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茂荫:《资本论》提到的惟一中国人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讲到铸币、价值符号、直接从金属货币流通中产生出强制流通的国家纸币时,写了一个附注,这个附注的译文是:“户部侍郎王茂荫向天子上了一个奏折,主张暗将官票、宝钞改为可兑换的钞票。在1854年4月的大臣审议报告中,他受到了严厉的申斥。他是否因此受到笞刑,不得而知……”
王茂荫何许人也
王茂荫,安徽歙县人,清嘉庆三年(1798年)出生于一个徽商家庭。他幼年入私塾,读书非常勤勉。道光十年(1830年),长辈决定,让他赴潞河管理茶庄店务。他边管理边读书,第二年即以监生资格进京应试,中了举人。过一年再参加会试,又高中进士,备官户部。
但在此后长达15年的时间内,他都是在户部任中低级官职。直到50岁才被升补为户部贵州司员外郎。其后提升为户部右侍郎兼理钱法堂(铸造和印制货币)事务,成为清廷主管财政货币事务的重要官员。
王茂荫任京官前后达30年,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一直没有携眷属随任,一人独居在京城歙县会馆,以两袖清风、直言敢谏闻名。
两度奏请货币改革
咸丰元年(1851年),太平天国起事之后,清政府的财政、货币危机加剧。咸丰元年九月,王茂荫在陕西道监察御史任内给咸丰上了《条议钞法折》,正式提出了改革币制、缓和危机的主张:即有限制地发行可兑换的钱币。
清政府于咸丰三年(1853年)五月发行了民间无法向政府兑现的“户部官票”,终使通货膨胀愈演愈烈。面对如此局面,王茂荫焦虑不安,苦思补救对策。咸丰四年(1854年)三月初五,他向咸丰皇帝上了《再议钞法折》,试图用兑现的办法制止通货膨胀,以挽回纸币的信用。
马克思关注王茂荫
王茂荫两次主张货币改革,遭到咸丰皇帝的训斥,成为当时轰动朝野的一件大事。这件事被当时驻北京的俄国传教士巴拉第得知。巴拉第是俄国19世纪的汉学家和传教士。他利用其特殊身份和地位,从清廷中搜集到有关王茂荫的货币改制过程与有关奏折事项,由下属叶夫拉姆皮译成俄文,编入《帝俄驻北京布道团人员论著集刊》第三卷,于1857年出版。
1858年,德国人卡尔·梅克伦堡将《论著集刊》前三卷选译,并重新起了个书名,出版了德文版《帝俄驻北京公使馆关于中国的著述》。这本书被马克思注意到了。马克思就是根据该书德文版,了解到王茂荫及其货币观点的,并将其写入自己的《资本论》中。 据中新社


最新推荐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
祠堂,很多人都知道,在南方是很常见的,它主要用于祭祀祖先 [详细内容]
- · 江西王家大祠堂:规模之大在全国极为罕见,
- · 他是湖北“王姓”最长寿的开国将军,打仗不
- ·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开创者王永志院士逝世,
- · 恭祝全世界王氏宗亲网友端午节安康
- · 金门第十一届世界王氏恳亲联谊大会散记
- · 浙江百姓家谱研究会考察梅溪状元故里
- · 太子晋·王子乔与中华王氏始祖寻根
- · 余王共脉:一段坚守与回归的传奇
- · 贺泰国海南王氏宗亲会四十五周年庆典
- · 新城王氏溯源·“诸城之初家庄”确有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