匮砖桥支
    界泾支 鹅湖支 东湖堰头支
    无射弓支 五牧杨村支 顾码头支
    杨村支 秦塘泾支 吴县长沙山南濠支
    东西两洞庭山支 木渎镇支 阳邑龙潭头支
    江邑古塘阴古山支 万岁桥支 砂山支
    宜兴涧溧支 无锡白沙圩支 杨家圩支
    菱岸支 下高奚村支 在城真应堂巷支
    东方庄支 后竹场支 曹庄支

    (二)、中沙支
    长洲县荻扁沙支 江阴清化沙支 苏郡大儒巷在城支
    水潭支 陆安庄教车里支 华墅支
    长兴尚儒支 吴县西华支 祝塘支
    靖江东双华支 阳邑南宅镇支 常郡在城支
    周城李家桥支 宜兴(氵鬲)南支 湖头支
    (氵鬲)湖西后庄支 东置桥支 祝科支
    湖荡桥支 杨堰圩支 荆溪谢庄支
    溧阳破圩支 无锡横泾支 金匮梅里湾支
     走马塘支 南北啸嗷泾支 鸿由支

   (三)、西沙支
    沙头支 江阴在城支 张桥港支
    江阴东场支 在城支 江阴马家湖支
    观庄支 宜兴和桥尖上支 南门长街支
    宜兴诸村支 北门树巷支 荆溪塘东支
    阚庄支 苏郡高桥支 秦塘泾高田岸支
    赤湖宕支 中村支 司马墩支
    梁塘桥支 泾头浜支 吴县鱼洋山支
    排舍支 吴县窑里支 雁荡支
    常熟宛山支 夏程荡支 常熟在城支
    南塘支 常熟山塘泾支 王宅嘴支
    长洲下墅支 万思桥支 鸡坑斗山支
    北庄支 西沙分支 田岸支
    西斗门杨家桥支 万安桥支 五牧富头浜支
     石棣桥支 四宝里支 黄泥湾支
    马塔浜支 堠山苏团桥支 奔巷支
    寺巷日九里泾合支 下高西支 毛道桥支
    丁塔支 东亭长漕合支 杨尖周泾合支
    富安山下支 王二房桥支 荆溪堰口支
     南庄支 瞻桥支 周墅支
     麋巷桥支 
     三沙王氏家谱在家谱目录中颇多。实际上,长江两岸、苏南浙北的王姓支派有许多属于三沙王氏支派。由于一般的家谱名仅冠以地名,所以很难直接从家谱名称上看出是否为三沙支派。现从《中国家谱综合目录》和《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中冠有“三沙”名的家谱目录列举出来,供参考。

      赣湘世系
     赣湘王氏的始祖王该,其先为太原人,该公父吉公,唐僖宗时仕为殿中侍御史,迁吉州刺史。时值唐未,战乱频仍,该公为避战乱,由太原迁至四川,又由四川迁到吉州,子孙繁衍,成为太原王氏赣湘支。
    该公字元仁,为一方乡邑,向来好善乐施,凡近居之人,无有饥寒失所者;老氏浮屠之徒,亦往往筑室畀田而食之,以故邑人咸不称其名,尊称为老者。
    该公八传至奭,奭有三子,长庭珪;次庭璋,字才臣,少年有志,欲有为于世,北宋未年天下大乱,遂筑草堂于泸溪之上庭,与其弟庭珍相与歌吟,不肯出仕。
    庭珪公,字民瞻,号泸溪,生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卒于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进士,授迪功郎即调茶陵丞,以与上官不合去职,归隐泸溪,筑堂于城南,号曰泸溪草堂。南宋高宗绍兴年间,胡铨上书忤怒秦侩,坐贬岭南,亲朋好友无敢通问,庭珪独送之以诗,因而坐罪谤讪流放辰阳。孝宗初年,除国子监主簿,以老求去,主管台州崇道观,再召转授左宣教郎,直敷文阁。庭珪一生业儒,著作甚丰,重要的有《泸溪集》五十卷、《易解》二十卷、《六经讲义》十卷、《沧海遗珠》五卷等。庭珪公有一子頔,字叔雅,頔公有三子,长詹,季炎年、午。炎年公号梅边,学者称其为梅边先生,著有《吾汶稿》等。
    庭珪公七传至辅泰公,之东曙,别字明斋,元至正三年(1343年)以名孝廉循例授湖南善化教谕,卒于官。其子汝砺公乃徒居湘潭泉冲,于是江西王氏进入湖南,合成赣湘王氏,汝励公的先世该公,遂被尊为赣湘王氏始祖。
 
