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氏兄弟举人和大书房—《天穆回族史》

2015-02-13 08:32:01来源:天穆网

打印 字号: T|T
    王德舆,号敬修。幼时在穆家庄“家塾”馆读书。清朝咸丰元年(1851年)中辛亥恩科举人。中举后,入仕途,曾任职天津县教谕和山东容城县训导(相当今教育局长)。在任期间,因为母亲去世,奔丧回乡守孝。在穆家庄,见乡亲文化落后,有不少学童辍学,遂弃官,开始办学。用家中四间房舍,作为校舍。不计贫富,广招学生,且招收寄宿生。从此,穆家庄第一所学校诞生,人称“大书房”。来上学的不仅有穆家庄村民子弟,还有北仓、王秦庄的,还要海兴、大厂等地的学子也慕名前来求学。

王德舆之弟王德俊在清光绪年间中举。与南开大学创始人严修(严范孙)、徐世昌等四人同年参加天津会试,获得前四名。被直隶总督李鸿章批示“四凤齐飞点翰林”。后四人一起赴京参加光绪年间最后一次赶考。在赴京路上,王德俊的父亲突然病故,中途追回,未能进京,丧失了京试的机会。而其他三人在京试中果然如李鸿章所批示的那样,三人皆中进士。后来光绪三十二年废除科举制,王德俊彻底失去了京试考进士的机会,在精神上受到刺激。后来,严修曾来信邀请王德俊去南开大学讲学。王德俊已患病,说:“我不给中华民国做事”。终日扛镐下地干农活,从此毁了前程,了却了一生。

王德舆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辞世后,其弟王德俊及其子王赞襄、王赞恩和其孙王念祖,秉承祖训,继续办学。“大书房”相继培养出了不少人才。其中读书成绩出众,有成就的人士有:北仓的卢汉邦、王秦庄的韩占鳌、大厂的王其坤等,共有十余人中举。穆家庄的穆兴俊、穆祥和等数十人进学为禀生、秀才。其中穆祥和、马仲三后来还当上了小学校长。“大书房”办学五十余年,至1906年因废除科举制而停办。穆家庄为纪念王氏热心办学,将“大书房”所在的胡同命名为德善胡同。

王德舆之孙王念祖在废除科举制后,考入中华大学法律系。曾与常继武(回族)同年,此人后为保定军官学校中将教官,是蒋介石的老师。王念祖为人忠厚善良。大学毕业后,曾在福建陈炯明军法处任职。他常劝导一些犯偷盗的人改邪归正,不要干这种害人的事。还把自己的薪水给他们,放他们回家,去做小买卖。王念祖在福建厦门工作了几年后,因不忍军阀间的残酷杀戮,遂辞职回家。由于自己的薪水都已经接济了当地犯罪的穷人,回到家时,口袋里仅剩下一块大洋了。

王念祖从小读书,接受儒家思想教育,为人谦逊和气,礼貌待人,连很细小的事也很注意。如他发现有人进了胡同,他不马上进院子,而是等来人过来打过招呼后,才进自家院子。他说,人家进胡同,你就进院子,是对人家的不尊重。有时,幼童在门前问路喊王大爷,王念祖都主动和他们打招呼、问候:您上哪去?并客气地告诉人家怎么走。这时王大奶奶就指着王念祖说:你老糊涂了,跟那些小毛孩子还“您爷、您爷的!”王念祖则说,你妇道人家懂什么?别看他现在人小,将来可能就是大人物,对谁都要尊重。

王念祖虽在外为官,回家教书,但乡亲们有打官司告状的事,找他写状子,他都义务帮忙。因为他是政法大学毕业,学法律的。他写的状子经常能打赢官司。他有学问,但从不张扬。但对来求学的人却诲人不倦。有一个本家兄弟王凤翥,曾教过私塾,行过医。此人好学,每天晚上必到王念祖处讨问孔孟之学问。从日本投降到新中国成立,坚持了四、五年。问子曰:“……”什么意思。他都耐心予以解答。解放后,王凤翥从穆家庄搬到市里住了,进了先春园卫生院做了中医大夫,并凭借前几年学习的文言文,而成为南开大学中文系文学顾问。王念祖在穆家庄称其大名无人知晓,若提王书先生,老幼皆知,无人不晓。王念祖1955年故去,当时市民委曾派员出席其殡礼。

王念祖之长子王学颜,字仰之。先入保定军官学校,后入黄浦军校,抗战前曾任天津市政府办公室主任,负责学生军训。七七事变前后,在天津的日本便衣特务很猖狂。日本人要组建天津市伪政府。他当时住寿德大楼,有人给他传信说,日伪政权的名单中有他,并要任他为特二区区长。王学颜听到后,感觉如被日本人任用,便成为汉奸了。他是坚决不当汉奸的。可当时日本的便衣队把所有码头、车站都封锁了,无法逃脱。有一位朋友是送信的邮差。他把邮差的衣服穿上,混在人群中,从大连码头登船到塘沽,再从塘沽到烟台,后到南京,脱离了虎口。当时一起南下的还有罗隆基、刘清扬等人。后来到了重庆。抗战期间,国共合作,随张治中任政治部少将部副。解放战争中任某军校校长。率部起义后,回家务农。文革后,当选天津市政协委员、北辰区政协副主席。一九九二年病故,终年九十七岁。

(王同善)