     潮州世系
    王审知四传至王坦,初居泉州开元寺巷,后由泉州徒居广东潮州,是为“王氏潮州祖”。
坦公有四子,三传至王国昌,亦有四子,长大宝,字元龟,南宋高宗建炎年间廷试榜眼及第,授南雄州教授,兼崇政殿说书。孝宗即位,除礼部侍郎,再迁兵部侍郎,升礼部尚书。次大鼎,叙承奉郎;次大奎,为承务郎;次大纲,官东莞令。
    大宝公七传至天佐,字仲舒,元朝延佑进士,授承事郎,转大理事评。其后子孙散布于潮安、普宁、潮阳一带,盛极一时。至明未清初,尤其是清中叶以后,潮州王氏飘流出海,远徒南洋,王氏子孙又在南洋的开发中大显身手,名扬中外。

    琼崖世系
    琼崖王氏为三槐王氏之后裔,始祖悦公,为王佑公之裔孙。悦公,又名居正,字刚中。少嗜学,工文辞,南宋高宗三年(1129年)中举,联捷会试十二名进士,殿试二甲一名,钦点翰林院编修。后累迁侍讲学士,改兵部郎,出为温州监察御史。绍兴十一年(1141年),晋礼部尚书,授观文殿大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院,赠太师、龙图直学士。绍兴十五年(1145年)春奉高宗命巡视广东,及至琼崖而卒,谥文义。悦公才高学博,仪观丰伟,声音洪畅,著有《三经义解诗书礼辩学》等。
    悦公有二子,长斗魁,字星垣,侯选儒学教谕,袭封知府;次斗赳。斗魁公随父至琼崖,因海盗扰攘,难归故里,遂定居于此,是为居琼崖始祖。
    斗魁公有九子,其第五子尚信,字近义,由始居地琼州那大迁居文昌白石新村,尚信公孙清洒,又徒居乐会同南里。此后子孙蕃衍,布及琼州各地,清嘉庆十年(1805年)子孙建王氏大宗祠于乐会田头村,以资祭祀。后裔南渡,现居泰国、新加坡、怡保、安顺及槟城者,人数几占一半。

     海外播迁
     太原王氏之海外播迁,与中西文化交流及中华民族之开发南洋密切相关。远在隋朝,隋炀帝欲通绝域,于大业三年(607年),遣虞部主事王君政与给事常骏等南下,曾专访赤士国(今之宋卡)。唐太宗贞观年间,官左率府长史王玄策奉命三使天竺,宣唐威德。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年),文莱一世穆罕默德将其独女嫁与中国钦差大臣王三品,永结同好,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马六甲国王人贡,帝诏给事中王晖回聘。
    及至清代,南方诸省民众大批渡洋南下,远走谋生,清中叶以后此风尤著。清道光年间,有王晋卿者在泰国建别墅、办医局、设学堂、开矿场,其后世亦定居于泰。此外,闽台、潮州琼崖及赣湘、三槐诸太原王氏之衍派子孙亦相继南下,足迹遍及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有的还经此远徒欧美,王氏苗裔在海外,可谓无地无有。
     另据“太原王氏研究会”顾问王剑霓先生实地调查:福建南靖县“珩坑王氏”本系“三槐王氏”的一支,元朝至正年间(1341——1368年)居住在江苏太仓,其后人入闽,初居龙溪珩坑村,明代中叶迁至南靖县靖城乡,沿袭龙溪珩坑村名,称为南靖珩坑,亦称“珩坑王氏”。始祖为王宣正,宣正公第五子敬峰公明崇祯时(1628——1644年)迁山边,子大五(季忠)、大六(季义)迁广东潮州揭阳(普宁),大六孙弘毅公出海赴泰,在泰国至今已繁衍九代,一万二千多人,称为“河内王氏”。
    东南亚各地华人最多,而王姓华侨几占一半。如在泰国,王姓约占旅泰华人的一半,一为“琅琊王”,一为“河内王”,都称“太原王氏”。总会设于曼谷,称“泰国王氏宗亲总会”,下设堂、分会至乡。在国内,“琅琊王氏”在澄海、“河内王氏”在揭阳都设有分会。
    南洋的开发,浸透了中华民族同样也浸透了中国文化的智慧和血汗。他们带去了中国的生产技术,更带去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对南洋的开发和加强同这些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王姓分布之河南省:
     河南省:东汉颖川王霸家族、唐濮阳王栖曜家族、五代后周浚仪王朴家族、宋管城王德用家族、宋应天王砺家族、宋开封王继忠家族、南宋王继先家族、元汲县王恽家族、明太康王钝家族、明南阳王鸿儒家族、明宣阳王邦瑞家族、宋宛丘王士家族、宋王俣家族、宋宋城王洙家族、隋陈留王贞家族。

    郡望堂号 
    【堂号】 
    王姓堂号有"三槐"、"槐阴",其中"三槐堂"比较有名。 
   【郡望】 
    1、太原郡:战国秦庄王置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司徒王允。 
    2、京兆郡:三国魏时置郡。此支王氏,出自姬姓毕公高之后。 
    3、天水郡:西汉置郡。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4、中山郡:汉置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北魏中山王王睿。 
    5、陈留郡:西汉置郡。此支王氏,其开基始祖为妫姓齐王建之孙安 。 
    6、河东郡:秦置郡。此支王氏,出自殷商王子比干、周灵王太子晋 及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7、河南郡:汉置郡。此支王氏,出自鲜卑族可频氏王氏之后。

    历史名人 
王姓作为我国十大姓氏之一,在各个历史朝代,都有上乘表现。秦代有为辅佐始皇平安赵、燕、蓟、荆等地区的大将王翦。西汉末年有摄政王王莽,后建立新朝,称帝十五年。东汉思想家、哲学家、无神论者王充,捍卫和发展了古代唯物主义,其主要著作为《论衡》。晋代有书圣王羲之。唐代有著名文学家王勃,诗人王维。宋代有政治家王安石。元代著名戏剧家王实甫,一生创作杂剧达十四种之多,其代表作《西厢记》。明代哲学家王守仁,发展陆九渊之说,创立阳明学派。清代有被称为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王夫之,其著作宏富,思想博大精深,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唯物主义。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我国学术界有很深的影响。
王昭君(公元前一世纪中叶)汉平使者,中国历史上的四大美女之一。 
王莽(前45——后23年):新王朝的建立者,公元8——23年在位。 
王充(公元27——约96年)东汉哲学家。 
王符(约85——162年):东汉思想家。 
王羲之(321-379,一作303-361):山东临沂人,东晋大书法家。其子王献之也是著名书法家。 
王猛(公元325——375年):十六国时期苻坚的丞相。 
王勃(公元649——676年):唐代诗人,唐初四杰之首。 
王之涣(公元688——742年):唐代诗人,《登鹳雀楼》久传不衰。 
王维(公元701——761年):唐代诗人,画家。 
王仙芝(公元?——878年):唐末农民起义军首领。 
王小波(公元?——约995年):北宋时农民起义军领袖。 
王安石(公元1021——1086年):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宋神宗宰相。 
王重阳(公元1113——1170年):金道士,道教全真道的创始人。 
王实甫:元戏曲作家。 
王阳明(公元1472——1528年):名守仁,字伯安,明朝哲学家、教育家。 
王士祯(公元1634——1711年):清初大诗人。 
王夫之(公元1619——1692年):明末清初思想家。
王 诩:战国苏秦、张仪的老师,人称"鬼谷先生"。 
王 翦:秦代名将,为秦始皇平定赵、燕、苏、荆诸地,立下赫赫战功。 
王实甫:元代著名戏剧家,其最杰出的作品《西厢记》,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王 充:东汉唯物主义哲学家,是一位无神论者。 
王昭君:西汉元帝时宫女,为人正直贤贞,因不愿贿赂画工毛延寿,入宫数年不见帝,竟宁元年请嫁出塞,与匈奴和亲。 
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山东琅琊临沂人,独创圆转流利的书法风格,被后人奉为"书圣"。 
王 勃:绛州龙门人,著名文学家,为"初唐四杰"之一。其成就最高以一篇《腾王阁序》露绝世才华。 
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江西抚州人。他主张"变风俗,立法度"实行变法。其散文以雄健峭拔著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